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违抗军令诸葛亮偏袒魏延?魏延和陈式诸葛亮为何只斩陈式?

违抗军令诸葛亮偏袒魏延?魏延和陈式诸葛亮为何只斩陈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068 更新时间:2024/1/6 5:16:06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诸葛亮斩陈式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这个情节出自《三国演义》,在史书中并没有诸葛亮杀陈式这件事。《三国演义》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其中有这个情节。说的是司马懿和曹真出兵西蜀,半路因连绵雨季而退兵。诸葛亮兵分两路追击。其中陈式、魏延张嶷杜琼各领五千人马出萁谷追击。

而司马懿和曹真赌赛,料定蜀军必然追赶,预先做了准备。在四将出萁谷的时候,诸葛亮又派邓芝前来传令,让不得轻进。陈式和魏延都质疑诸葛亮的决定,陈式率领自己的五千人马率先出谷,结果被司马懿的伏兵包围。虽然有魏延接应救出,可只剩下四五百残兵。

诸葛亮到来之后,追究责任。陈式说出谷轻进的事是魏延教的。诸葛亮不听,说陈式“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将令已违,不必巧说!”喝令将陈式斩首示众。

首先分析魏延和陈式的矛盾

在这个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惩罚的度的把握。陈式和魏延两人都对诸葛亮不满,并且在邓芝的面前公开顶撞诸葛亮的决定。可是,陈式造成了后果既成事实,而魏延却没有。在这个时候,诸葛亮按照军法将陈式斩首,是名正言顺的,谁也说不出什么。

引起大家分歧的是对魏延的处理。当时反对诸葛亮决议的时候,陈式领头,而魏延是在旁煽风点火。不过魏延狡猾的是,他并不明着破坏军令,而是撺掇这陈式去破坏,自己则在旁边看热闹。当陈式被围的时候,他却主动去解救陈式,为下一步摆脱责任做准备。

等到诸葛亮追究责任的时候,魏延马上说是陈式自作主张,擅自出战。陈式为了推卸责任,也反咬是魏延挑唆的。诸葛亮也就按照军法,斩了陈式,却放过了魏延。

试问一下,诸葛亮要杀魏延就没有办法了吗?我们看看在《三国演义》前面一段,司马懿是怎么斩杀他手底下的偏将的。当时霖雨菲菲,曹魏的人马远途跋涉,受尽艰苦。但是,司马懿和曹真在对下一步诸葛亮的动向发生异议。于是两个人以赌赛为约,等待诸葛亮的到来。

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手下的将士当然是归心似箭,谁也不想再耽搁在半路。所以说,有怨言是必然的。所以司马懿才会下去巡查,以安定军心。他在巡查中间,发现有一名偏将在那里发牢骚,说他和曹真赌赛苦了官军。于是,司马懿升帐查出那个偏将,将那个偏将斩首示众。

在当时的情况下,司马懿必须要遏制住下面将士的不理解。因为诸葛亮是否按照他的预料到来是个未知数,而手下也不能理解他的战术意图。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果任由这种抱怨蔓延,会使军心有变,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以杀了那名偏将为手段,提振士气,统一军心,终于等到诸葛亮的部下到来,打了胜仗。

其次分析诸葛亮为何偏袒魏延

而诸葛亮想要和司马懿一样去追击魏延的责任,也是易如反掌。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反对诸葛亮的军令,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如果照司马懿的做法,魏延难逃一死。

可是,诸葛亮为什么不就此杀了魏延呢?在《三国演义》里说得很明白。在前面说道:

且说邓芝会见孔明,言魏延、陈式如此无礼。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患害。

等到处理完陈式后,书中有专门交代了一声,此时孔明不杀魏延,欲留之以为后用也。这里就说明了诸葛亮为什么不杀魏延的原因。

这个时候,遍观蜀军之中,只剩下魏延是首屈一指的将领。但是,诸葛亮一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有反骨。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用他又不行,所以对他进行保留使用。

在这次处理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魏延已经有了杀心。只是为了继续利用他打仗,才留下他一条性命。但是一旦将来不再用得上魏延的时候,也就是魏延的死期。

因此,诸葛亮根本就不去处罚魏延,这是因为他对魏延已经死心了。如果诸葛亮真的对魏延关心,他会以军法对魏延进行惩罚,以换取他将来改过自新的机会。可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反而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一样。

