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策怒杀于神仙于吉的背后隐情:于吉是因何而死

孙策怒杀于神仙于吉的背后隐情:于吉是因何而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567 更新时间:2023/12/10 10:36:54

从来世间诸事,三教九流,唯独旁门左道最易蛊惑人心。对此种现象,既不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名叫做于吉的游方道士,因“普施符水,救人万病”,故而世人皆称“于神仙”。按说,这样一个人久居吴会之地,未必不是东吴人的福分。至少,以其一人之力,也不应成为东吴的祸患。

但不成想,就是这么一个万众敬仰、受人瞩目的江湖道士,却因为与孙策的偶然相遇,最终断送了性命。对此,很多人不甚理解,贵为江东之主的孙策,为却容不下一个专注修行、工于医术的游方道士呢。表面上看,于吉之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孙策“性格暴躁”,不能容物;二是东吴大局初定,人心不稳。而于吉的出现,似乎牵动了孙策敏感的神经。毫无疑问,这样的理解和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想孙策称雄江东,大业初创,根基不稳,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和压力定然不会少,加之刚刚被许贡门客射伤,内心的伤痛与焦虑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状态下,孙策遇到了于吉,几经冲突和抉择,最终将于吉送上了不归路。

是孙策杀死于吉的不假,不能苟同的则是,在这看似合情合理的背后,应该还有一双无形的大手,一再左右着于吉的生死和孙策的举动。仔细想想,孙策担心归担心,还不至于对一个江湖术士耿耿于怀。看于吉不顺眼,采取点监控措施也就完了,并不一定非要置其于死地。事实就是,促使孙策最终杀死于吉的不是孙策本人,而是手下那些对于吉无限仰慕和顶礼膜拜的武官员。换句话说,是东吴的臣子们将于吉一步步推了死亡的深渊。之所以如此说,并不是要为孙策推卸责任。这其中,还是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仔细揣摩,自然不难看出端倪。要说孙策,见到这个于神仙也属偶然。杀死于吉,也并非是最初的举动。也就在某一天,孙策召集众官在城楼上饮酒,就在喝得高兴的时候,却见“诸将互相耳语,纷纷下楼”。这样的行为就很令人费解。按说身为手下之人,陪着自己的主公吃饭,应该是毕恭毕敬的。到底有什么天大的事情,竟让他们争相撂下孙策,纷纷走掉呢。不是欺主之人,是断难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要去见的这个人物极其重要且不同一般,地位甚至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主公。也或许在他们心中,孙策根本就不值一提,没有多少地位。且不论事实怎样,孙策肯定会这么想。果不其然,孙策很是生气,就问怎么回事,左右禀告:“有神仙于吉从楼下经过,诸将皆往拜之。”孙策一听更加奇怪,起身凭栏观望,就见“上至孙策部下诸将,下至城中百姓男女,皆焚香伏道而拜之。”如此的场景,极大地刺激和伤害了孙策的内心自尊。身为江东之主,竟然比不上一个远来的道士。于是,孙策大怒,立即下令将于吉拿来问罪。要说这时的孙策,也只是恼怒而已。把于吉推上来之后,先是一顿斥责,接着就要推出去斩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说是斩首,其实就是旁敲侧击,发泄怒气而已。一来是为了挽回些面子,二来也可借此机会给自己的手下提个醒,不要忘记了身份。如果这时孙策左右有一个明白人,就应该随声附和,说一些“一个道士,信口胡言,大将军不必动怒”之类的话,孙策有了台阶下,又达到了震慑众人的目的,对于一个于吉是不会当真的。

但孙策手下的这些人不知道是聪明得过头了,还是神经出了病。一听说要斩于神仙,以张昭为首的众官立即谏道:“于道人在江东数十年,并无过失,不可杀之,恐失民望。”这句话,理论上没有什么不对,有根有据,言之凿凿,理直气壮。从来听话听音,仔细琢磨就不难看出,这话说得太过堂皇和不无深意了。先看第一句,既然“并无过失”,那么杀了于吉就是你孙策乱杀无辜,话一出口,就先给孙策先扣上一顶“大帽子”。而接下来的一句,就更让孙策无地自容了——“恐失民望”。想想,处在这样的当口,张昭的言意之下分明就是在暗示孙策不得民心。这一来,无异于火上浇油,适得其反,孙策最终把于吉下了大狱。

