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昭信:中国历史上比吕后武则天更残忍的毒妇

昭信:中国历史上比吕后武则天更残忍的毒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3937 更新时间:2023/12/31 14:53:47

历史,不仅一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史,也是一部宫闱残酷史。

翻阅正史,里面记载的恶毒女人不胜枚举,如将戚夫人制作成“人彘”的吕雉(汉高祖刘邦皇后),“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的贾南风(晋惠帝司马衷皇后),将王皇后萧淑妃“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令此二妪骨醉”的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皇后),把宫人双手砍掉装起来“送食盒于帝”的李凤娘(宋光宗赵惇皇后),等等。一幕幕血淋淋的场景,让人毛骨悚然。

都是伺候同一个男人的女人,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但事实上,女人对情敌类的女人往往会更加残忍。出于妒忌,或出于发泄,身居高位的女人往往会利用权势,大发淫威,对付昔日的、同时的、甚至存在潜在威胁的情敌,其手段那是怎一个“毒”字了得。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毒妇,此人复姓阳成,名昭信。她的恶毒、狠毒,就连吕后、贾南风、武则天、李凤娘之流也会望尘莫及、自叹不如。

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汉景帝有一个曾孙名叫刘去,汉武帝时封广川王。说起来,刘去还算是个文化人,他通晓《易经》、《论语》、《孝经》,爱好文辞、方技、棋艺、歌舞、倡优,还能作诗。此外,刘去还特别喜好美色。刘去姬妾众多,王地余、王昭平是他最喜爱的两个,并许诺日后让她们当王后。不久,刘去病了,另一名平实不怎么受宠的姬妾,也就是昭信,抓住这个机会,百般殷勤,把刘去伺候得很周到,刘去病好后,心渐渐向昭信倾斜。

昭信得宠,王地余、王昭平受不了,便想加害昭信。一天,刘去发现王地余的袖里藏刀,一顿毒打后,王地余供出与王昭平共同谋害昭信的企图。刘去大怒,将二人杀害。昭信还不解气,以担心走漏消息为由,鼓动刘去将王地余、王昭平的三个贴身婢女绞杀,不久又鼓动刘去将二王尸体挖出来烧为灰烬。二王死后,刘去将昭信立为王后。在这件事情上,昭信起初没有错,但出于报复,她从女人变成了魔鬼。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又让昭信从魔鬼变成了恶魔。

刘去是个好色之人,未免贪得无厌。后来,他把姬妾陶望卿立为脩靡夫人,把姬妾崔脩立为明贞夫人,这二人地位仅次于王后,极其受宠,差事也肥美,风头几乎盖过昭信,昭信的妒忌之心骤起。昭信先是诬陷陶望卿与画师暧昧,又设计陷害陶望卿与郎吏有奸情。刘去信以为真,将陶望卿脱光衣服一阵毒打,陶望卿受刑不过,投井自尽。昭信认为,陶望卿这样就死了,太便宜她了,于是让人把她捞起来,“椓杙其阴中,割其鼻唇,断其舌。……与(刘)去共支解,置大镬中,取桃灰毒药并煮之,召诸姬皆临观,连日夜靡尽。复共杀其女弟都。”

椓,即敲、捶;杙,木桩;镬,即煮食物用的大锅。看看这些器具的名称,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昭信将木桩钉入陶望卿阴道中,割去鼻唇,断掉舌头,为防止其变成厉鬼还报复,还与刘去一起将其肢解,放进大锅中,取来桃木灰、毒药一起烹煮,召诸姬都来观看,连日连夜直至完全煮烂,又杀了她的妹妹陶都。事后,昭信取别人的尸体和都的尸体一并交给二陶的母亲。二陶的母亲说:“都的尸体是对的,望卿的尸体不对。”多次号哭寻死,昭信命奴仆将她杀死。一家母子三人就这样惨死在昭信手中,昭信之恶毒下流,惨绝人寰,世所罕见。

后来,刘去又有了新欢,他不过与姬妾荣爱喝了几次酒,昭信就受不了了,她想方设法诬陷荣爱与医官有奸情,荣爱害怕,自行投井,救出来时未死。昭信便教唆刘去拷问荣爱,荣爱受刑不过,被逼承认与医官通奸。在昭信的挑唆下,气急败坏的刘去将荣爱“缚系柱,烧刀灼溃两目,生割两股,销铅灌其口中。爱死,支解以棘埋之。”荣爱受此酷刑而死,昭信是第一号的刽子手。

昭信的恶毒还不止这些,她就像一个打了鸡血的恶魔,疯狂残害情敌,凡是刘去喜欢的女人,一个都跑不了。“诸幸於去者,昭信辄谮杀之,凡十四人,皆埋太后所居长寿宫中。宫人畏之,莫敢复迕。”一时间,广川王王府成了屠宰场,十四个美女惨死在昭信手里。在昭信的淫威下,众姬妾大气不敢出,整日战战兢兢,生怕步了二王、二陶和荣爱的后尘。昭信为了独霸刘去,还想出了一招绝的,她让刘去“闭诸姬舍门,无令出敖”,以此来杜绝刘去与其他女人亲热。