反观魏延,魏延对这件事心里的想法无非是两个。如果他是个谨慎小心的人,他就会感到害怕,从诸葛亮的处理中感受到那种冷漠,感受到那种不信任,甚至感受到那种杀机。他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以免将来灾难的降临。

如果魏延是个自大的人,他会认为自己克制住了诸葛亮,诸葛亮离开自己不行。会更加变本加厉,使得自己在往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可以看到,魏延是属于后者。最后他在诸葛亮死后,被诸葛亮留下的锦囊妙计所杀。在现实中的朋友,如果你和魏延的情况相似,就请汲取魏延的教训,不要以为领导放纵你是一件好事,不要认为自己才高八斗离了你不行,魏延最终的下场可能就就是一个教训。

标签: 三国陈式魏延

更多文章

  • 南宋名臣陈亮:51岁中状元,与辛弃疾关系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陈亮,南宋

    说到陈亮,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公元1165年,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正担任江阴签判,一日,辛弃疾站在自家阁楼上眺望远方,他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一位白衣男子策马过小桥,马儿好像中了邪一样,就是不肯过桥。男子连续三次驱赶,马儿到桥头边退了回来。男子下马,拔出

  • 南宋名臣陈亮为什么会讹诈辛弃疾?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陈亮,宋朝

    南宋名臣陈亮为什么会讹诈辛弃疾。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公元1165年,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正担任江阴签判,一日,辛弃疾站在自家阁楼上眺望远方,他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一位白衣男子策马过小桥,马儿好像中了邪一样,就是不肯过桥。男子连续三次驱赶,马儿到桥头边退了回来。男子下马,拔出

  • 隗顺是谁?如果没有了他岳飞可能就尸骨无存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隗顺,岳飞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达了这条命令。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害,岳云和张宪被斩首。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为之哭泣,金国大臣们为此酌酒庆贺。而此时,负责看守岳飞的狱卒做了一件令无数后人敬仰的事。这个狱卒叫隗

  • 岳飞差点儿尸骨无存 关键时刻幸亏有狱卒隗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岳飞,宋朝

    历史大多为大人物所书写,但如果你翻开史书,你会发现那些小人物的不可或缺。他们不经意的举动或想法无意识的改变了大人物的命运和成历史的走向,这才变成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模样。隗顺,生卒年不详,南宋首都临安的狱卒。为什么忽然提起这个小小的狱卒呢?这就要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说起,也就是民族英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

  • 岳飞死后遭僚属落井下石 狱卒隗顺伸张正义偷埋尸体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岳飞

    岳飞被供奉于庙宇,享千年的烟火;秦桧被铸成铁人,在岳飞墓前长跪不起。然而在当时,岳飞作为朝廷钦定要犯,名声不如后来显赫,与之迅速划清界限的有之,检举、揭发者有之,为求个人荣华富贵而落井下石者亦大有人在。网络配图先 说说他的僚属姚岳。南宋初,陕西陷落,姚岳逃奔四川,于绍兴二年(1132年)考中流寓进士

  • 狱卒隗顺冒死将岳飞遗体背出大理寺,并为他守墓20年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隗顺,宋朝

    还不知道狱卒隗顺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岳飞在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惨遭杀害。秦桧通过万俟卨和周三畏,以及刑部、大理寺的名义上状后,由宋高宗亲自下旨,将岳飞“特赐死”。当时南宋人民对于这种丧心病狂的屠害是非常清楚的,爱国

  • 宋代诗词之三江小渡鉴赏,杨万里在诗中描绘了什么景象?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宋代,三江小渡

    三江小渡,宋代杨万里,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杨万里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六年授赣州司户参军,绍兴二十九年调任永州零陵县丞,隆兴元年赴调临安因张浚之荐除为临安府教授,乾道三年赴临安上政论《千虑

  • 宋代诗词之舟过安仁鉴赏,杨万里在诗中描绘了什么景象?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宋代,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

  • 宋代诗词赏析之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在诗中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宋代,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新绿 一作:花落)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

  • 写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大诗人杨万里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杨万里,南宋

    对杨万里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到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我们就会想起他笔下脍炙人口、充满乡野气息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于是我们就想当然地在脑海中把他描绘成一位陶渊明一样的乡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