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不杀士人:历史上的“民主”高峰

赵匡胤不杀士人:历史上的“民主”高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553 更新时间:2024/3/2 8:31:02

这块不杀士大夫的誓碑传说,首见于宋·叶梦得的《避暑漫抄》。

“艺祖受命之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用销金黄幔蔽之,门钥封闭甚严。因勑有司,自后时享(四时八节的祭祀)及新太子即位,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独一小黄门不识字者从,余皆远立。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讫,复再拜出。群臣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后列圣相承,皆踵故事。靖康之变,门皆洞开,人得纵观。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后建炎间,曹勋自金回,太上寄语,祖上誓碑在太庙,恐今天子不及知云。”

开国皇帝发的誓,对其继承者应该是具有绝对权威和约束力的。

九百年前的赵匡胤,敢立这块不杀士人的石碑,固然出于他万世基业的考虑;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势所必然的,符应社会发展的行为。中国人好说“时事造英雄,英雄造时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赵匡胤要结束军人对政治的干预,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第一位。

网络配图

实行文官制度,政治家治国

“枪杆子出政权”,此乃我们大家都熟知的真理,这句话只是半句,另外半句,应该是枪杆子固然可以出政权,但这个政权绝不能再被枪杆子左右。早在一千年前,赵匡胤就身体力行做到了。实行文官制度,由政治家治国,而不是军事家治国,便是赵匡胤执政的奋斗目标。

誓碑虽小,意义重大,因为它极其明确地刻出了“不杀”二字,也就给了实行这种文官制度的最起码保障。

在此之前,中国的士人,包括文人、读书人、知识分子,是被统治者视为呼之即来、挥之则去的“跟班”,是被权力拥有者视为用得着时用之,用不着时甩之的“抹布”。然而,在这块深藏于密室的誓碑上,居然有一行字,写着:士人不可杀。在此之前,没有一位皇帝这样说,在此之后,也没有一位皇帝这样说,所以,这个赵匡胤,了不起,你得给他竖大拇指。

虽然,赵宋王朝,并非没有杀过士人的纪录,虽然,赵宋王朝,并非没有文字狱的恶政,但是,宋朝确实是杀士人较少的一朝、文字狱较少的一朝。因此,这誓碑意义非凡。

中国之文化精神,其辉煌灿烂,其博大精深,其传统悠久,其生命力蓬勃,是有超越历史而万劫不灭的能量。视文化为民族生命,视文人为国家栋梁,乃有史记载的三千多年以来中国人的精神传承。中国没有西方世界奉为国教的宗教传统,政教合一的统治架构,中国人从来持泛神论的实用主义,信仰不一,供奉不专。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五千年来,中国人无信仰,无宗教。其实,中国人的信仰,就是文化,中国人的宗教,说到底也是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国家,败弱过,穷困过,破碎过,被人侵略得亡国过,但之所以得以亡而不灭,灭而重生;得以筚路蓝缕,走出绝境,全在于支撑着我们精神的这颠扑不破,历久弥新的由方块字组成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也许一段相当时间内,文明,会被抑制得喘不过气;文化,会被扼杀得了无生气;文人,会被箝制得万马俱瘖,文学和文艺,会被整肃到寸草不长,颗粒无收。但是,这种誓碑上的精神传承,犹如横亘在中原腹地的长江大河一样,枯水期再长,也不会断流。中国人经过千年以上的摸索,由昏沉蒙昧的黑夜,走向迪觉醒的黎明,赵匡胤顺应了这样的潮流。故而王夫之在《宋论》中曾经说到这块誓碑,“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内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网络配图

一个受到压迫的人,方知不受压迫之可贵,反之,一个压迫惯了的人,要他收手不压迫人,也难。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深知文人在压迫下,难以为文,难以为人,所以,他对赵匡胤的这项措施,评价极高。他为什么说“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因为人的脑袋,只有一个,不等于韭菜。因此,赵匡胤这块誓碑,基本能够约束他的继承者,给文人这点最起码的安全保证。中国封建社会,一共有过三百多个皇帝,只有他发了不杀士人的誓,而且,大宋王朝三百年,勉勉强强也还是按照他的誓言去做,不杀,或者尽量不杀士大夫,所以,他真是很了不起。

