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迁都赵光义为何劝阻?赵光义是怎么劝的?

赵匡胤迁都赵光义为何劝阻?赵光义是怎么劝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501 更新时间:2024/1/26 3:21:43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匡胤迁都赵光义为何劝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开宝九年,赵匡胤和赵光义一行巡视西京洛阳,就在这次西巡中,赵匡胤提出要将都城从开封迁移到洛阳。结果遭到了起居郎李符和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的反对,赵匡胤没有采纳,赵光义以“在德不在险”劝阻,赵匡胤听后,只得放弃了迁都的念头。

赵匡胤

关于赵匡胤迁都之议,后世一般认为,赵匡胤的意图其实是想通过迁都,削弱开封府尹赵光义的势力,因而遭到赵光义的激烈反对。

甚至有人认为,赵光义所谓“在德不在险”,是对赵匡胤赤裸裸的挑战,意思是我赵老二的地位,靠的是德行,你想通过迁都削弱我没有用!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赵光义也不是随便一说,背后还是有意图的。

甚至有人认为,正是赵匡胤迁都释放出来的信号,让赵光义闻到了火药味,当年十月份的“烛影斧声”就是因此爆发的。

一次搬家事件的讨论,引出这么多是是非非,这些说法到底靠不靠谱呢?真相究竟是什么?

史料记载的可靠性分析

赵匡胤

迁都之议《宋史》并没有记载,而是记载于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是一本个人史学著作,博采正史、实录、野记、政书、个人笔记等资料,被认为是历史参考价值极高的一本史学著作。

不过,关于迁都事件最早并非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而是另一本著作,即王禹偁的《建隆遗事》。《建隆遗事》因为记载的内容多有谬误,已经被认为是一部伪书,不可靠。

既然记载不可靠,李焘还是采用了,要么李焘有其它史料证明这段记载是可靠的,要么李焘别有深意,那么他究竟为何采用呢?

我们先放下这个问题,继续往下探讨。

赵匡胤为何要迁都洛阳

按照记载,赵匡胤迁都的意图,有以下几点:

开封洛阳位置图

一、“见洛阳宫室壮丽, 甚悦”。洛阳宫殿壮丽,毕竟是古都,前朝建筑尚存,比开封更具皇家气度。

二、“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赵匡胤本人出生在洛阳,喜欢洛阳的风土人情,个人偏好。

三、“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迁都洛阳还不是最终的结论,将来早晚要迁都长安,洛阳只是权宜之计。

四、“吾将西迁无它, 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 以安天下也”。洛阳和长安有山河之险,可以免除都城防御大量养兵之弊。

四条理由角度各不相同,第一条是基于未来统一天下后,必然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皇宫建筑,开封基础条件差,重新建耗费颇多;第二条纯属个人偏好;第三条基于现实,不能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第四条才是最关键,都城的天险有利于防守,仿效汉唐。

赵匡胤

不过,从这四个理由的逻辑关系来看,其实有点混乱,也就是说,赵匡胤对迁都的问题,很可能是临时起意,并没有做深入分析。也有另一种可能,他是顾左右而言他,这些理由或许并非真正的动因。

比如,既然将来要迁都长安,何不一步到位?既然条件不成熟,为何不等一等?赵匡胤为何要迫不及待地“欲留居之”,迁都有那么急迫吗?

李符和李怀忠的理由是否成立

起居郎李符的反对理由有八条:

“京邑凋敝, 一难也;宫阙不完,,二难也;郊庙未修,

三难也;百官不备,四难也;畿内民困,五难也;军食不充,六难也;壁垒未设,七难也;千乘万骑,盛暑从行,八难也。”

这八条理由大致可以归类为“二不二有”:配套设施不完善;经济条件不具备;供应体系有缺陷;时间节点有问题。李符认为,洛阳既存在天然缺陷,又难满足现实条件,不可行。

赵光义

李怀忠的反对理由只有两条,很关键:

“东京有汴渠之漕, 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 都下兵数十万, 咸仰给焉。陛下居此, 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 皆在大梁。根本安稳已久, 不可动摇。若遽迁都,

臣实未见其便。”

