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周大将军于谨生平 于谨与武帝的关系

北周大将军于谨生平 于谨与武帝的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320 更新时间:2023/12/22 6:21:58

于谨生平

于谨是西魏、北周的大将军,因为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朝堂上很有威望,于谨是当时西魏的八柱国大将军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那么于谨生平又是怎样的呢?

于谨画像

在北伐平乱的过程当中,于谨还是一个名气不大的将领,但是在战场上,面对着如狼如虎的叛军,于谨的沉着冷静让人眼前一亮。在于谨的指导之下,这次平定叛乱的过程非常顺利。他在战争当中的优秀表现受到了贺拔岳的赏识,贺拔岳开始提拔于谨,这是于谨生平的一个转折点。

随后,于谨在军队的地位不断提升,他随着贺拔岳四处征战,在出征的过程当中,于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帮助西魏进行领土扩张,让西魏的实力不断地提升。后来,于谨被封为了八柱国大将军,这是于谨生平最辉煌的。

得到了名利和财富以后,于谨多次想退出朝堂,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宇文觉继位以后,受到了中山公宇文护的托付,于谨再次担当大任,为了北周的江山社稷而出谋划策,在武帝宇文觉的倚赖下,于谨被封为了燕国公。

因为武帝的推崇,于谨一直没有告老还乡,坚守在朝廷上。宇文护出兵东伐的过程当中,虽然此时的于谨已经病倒了,但还是随兵出征。最后于谨死在了出征的路上,他的一生,尽心尽力的辅佐君王,因此也受到了君王的信任。

于谨是哪族人

于谨出生在河南洛阳,是南北朝时期的战略家,,八柱国将军之一。他的前半生都在战场上打仗,为国家,为主公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死后于谨被追封为燕国公。那么于谨是哪族人?

于谨像

在西魏时期,和于谨走的很近的一个将军叫做侯莫陈崇,侯莫陈崇是鲜卑族人,而因为他和于谨走的很近,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于谨也是鲜卑族人。作为鲜卑族的侯莫陈崇在战争当中异常勇猛,让敌人闻风丧胆。而他的好友于谨在战场上的表现也非常也让人拍案叫绝,但其实,于谨并不是鲜卑族人,他是汉族人。

很多人对于谨是哪族人会产生疑问,是因为于谨生活的那个时代很特殊。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换非常快,而且常年都会发生战乱,乱世出英雄,于谨作为当时的一个大将,自然引起了很多关注。南北朝时期的很多将领都是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他们擅长骑射,精通指挥骑兵作战,也常常打胜仗,在这个错误观念的引导下,自然很多人就对于谨的民族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而不管于谨是那个民族的,汉族也好,鲜卑族也罢,于谨在南北朝时期,都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年轻时候,于谨在战场上保家卫国,晚年的于谨,受到宇文护的嘱托,依旧没有离开朝堂,兢兢业业,辅佐皇帝,因此,他受到了皇帝的信任,也受到了百姓的尊敬。

于谨与武帝

于谨是西魏时期著名的八柱国大将军,而武帝指的就是北周皇帝宇文邕,于谨和武帝宇文邕之间,除了普通的皇帝和大臣的关系,还有哪些牵连呢?武帝在位期间,于谨和武帝的关系又如何呢?

于谨画像

于谨跟随宇文泰以后,于谨因为心思缜密,行事果断受到了宇文泰的信任。后来武帝宇文邕继位以后,此时的于谨年纪大了,并且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但是因为朝廷上当时可用之人不多,因此,武帝宇文邕希望于谨能够继续为国家服务。

于谨与武帝的关系里,以武帝推崇于谨的思想为主,而在武帝治国期间,于谨一直受到了武帝的优待,武帝先后赐予了于谨三老职位,让于谨帮助主持教化,并且还亲自赐予了于谨延年杖。为了向国民展示自己遵从孝道,武帝向于谨请教治国之道的时候,亲自为于谨馈食,这样莫大的殊荣可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保定四年,宇文护出征东伐,考虑到于谨征战沙场的丰富经验,因此请求于谨一同前往,在大军归来以后,武帝专门赏赐于谨钟磬一部,后来又赏赐了安车一乘,但是当时的于谨已经七十高龄,虽然赏赐丰厚,然而于谨已经是力不从心,他病倒以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而武帝为了纪念于谨对于北周政权的巩固立下的汗马功劳,不仅在葬礼上亲自吊唁,还为于谨追加了太师等封号,下令把于谨葬在了太祖庙。

标签: 于谨

更多文章

  • 北周于谨:戎马一生功勋卓著 北周武帝拜其为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于谨,北周

