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收权再分权,彻底改变了华夏民族的内在!

赵匡胤收权再分权,彻底改变了华夏民族的内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739 更新时间:2024/1/16 13:13:36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权利分割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五代十国,并非从唐亡的那一刻才开始,而是始于黄巢之乱。

黄巢之乱,是真正的流动作战,其足迹遍布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广大地区。各地为了围追堵截黄巢纷纷自立,黄巢起义最后虽然被灭了,但唐朝却连维持名义上的统一也做不到了。

这一点与黄巾起义之后的汉朝很相似。下图是唐末十强——北四南六,谁都不是善茬!

北方四强——晋王李克用、梁王朱温、岐王李茂贞、燕王刘仁恭

南方六雄——蜀王王建、吴王杨行密、闽王王审知、吴越王钱缪、楚王马殷、南平王刘隐。

同时,契丹耶律阿保机已经崛起;拓跋思恭由于平定黄巢有功,赐姓李,授夏州节度使,其辖区被命名为“定难军”,这就是“西夏”的由来。

这天下乱局,是真正的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

于是,朱温和李克用相争,朱温先称帝,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朱温的后梁,击败刘仁恭、李茂贞,一统北方,建立后唐。之后后晋、后汉、后周、宋朝全部出自李克用这个沙陀集团。

因此,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建立宋朝之后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使“大宋”避免成为唐亡之后中原的第六个王朝。赵光义曾经说过: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內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內患,深可惧也。

这一论断,基本上奠定了了大宋三百年的政治基调。接下来,我们看赵氏兄弟是如何防止天下大乱的。

1、收权

所谓收权,就是将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从制度上保证藩镇割据的局面不再出现。

设知州夺节度使的权力

赵匡胤在灭国的过程中,在各州设立通判,由京官充任,牵制节度使。之后又命节度使只负责其驻地所在州的政事,其余各州由中央派出文官任“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

知州的出现,使节度使权力降到了一州,之后节度使又变成了荣誉虚衔,并不赴任。而知州则由中央文官三年一换,完全由中央控制。

设诸路转运司夺节度使财权

唐末,节度使完全掌控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土皇帝无异。宋朝不仅在中央设三司使夺宰相的财权,还设立转运司代表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将天下精兵加入禁军

赵氏兄弟将天下的精兵几乎全部征入禁军,由中央统一掌握,而地方则只剩老弱残兵,是为“厢军”。与唐朝不同,禁军“守内虚外”,也就是宋初的20万禁军,中央驻10万,地方总共10万,并经常更换驻地。

2、分权

所谓分权,就是将权力机构分散,互相牵制,防止专权的出现。

分割相权

隋唐的宰相制度是群相制,相权虽然稀释但整体权力依然很大。宋初则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然后用枢密使专管军政,三司使专管财政,改变了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

宰相与枢密使分掌文武,号称“二府”,三司使则号称“计相”。

分割军权

枢密院掌军政,但只有调兵权,并不直接掌管军队。

平时掌控军队的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或“三帅”。史载: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对于军权的分割,这还不是全部,因为日常统兵与战时统兵又不是同一批人。三衙仅仅是日常统兵,而一旦战事起,率军打仗之人大宋官家是要另行委派的,打完仗后军队再还给三衙。

官、职、差遣分离

宋朝官制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官、职、差遣的分离。

传统的“官”宋朝全部做了保留,但这只代表资历、俸禄的高低,并不掌管实际的事务;

“职”便是殿阁学士之类的荣誉虚衔,又称“散官”。

一个官员真正的工作则由“差遣”来决定,所谓差遣,其实就是临时委派的意思,代表的是不能长期专擅某一职位的意思。比如上文中的“权知军州事”,权知便是差遣,知州、知县都是这个意思,意思是临时委派的地方官员。

3、打造世界上最早的文官集团,以文抑武

这是一招“釜底抽薪”之策,宋朝将科举制发扬光大,使天下文人士子一生都扑在了科考上面。由科举取士组成的政府便是文官集团,朝中再无武人的地位,武将如何造反?