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更难以理解了。既然已经把于吉下了大狱,说明孙策内心并不想杀死于吉,等过段时间气消了,或许也就放出去了。问题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事情的发展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众臣子回去之后,纷纷将事情告知了自己的夫人,并要求夫人们去向吴国太禀告。让其母规劝其子,看起来名正言顺。但事关国事君臣,让人家母亲出面压制儿子,本就不是为人臣子干的事情。

见这些人把自己的老母亲都抬出来了,孙策心情可想而知。经过吴国太的规劝,孙策并没有打消怒气,反而更加不安。尽管如此,孙策还是缓缓地对母亲说:“愿母亲勿听女流之言,儿自有区处”。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孙策的内心实际是有所松动的,这个“自有区处”本身就是一个将要释放于吉的信号。只不过碍于情面,暂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一时不好改口。抓有抓的理由,放也要有放的道理,孙策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台阶。遗憾的是,偌大东吴,竟然没有一人给孙策提供这样的台阶。当孙策亲自到狱中看望于吉的时候,却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于吉“在牢中尽去枷锁,(狱卒)事之如父母”。见此情形,孙策刚刚熄灭的怒火又一次燃烧起来,一怒之下是“尽杀狱吏”,而于吉又被重新下狱。

更为可怕的是,面对于吉的再次入狱,张昭等数十人又来了个“联名上书”。难以想象,东吴臣子们的谋略是从哪里学来的。联名上书,说到底就是公然要挟。果然,此次联名不仅没有救得了于吉,反而惹得孙策放出了狠话:“……勿使空费纸笔也。吾必杀之。”话虽这么说,孙策还是没有立即杀掉于吉,而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却让孙策的忍耐达到了极限。或许是营救于吉心切,吕范提出让于吉祈雨,试看神仙的灵验。天知道于吉是不是真有如此神通,反正念念有词之后,天上真就下起了大雨。还没等孙策发话呢,却见这一帮官员“皆罗拜于水中,不顾衣服”,这还不算,接着纷纷前去“解去绳索,便请孙策礼之”,就这个举动,直接把于吉送上了断头台。

原因很简单:一是不尊将令,还没等孙策下达命令就私自放人。二是目无主公。按说解了也就解了,赶紧向孙策解释一下或许还能补救。但这些自命不凡的臣子们,不仅没有及时请罪,反而将于吉扶到孙策跟前,让孙策向于吉行礼。见此情景,孙策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怒火了,掣起宝剑就让左右立即斩首。到了此时,众官依然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再次“力谏”。看众官丝毫没有放过自己的意思,被逼无奈的孙策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汝等皆欲随从于吉造反耶!”此言一出,众人才如梦方醒。问题是到了这个时候,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了。最终,于吉还是被砍了脑袋。从这起事件的经过看,于吉并非没有生还的机会,只是因了这些傻逼大臣们所谓的崇仰和道义,才让于吉走上了不归路。忠言可以不逆耳。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于吉之死,一方面来自孙策的性格暴躁,不能容物,而另一方面则源于江东众臣子们的一意孤行和推波助澜。

标签: 孙策于吉三国

更多文章

  • 于吉为什么被孙策所杀?于吉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于吉,孙策,三国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为“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单凭一个“怒”字,可以想到当时小霸王孙策对于吉这一高人是何等的怨恨。为什么孙策非要将这一高人杀了呢?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 于吉出现的不是时候孙策当时被孙贡家客所伤,疗伤之际又闻听郭嘉预言“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

  • 三国里麴义名不见经传 但实力却远胜颜良与文丑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麴义,三国,颜良

    麴义虽名不见经传,但却有值得骄傲的成就,然而关于他的史料毕竟太少,因此本文只好在界桥之战前的形势上大费笔墨。麴义:足下比颜良、文丑若何?在汉末三国,大小军阀相互混战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一股势力的壮大常常伴随另一股势力的覆灭。官渡之战前,袁绍就是通过兼并其他势力逐渐成为实力最为雄厚的割据军阀,其中