开封这地方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它的优势在于四通八达,漕运体系完备,作为京畿重地,有利于全国的物资运送。它的劣势也在于四通八达,没有天险,军事上叫“四战之地”,很难防守。

所以李怀忠认为,都城定在洛阳的话,这么多士兵吃啥喝啥,运送任务太繁重。另外目前的府库重兵都在开封,根本一动,国家就可能出现大的动乱。

相对于李符,李怀忠直击根本——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如何理解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

李符和李怀忠的话都没有说动赵匡胤(上亦弗从),这时候赵光义站出来了,他先说“迁都未便”(迁都洛阳条件不成熟,不利的地方太多);赵匡胤抛出最终目的地是长安,赵光义又叩头“切谏”;最后赵匡胤说,迁都是为了据天险去冗兵安天下,赵光义抛出了那句名言:

赵光义

王又言:“在德不在险。”上不答。王出, 上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 今姑从之。不出百年, 天下民力殚矣。” 甲辰, 始下诏东归。

最终,赵匡胤虽然认为不迁都,早晚会搞得天下民力殆尽,但也不得不听从了赵光义的建议,下诏回京。

“在德不在险”出自于春秋时期吴起的一段话,意思是说,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靠的是君主的德治,而不是依仗山河天险。起因是,魏武侯看到魏国山河险固,很高兴地说:“哎呀太好了,我们魏国有这么多天险,真是国家的宝啊!”吴起说:“不修德行,再多的天险也靠不住!”

这话没毛病,但是赵光义把这句话放在这个环境里就有问题了。假如赵匡胤不修德行,企图把都城搬到有天然防御优势的洛阳,然后以此为恃,安于享乐,你赵光义可以这么说。赵匡胤既不是安于享乐的人,也没有仪仗天险享乐的意图,你这么说岂不是驴唇不对马嘴?

“修德”是大帽子,任何时候都没错,可是“修德”就不需要“险”吗?辽国人跟你讲“德”吗?西夏人跟你讲“德”吗?赵光义这话显然是混淆概念,把天险对军事的重要性这个概念,强行扯上德治,似乎这两样东西是矛盾的。

吴起

赵光义这么说岂不是有点“蛮不讲理”,至少文不对题!那么,赵匡胤就没听出来吗,他怎么就听从了呢?

“在德不在险”的深意,及迁都背后的隐情

毫无疑问,从个人得失来看,迁都受损最严重的就是开封府尹赵光义。

这一点史学家早有定论,赵光义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已经营造了一个政治势力集团,迁都就意味着他的政治优势遭受重大打击。

所以,人们认为赵光义这句“在德不在险”,内含个人私利,用这个大帽子扣在赵匡胤头上,其实是口不择言的说法。

赵匡胤迁都难道仅仅就是他所言的四条理由?显然不是,从他混乱的表达中就可以看出其内心的矛盾之处。赵匡胤不是不明白迁都有利有弊,没有证据表明,李符和李怀忠是晋王党,这说明,迁都却是“弊大于利”,可行性比较低。

斧声烛影

那么,赵匡胤在思考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何匆匆忙忙抛出迁都的说法呢?我觉得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到大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赵匡胤不得不出手了!问题是,赵匡胤对这个危险发觉太晚了,一时很难找到不引起动乱,又能迅速瓦解晋王势力的对策,所以,迁都之策即便可行性地,也要尝试!

对赵匡胤来说,迁都何尝不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虽然希望渺茫,也想试一试。

李焘记载这段故事背后的含义

长期以来,关于赵光义即位的疑云一直没有定论,“烛影斧声”也成了永久的历史迷案。关于赵光义弑兄夺位的说法,在当时就存在。

不过,作为大宋的臣民,大家即使心知肚明,又有谁敢说破呢?别说没有证据,即便证据充足,又有谁敢触龙鳞呢?

不过,史学家有史学家的智慧——曲笔!他们可以用曲笔的方式,记录下一些影影绰绰的事迹,给后人留下一些疑点和证据,让后人有迹可循。

我认为,李焘采纳《建隆遗事》中的这段记载,其目的就是为此!