昭信和刘去的暴行,最终传到了皇帝耳朵里。此时,汉宣帝执政。本始三年(前71年),朝廷众臣奏请逮捕刘去和昭信。汉宣帝念及同宗,不忍对刘去用法,只是废掉刘去的王爵,命他带着老婆孩子迁徙到上庸。刘去恣意妄为惯了,哪受得了这种颠簸流离,半路上选择了自杀。刘去一死,同宗血亲断了,汉宣帝也就没有顾忌了,命人将昭信收捕,随即弃市。弃市,就是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一种刑法。一代妖后,一代毒妇,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在古代,女人是男人的附属物,都不容易,都是不幸的。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很多时候,为难了别人,就是为难了自己。

标签: 汉朝武则天吕后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最爱的那个女人是谁?武则天连边都沾不上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唐朝,李世民,徐惠

    在李世民的生命中,最重要、最难忘的女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就是他的妻子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贤德皇后,这从她的谥号为“文德圣皇后”也可以体现出来。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她的祖先为北魏宗室,父亲名长孙晟,为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也是名门闺秀,为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

  • 唐朝历史上让武则天品尝到情场失意的美女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后宫,武则天,徐惠

    在李世民时代,武则天是比较吃不开的,当然,这是因为她的对手太多了,随便数数这一时期武则天的政敌和情敌就有30多个。这些人都是武则天的上司,她们压在她的头顶上,不管怎么样,武则天是PK不过她们的。PK不过那些上司,那就只好跟同级别的同事较量了。可遗憾的是,武则天在跟同级别的同事较量中,也不占优势。当时

  • 揭秘:出身寒门武则天父亲竟然是唐朝的开国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武则天,武士彟

    几乎所有的史书和人物传记都说武则天出身寒门,这就让人不理解了:她出生前后,她老爸武士彟(yuē)担任工部尚书(建设部部长,正三品),还被封为应国公(爵位,从一品),在今天看来,这也算是省部级的领导干部和中央要员了,怎能算是寒门呢?武家世代居住在山西文水县,被划分为地方小姓,世代都以务农为生,武则天连

  • 独尊牡丹: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到底有多么漂亮?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武则天

    武媚娘,即武则天,名武曌,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即公元642年,李世民听闻武则天精通文史且容貌妩媚,便将之召入宫闱,封为“才人”,赐名“媚娘”。这一年武则天才14岁。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武媚娘被送去感业寺为尼。李世民第九子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三年后,

  • 一代女皇武则天 死后却留下了这样的遗书!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则天,唐朝,遗书

    无字碑,高7.53米,宽2.10米,厚1.49米,约有一百吨重,附有雕刻花纹,精美之至。这是武则天死后的三大遗制之一,此碑如其名,最开始时是无字的,直到北宋才开始有人在碑上题字,后来在明代仆倒,从此再无人题词,直到1957年才有被扶正……武则天死后,大唐君臣宣读了她的遗书。首先,抹去自己的帝号,仍为

  • 李世民的妹妹太平公主 却拜武则天为干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太平公主,李世民

    野史中喜欢渲染武则天的情史,把她描绘成一个淫魔,事实上,武则天的情夫只有四人——薛怀义、沈南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唐高宗在世时,武则天并无情夫,她一心想掘取权力,无暇顾及此事。唐高宗去世时,她虚龄六十,迟暮之年,唯亲情可滋润心田,老伴高宗已经去世,儿子们是她争夺最高权力过程中的阻碍,不是被她除掉,

  • 唐朝徐慧:唐朝后宫争宠中唯一斗败武则天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后宫,徐惠,武则天

    武则天,不,那时候还不是,是媚娘。她坐在镜前精心梳妆打扮后,踌躇满志的在那里,等着太宗皇帝的召见。一群内侍从她门口飘过,为何,没有停住脚步走进来,他们毫不迟疑的继续往前走去。太宗要宠幸的是另外一个女子。紫衣当时就十分好奇,能把武媚娘打败的女子,该是何等的绝代风华,何等的柔媚入骨?贞观十年,唐太宗那位

  • 中国几个女皇帝中为什么只有武则天“独一无二”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则天,女皇帝,中国

    本鬼人在前文《鲜为人知的历史:武则天竟然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中已经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惊人的“历史真相”:武则天不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既然如此,有些人就要问了:既然武则天不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为什么中国史学界还是一致地评价武则天是“空前绝后的女皇帝”呢?第一个原因:所统治的朝代不同中国历史上其

  • 武则天的故事:大唐江山是如何落入武则天手中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皇后,武则天

    武则天是如何当上皇帝的?武则天进宫被封为才人之后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也没有象母亲杨牡丹希望的那样发展。当时与袁天纲齐名的另一星相家、当朝天文宫太史令李淳风观天象时,发现太白星连日出现在白天,于是,便占卜一卦,这一卦非常奇怪,李淳风不敢怠慢,奏太宗皇上说:“女主当昌。”与此同时,长安民间亦流传出一种

  • 女皇武则天怎么死的?真的是被男宠杀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武则天,男宠

    过去看过的讲武则天的文章,对武则天的死都是最后廖廖数笔就很简略地交待过去,给人的感觉就是“到了后来,年老卧病,被逼让位于太子了”,就完了,对此一点儿深入的分析都没有。我却总感到,史料所反映的,有一些地方似乎不大对劲,似乎有点奇怪,是不是因为有一部分真相被隐瞒了,或者根本就和事实有出入?可能这些就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