同时,大力提倡文治,并立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的祖宗家法,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大宋官家善待读书人的同时,士大夫们开始竭力鼓吹无条件的忠君观念,并将忠君提到了人生第一原则,“天理”所在,“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高度,最终使“尊君敬上”的思想深入人心。

宋朝之前,皇族不过是世家大族的一员,而从宋朝开始皇权不断被神化,终于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大宋官家有意识的压制武将,经常招地方上的无赖流氓加入禁军,其结果不仅是武人地位的下降,同时还有军队形象的一落千丈。好男不当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如果从防止割据和造反的角度来看,赵氏兄弟的做法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同时也确实是矫枉过正的。无论我们如何评价宋朝,都无法否认宋朝彻底改变了华夏族的性格,从此汉唐之时的开拓进取一去不复返,“以天下之大而畏人”成为常态。

赵匡胤确实终结了“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的局面,但其消极影响则在不久的将来便显现了出来。与汉唐亡于分裂不同,两宋皆为亡国。权臣篡位、武将造反是没有了,但抚平四夷的名将——汉之卫霍、唐之二李,也很难再出现了。

标签: 宋朝赵匡胤

更多文章

  •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最后却自尽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德昭,宋朝

    你们知道赵德昭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赵德昭虽然排行第二,但因长子赵德秀夭折,死时连名字都没有取,所以赵德昭实际上是赵匡胤嫡长子。然而赵匡胤死后,赵德昭并没有当上皇帝,皇位由赵光义继承,但是赵德昭依

  • 赵匡胤曾横扫天下,他为什么不敢征讨大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匡胤,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匡胤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当时占据云南地区的大理政权!话说937年,当时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白族人段思平在推翻大义宁国后,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理”。大理政权的统治范围很广,包括我国的云南、贵州以及四川西南部,此外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

  • 赵匡胤向七品小官赔罪,背后真正原因是?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匡胤,北宋

    你真的了解赵匡胤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话说有一天,宋太祖退朝后,低头不语,看着十分不高兴,宦官王继恩就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赵匡胤说道:“早来前殿指挥之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了”。原来早朝的时候,赵匡胤犯了一个小错误,史官一定把它记下来了,因此宋太祖才闷闷不乐。赵

  • 王朴是五代大臣,赵匡胤为何很怕他?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朴,五代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王朴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此人名叫王朴,是山东东平人。王朴虽然很有才学,但他生于乱世,因此一直不得施展,直到44岁时才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的低级官职。王朴洞察世事,他发现后汉政局不稳,于是辞官回乡,结果幸免于难。后周建立后,柴荣担任镇宁节度使,王朴被选

  • 赵匡胤自己有儿子 赵匡胤临死前为什么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匡胤,北宋

    还不知道:赵匡胤传位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俗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奴隶制时代的中国和封建王朝时代的中国都是如此,即使是如同汉朝、唐朝这样的高寿王朝,最终也是在历史的潮流中被更新换代。其实导致朝代不断更替的原因并不难以解释,这个问题

  • 世人只知赵匡胤黄袍加身 却不知道他才是祖师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黄袍加身,赵匡胤

    对黄袍加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史上比较出名的军事政变中,赵匡胤的“黄袍加身”算是排在前列。或者有意,或者无意,赵匡胤突然就由将士变成了众人敬仰的皇帝了。那是公元959年,周世宗北伐途中突然驾崩,在过世前,周世宗提拔赵匡胤,负责掌管禁军。次年元月,北汉连同契

  • 赵匡胤没有迁都长安或者洛阳,为何一直待在开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古代,北宋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北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那么,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没有迁都长安或者洛阳,而是一直待在开封呢?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长安洛阳被放弃的原因,二是开封被选中的理由。长安曾是汉唐故都,而这两朝,都曾兴盛无比,而且长安占据地利,关中金城千里,凭借山河之固退

  • 揭秘赵匡胤死因之谜 赵匡胤为什么突然之间就暴毙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北宋,赵匡胤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赵匡胤之死,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位文才武略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能成为这四位著名皇帝的其中一位,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不一般。然而,就是一位这样对历史有着重大贡献的著名皇帝,却在公元976年10月的一个夜晚,不明不白的死去,成

  • 赵匡胤号称是所有皇帝中武功最好的一个 赵匡胤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匡胤,北宋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匡胤武功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在我们的一般印象中我们都会觉得皇帝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因为大多数的皇帝其实都是文将,也就是说他们不会武功,有的只是满脑子的知识,还需要别人的随时贴身的保护。但是说他们是文者吧,他们也经常会犯错误,如果不是身边的忠臣可能早都已经把

  • 赵匡胤明明文武双全,为什么要重文轻武呢?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匡胤,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匡胤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赵匡胤在公元972年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自小就受到了较为正规的军人教育。成年之后他投奔了建立后周的郭威,凭借一身的本事立下了不少的功劳,郭威对他很是看中。据传赵匡胤出生时有异香飘出,邻里亲戚都认为他之后必定会有大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