标签: 宋朝赵匡胤赵光义

更多文章

  • 赵匡胤:最善良的开国皇帝,开国功臣都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匡胤,北宋

    你真的了解赵匡胤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北宋时候的赵匡胤,史上最善良开国皇帝,称帝后没杀功臣,手下五员虎将全都得到善终。赵匡胤是被手下逼着黄袍加身的,又靠着手下的帮助这才当上了皇帝。可以说赵匡胤的皇位完全就是这些手下给送上去的。当了皇帝的赵匡胤并没有把这些大将给杀了,反而用了

  • 她是赵匡胤的第二个妻子,连生三子夭折后抑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匡胤,北宋

    你们知道赵匡胤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一任皇后去世后,赵匡胤在位自己选第二位妻子时,就选择了极有威望声誉的彰德军节度使、巢国公王饶的第三女王氏。本来王氏和赵匡胤也算的上的是政治联姻了。因为那时的赵匡胤在实力上还不是那么的强大。王氏嫁给宋太祖赵匡胤后,细心周到的

  • 赵匡胤死后,他最亲的人没有一个好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匡胤,北宋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赵匡胤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北宋的赵匡胤一生中曾经娶过三任妻子,但是,可能他克妻,他的妻子接连死了两任,直到第三任妻子,才把他送走了。他的第一任妻子是贺氏,这是他的原配发妻,为他生儿育女,但是,她的命不好,在赵匡胤还没有称帝的时候就撒手人寰。赵匡胤也算待她不

  • “媚川都”是什么机构组织?赵匡胤为什么要把他们遣散?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赵匡胤

    “媚川都”是什么机构组织?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出身军旅世家,他的父亲赵弘殷就是五代十国著名战将,赵匡胤长大后子继父业,21岁时挺身从军,成为后汉武将郭威帐下的一名小校,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戎马生涯。赵匡胤一生身经百战,无数次喋血

  • 朱元璋诛杀功臣,赵匡胤为何就能温柔对待下属?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匡胤,北宋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赵匡胤。赵匡胤眼光比柴荣强,柴荣虽然与契丹打过几仗,但都是小规模接触战而已,双方主力从未交锋,赵匡胤身为带军大将战斗在第一线当然清楚双方实力,而柴荣如没有赵匡胤根本玩不转,他的幸运是死得早,当政的几年让后人津津乐道。柴荣只是执政几年取得的业绩,但没有赵匡胤其

  • 赵光义接下赵匡胤的皇位之后 赵光义是怎么对待他的儿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匡胤,赵光义

    还不知道:赵光义怎么对待赵匡胤的儿子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早死,只剩下了大儿子赵德昭,小儿子赵德芳。由于赵匡胤壮年猝死,他的弟弟赵光义就做了皇帝,也就成了历史上的宋太宗。古代中国的皇位继承是父死子继的,在大宋朝,赵匡胤的儿子

  • 赵匡胤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怎么样了?赵光义为什么要改名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赵匡胤,赵光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赵匡胤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怎么样了?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开创了大宋江山,可是他却不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因为他是暴毙而亡,此前也没有立太子。所以他弟弟赵光义,在关键时刻,由一帮亲信扶持登基,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为了跟赵匡胤撇清关系,他登基后改名为赵炅

  • 赵匡胤为何到死都不立太子?背后究竟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匡胤,北宋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赵匡胤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可以说从夏朝开始,便一直流传“父死子立”的封建传统,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百姓家把家产留给儿子,皇帝把皇位传给儿子,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历史上却也有例外,那就是在宋朝时期。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明明有儿子

  • 赵匡胤夺取后周大权后,他是怎么对待柴荣的7个儿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匡胤,北宋

    你真的了解赵匡胤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处于严重的分裂局面,当时小国林立,彼此之间展开混战,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中后周便是其中的一个,后来更是迎来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柴荣,据史料记载,柴荣一生文治武功突出。然而不幸的是,柴荣在北伐契丹打算收复幽云十六

  • 揭秘:陈桥兵变是赵匡胤顺应民意还是蓄谋已久?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陈桥兵变,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陈桥兵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河南陈桥小镇,因为一千多年前的陈桥兵变而闻名,这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表面看来是顺应民意,实际是计划已久、苦心经营的一场政变。走进河南陈桥,感受到的是朴实平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