    于谨(公元493年至公元568年),字思敬,北朝时期洛阳人,是北周开国功臣。从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到节闵帝普泰元年(公元531年),于谨多次率兵镇压各地的起义和割据势力,战功卓著,官职、爵位不断提升。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于谨投宇文泰,并劝说宇文泰据守关中,然后请天子迁都关中

  • 北周帝国的幕后大佬于谨:靠大智慧掌控帝国政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于谨,北周,政局,

    宇文泰死后,对于谁当执政官,大佬们争论不休,于谨向宇文护下拜,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而于瑾之所以在当时做出那样超然的选择,主要原因恐怕是,于谨并不是六镇军人出身,更不是武川镇军人出身。在一个六镇军人为主体的、一个武川镇军人为核心的西魏帝国。凭于谨这种出身,本身就有着先天的不足,换而言之,他似乎没

  • 《良辰好景知几何》沈恪重伤,林杭景终于说出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良辰好景知几何,林杭景

    《良辰好景知几何》已经大结局,剧中沈恪重伤急需输血,林杭景终于说出真相,和萧北辰重归于好,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林杭景带儿子沈恪回归北新城,一家三口在萧北辰面前上演了一父慈子孝,林杭景故意让沈恪叫萧北辰叔叔,就是想打消萧北辰的怀疑,在回归前,林杭景做

  • 后梁权臣李振:从没落贵族到成为朱温的头号谋士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后梁,谋士,朱温,

    李振(?——923年),后梁朱温的谋臣,曾鼓动朱温在天祐二年(905年)发动“白马驿之变”。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建立后梁。后梁建立后,李振官居高位。为后梁的政治人物。后梁灭亡后,李振与其家人都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处死。破落贵族李振(?---923年),字兴绪,祖居西域(中亚撒马尔罕,昭武九姓的

  • 姚僧垣是什么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姚僧垣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姚僧垣,南北朝

    姚僧垣(499—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曾担任南朝梁宫廷的御医,江陵之战后,被北周朝廷招募。一生治验不可胜记,声誉远闻,达诸蕃外域。583年(开皇三年),姚僧垣去世,终年85岁。著有《集验方》12卷、《行记》3卷行于世。姚僧垣自幼好学,博览文史。年二十四即传

  • 古代第一个大夫,南北朝时期姚僧垣“太医下大夫”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北朝,姚僧垣

    古代对医生的称谓有很多,其中以大夫与郎中最为普遍,即便现在也还在沿袭使用。二者主要是地域性差异,北方习称大夫,而南方多以郎中为名。其实不管是郎中,还是大夫,都本来是官职名,特别是大夫,还是医官系列的最高职位,所以用以称呼医生,其实有表敬重之意。一般认为自北宋时开始将医生称之为“大夫”,但其实在南北朝

  • 周书·姚僧垣传原文翻译,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姚僧垣传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梁武帝大同九年领殿中医师。时葛修华宿患积时,方术莫效,梁武帝乃令其视之。还,具说其状,并记增损时候。梁武帝叹曰:“卿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吴?”后为太祖征。天和元年,大将军、乐平公窦集暴感风疾,精神瞀乱,无所觉知。诸医先视者,皆云已已不可救。僧垣后至,曰:“

  • 破镜重圆的典故竟从乐昌公主下嫁平民而来?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破镜重圆,乐昌公主

    乐昌公主,即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加美女。成年后,自己做主下嫁给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由于战事,二人分离,后又破镜重圆。而“破镜重圆”的故事出自唐人孟著《本事诗-情感第一》。国破以镜为信物南朝最末的一位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是一位风流天子。他在南京虽然身为皇帝,却不太管理国家大事,整天醉生梦死

  • 南朝的乐昌公主下嫁的真是平民百姓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朝,乐昌公主,下嫁,平民

    乐昌公主,即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加美女。成年后,自己做主下嫁给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由于战事,二人分离,后又破镜重圆。而“破镜重圆”的故事出自唐人孟著《本事诗-情感第一》:南朝最末的一位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是一位风流天子。他在南京虽然身为皇帝,却不太管理国家大事,整天醉生梦死地在宫中喝酒吟

  • 南朝陈国乐昌公主简介:破镜重圆的人生悲喜剧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陈后主,乐昌公主,杨素,

    乐昌公主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她的故事为中国贡献了两个典故:一是“元宵节”这个华人传统的情人节(这个节日的来历有许多本,这是其中之一),二是“破镜重圆”这个成语。陈叔宝是一位风流天子,他当皇帝时,不太管理国家大事,就喜欢喝酒吟诗,著名的《玉树后庭花》就是他的作品。乐昌公主不但貌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