赵匡胤的这块誓碑,有论者以为,不仅达到中国封建王朝全部历史上的“民主”高峰,更有论者谈及,还说明了昏君、庸君也许不把这种精神传承放在心上,不等于明主、英主不把这种精神传承不当回事。秦始皇焚书,医药的书,农林的书,他是不扔到火堆里去的。这说明,即使暴君在下手屠杀文人,灭绝文化时,他作为一个中国人,这种血脉传承的精神渊源,也还在起着作用。除非他已经是畜生、是野兽,否则,总会存有一丝一缕的考虑。

两宋王朝对文化人的优容

在中国历史上,有宋一代,对于文人比较优容,也比较信任,其人事政策的始源,是与这块在建隆三年(963)所立的誓碑分不开的。

关心文学史,对于唐宋文人稍有所知的读者,一定会了解宋代对文人授官之高、任职之崇、地位之隆、声名之炽,胜于前朝。以唐宋八大家为例,唐授韩愈柳宗元的官位,也就是刺史、侍郎等职,相当于省市一级,甚至不过地市一级。而欧阳修、苏轼的官位,大抵相当于省部级,而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等人,更是进入中枢决策层面的要员。这就是王夫之对赵匡胤所赞美的“不谓之盛德也不能”了。

崇文抑武,在赵匡胤前,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做不到;以儒冠为尿壶的汉高祖做不到;动不动拿文人祭刀的魏武帝做不到;甚至连唐太宗也做不到;因为,李世民征讨一生,武是第一位,文是第二位,这是他必然排序,也是历代最高统治者的必然选择。而赵匡胤能作出历朝历代都未有过的改变,应该是他总结了唐末至五代的二百年间频仍战乱的历史经验。

网络配图

陈桥兵变当上皇帝以后,如何改变唐末至五代以来,各地藩镇节度,相互割据,军人统领行政,胡作非为的弊端,如何消除动辄刀枪相见,兵燹成灾,中央操控不了,天下大乱的败象,成了他念念不忘之事。他曾经对赵普感慨过,“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在他眼中,一百个文臣的贪浊,其危害性也不如一个将领的作恶。所以他下决心要用文人治国理政,于是,就有这块誓碑,虽然是最低程度的安全保证,但却给文人从政为官、发挥才干、敢于直言、恪尽厥职,创造出宽松的氛围、良好的环境。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以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新科进士鱼贯进入朝堂,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其实唐朝每次科举的录取率仅为宋朝的十分之一。唐二百多年,进士登科者三千多人,宋朝三百年间,进士登科者十万多人。这充分说明赵匡胤是下决心要实行文官制度的,为此,他在选拔人才上、储备人才上,采取兼收并蓄,多多益善的政策。而且直接取之民间,实施最公平的择优录取的方针。

两宋王朝对于文化人的优容,这块誓碑起到极大的作用。第一,因系太祖所立,具有国家法律的权威;第二,赵匡胤为赵氏家族的开国之君,他所立的誓碑,自然也就有箝束整个家族的契约力量;第三,围绕誓碑的神秘设施,神圣仪式,以及谶语咀咒,对后世继承人的阻吓作用,是毫无疑义的。在中国,在世界,如果不是唯一,也是少有这样器识的最高权力拥有者,敢于作出以碑刻这种不易磨灭的方式,作出誓言承诺,不得杀文人士大夫以及言事者。

标签: 赵匡胤

更多文章

  • 奇葩皇帝赵匡胤:皇位为何不传儿子传弟弟?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这位宋朝的开国皇帝,从出生那刻起就自带传奇色彩!赵匡胤出生时赤红的光照满屋子,奇异的香味过了一晚上都未散去。身体上有金色,三天都未改变。曾试骑一匹烈马,也不给马套上笼头,烈马跑到登上城楼的斜道上,他的额头撞在门楣上人从马上掉下来,人们以为他的脑袋一定会被撞碎,不料赵匡胤却从地上慢慢起身,继续追