  • 被三国演义埋没的名将麴义:曾率军击败公孙瓒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麴义,三国,名将,

    三国演义中被赵云一枪挑死的麴义到底有多厉害他在三国演义里被赵云一枪挑死,现实中却以8百人打败3万当时最恐怖的部队提到袁绍手下的大将,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文丑、颜良,很少会有人提起麴义,就算有人提起他,也只是很轻蔑的认为那不过是演义里被赵云一枪挑死的三流将领。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麴义是在《三国演义》第

  • 麴义的界桥之战:三国第一场步兵克骑兵之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界桥之战,麴义,公孙瓒,

    在《三国演义》第七回中,袁绍和公孙瓒在磐河发生大战。这场战役中有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一度大败公孙瓒,却被赵云挺枪跃马,战不数合,一枪刺于马下,从此就结束了打酱油的一生。此人就是麴义。其实,麴义此人是三国初期,河北最有名的悍将,他的名声远在颜良、文丑之上,更不要说赵云了。关于古代战争,普通读者看了《三国

  • 历史上诸葛亮之女诸葛果究竟长得漂不漂亮,为何最终也未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果

    说起历史上的枭雄诸葛亮,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让他留下了一世英名,被无数的后人敬仰,诸葛亮后人自然也是备受关注的,在传说中诸葛亮还有着一个女儿名为诸葛果,但是在各大历史记载里却查不到诸葛果的身影。下面小编就来带你了解诸葛果。历史上诸葛亮之女诸葛果诸葛果,为《历代神仙通鉴》中诸葛

  • 东乡公主是什么身份?她的父母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乡公主,三国

    眼看父母失和的东乡公主 她想念母亲 她想求得内心的安宁很久了,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三国的时候有一个公主,大部分人不记得她,但是说其她的亲生母亲和亲生父亲,很多人都知道。东乡公主的父亲是三国时的一方霸主曹丕,而她的母亲是整个历史里独一无二的美人甄宓。这样说来,东

  • 曹丕的女儿东乡公主简介 东乡公主嫁给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魏文帝曹丕,曹丕,甄宓

    东乡公主是魏文帝曹丕之女,母亲是甄皇后,建安二十一年(217年),曹操东征,东乡公主离开母亲甄氏,与祖母卞夫人(卞皇后)、父亲曹丕以及兄弟曹睿一起跟随。关于这位东乡公记载的不多,但却对她的婚姻进行了描述。关于东乡公主的名字,好像史料并未记载,古代妇女地位比较低,甚至不能写进族谱。二十一年(217年)

  • 关羽的“虎女”关银屏,最后嫁给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关银屏,三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关银屏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关羽是有一个女儿的,他的女儿叫关银屏。关羽有一句名言,叫作“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虎女是指女儿关银屏,犬子是指孙权的大儿子孙登。当年,孙权主动向关羽示好。他派出亲蜀派的诸葛瑾为特使,专门前往荆州与关羽联姻。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

  • 虎父无犬女,关三小姐之墓中是否真的埋葬着关银屏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关羽,蜀国,关银屏

    虎父关羽,作为三国集武力与智慧于一身的传世武将,当然不会有犬子、犬女一说,后汉末期,孙权打算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之女结为婚姻,后来被关羽一句“虎女安能配犬子乎”所拒绝。关银屏史上有记载关羽的三个儿子(关平为义兄),但是史书中却从未记载过关羽的女儿,就是小编现在说的关三小姐,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关三小姐呢

  • 历史上真有个关羽之女关银屏?关银屏是虚构的还是真实存在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蜀国,关羽,关银屏

    历史上记载,关羽一共有四位子女,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分别为关平、关兴、关银屏、关索。其中的关银屏是关羽唯一的女儿,不过各种史书中并没有她的名字,“关银屏”是民间传说中取的名字,另外还有名字为关凤。因为关银屏在关羽的子女中排行老三,所以她也被称为“关三小姐”、“关氏三姐”或“关羽三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