  • 宋太祖赵匡胤真的是武艺高强?打遍天下无敌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太祖赵匡胤

    看宋朝的一些笔记,发现宋人在称呼赵匡胤时,有时用太祖,有时用艺祖。颇觉奇怪,难道赵匡胤,竟然有两个庙号吗?有多个庙号其实并不奇怪。便如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之后,南明弘光朝廷给他上的庙号,先是思宗,后来改为毅宗,后来唐王朱聿键又上为威宗;清朝亦给他上有庙号,先为怀宗。后来对汉人礼数懂得多了,认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功劳大却留臭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赵匡胤

    司马光的《湘山野录》中记载,开宝九年十月,那天天气极为寒冷,宋太祖赵匡胤急唤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入寝宫,宋太祖斥退旁人,只留下他们两人自酌自饮。酒过三巡,已是夜深了,他见晋王赵光义总是躲在后边,极其害怕,自有几分得意。见殿前雪厚几寸,便用玉斧刺雪,还不时对他弟弟说:“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当夜赵

  • 谁是“黄袍加身”的第一皇帝?非赵匡胤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赵匡胤

    按"五德终始说",唐尧属于"土德",李渊有意效仿尧帝,便推当时的五行为"土德",服色尚黄,戴黄冕,着黄袍。网络配图提起"黄袍加身",很多人都会想到宋太祖赵匡胤,会想到发生在公元960年的那次着名的"陈桥兵变"。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使赵匡胤从后周节度使、殿前都点检的身份,摇身一变成

  • 揭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赵匡胤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驾崩,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的原因,宋人修史讳莫如深。野史笔记偶有记载,也是众说歧异。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使得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得不到合理解释,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宋太宗有很大的关系。在宋人作品《湘山野录》曾经记载这样一个故

  • 揭秘:为什么赵匡胤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

    “勒石三戒” 开创“仁政”清明王朝, “文以靖国” 营造中国“文治盛世”,赵匡胤“建隆之治”令人感叹!在一个以四书五经数千年文明传承著称,尊孔攘儒呈现周期性规律交替的国家,在一个谈经论道不时就兴盛,佛、道、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国度,作为安身立命的知识分子,无论你是潜心研究作学问,还是一心只为稻梁谋,抑

  • 宋太祖赵匡胤的四个儿子为何都寿命不长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也衍生出很多与之有关的民间文学作品。无论是电视剧、小说,还是唱曲戏剧,都以其为原型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戏剧曲目《下河东》。而在晋剧、大平调、秦腔等各个地域特有的曲目形式中,秦腔版的《下河东》最为著名。故事讲的是,称帝后的赵匡胤为了拓展领土

  • 黄袍加身后 赵匡胤又是如何巧破众反臣叛乱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

    公元96O年,通过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坐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因为注意严肃军纪,和兵变后,事先与众将约法“三章”: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所以,并没有出现以往改朝换代时那样的劫掠和混乱。再加上,对后周大臣都予以继续留用,宋朝在刚刚建立时还是

  • 赵匡胤兄弟之间手足相残 竟是为这样一个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

    五代十国末期,最有名的美女,除了南唐的大、小周后之外,就数后蜀的花蕊夫人了。但美丽有时候是一种会致命的错误,是会害死人的。花蕊夫后来涉入了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兄弟之间的危险关系,也注定了她后来的悲剧命运。必须说明的是,史上称作「花蕊夫人」的,至少有四个。这里所说的,是后蜀主孟昶的宠妃(

  • 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赵匡胤为何很少有绯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匡胤

    天下的皇帝好色的不少,贪淫成性的更是举不胜举,至于夺人妻女的也不在少数。不过也有例外的,有些皇帝能够贪色不迷,端的是大丈夫所为,让人景仰。如今却说一位大宋朝的开国皇帝,名叫赵匡胤,居然坐怀不乱,堪称君子风范。那时赵匡胤尚未登基,因触怒当朝权贵,提一条短棍齐眉,外出逃避,来到山西太原清油观。恰好遇上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