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徐庶入曹营的故事 徐庶弃刘投曹是被诸葛亮的?

徐庶入曹营的故事 徐庶弃刘投曹是被诸葛亮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130 更新时间:2023/12/11 22:16:19

徐庶走马荐诸葛”是《三国演义》是一段很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徐庶帮助刘备击败曹军后,曹操打听到徐庶是刘备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为挫败刘备,曹操用计把徐庶的母亲骗到许都,并冒用徐母的名义给徐庶写信要徐庶来许都。刘备不愿徐庶走,但又不忍曹操拿徐母要挟徐庶,只好同意徐庶离开。刘备送别徐庶时,一片树林挡住了刘备的视线,刘备为了多看徐庶一眼,命人去砍树林。这时,徐庶又骑着马回来了,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诸葛亮同样具备帮助刘备创建霸业的能力,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故事。并且,徐庶临走时向刘备表示,鉴于曹刘两家的敌对关系,自己终生不向曹操提供任何有价值的计策,“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便由此而来。徐母见到徐庶后,知道曹操用计把儿子骗来。徐母为了让徐庶彻底与曹操决裂,自尽身亡。

罗贯中用如椽巨笔,在一个故事中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首先是徐庶,能够让曹操不惜采取绑票手段进行要挟的人,肯定不是等闲之辈。并且,徐庶为母至孝,为了母亲的安危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徐庶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徐庶在处理与刘备的关系上,也恰到好处,虽然投奔曹操,但恪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损害自己原来单位和原来领导的事,同时,还向刘备举荐了自己的替代者——诸葛亮,可谓仁至义尽。

其次是刘备,自己虽然思贤若渴,一心谋求兴复汉室,但是在徐庶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尊重下属的个人选择,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第三是徐母,为了不拖累儿子干正义的事情,不惜舍生取义。

感动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事实真的如此吗?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徐庶和徐母与演义中的光辉形象有着较大的出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是这样记载徐庶的投曹过程的:曹操击败刘备,抓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想和您共图王霸之业,但现在由于与母亲失散,我方寸已乱,没心思干别的事了,我这就和您告辞。徐庶说完就去见曹操了。

徐庶进了曹营也没有消极怠工,至少做了很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最后官至御史中丞。当然也没有徐母上吊自尽的事了。

那么就是因为曹操抓到了徐庶的母亲,徐庶就改换门庭,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吗?

显然不是。首先,曹操并不是像演义所说的那样,是为了达到挟徐庶的目的才抓捕徐母的。曹操得到徐母完全是在乱军之中的一次偶然行为而已。新野不过弹丸之地,且无险可守,曹操要消灭刘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根本犯不着抓徐母,诳徐庶,通过摧毁刘备智囊的办法来打垮刘备。其次,当时为了争夺天下,大家都在四处网罗人才,曹操不会因为乱杀刘备手下一个工作人员的母亲,而失去人心。相反,曹操更应该优待徐母,以便获取更多敬贤爱才的名声。当年曹操击败吕布,杀了陈宫后,将陈宫的母亲养老送终,后来又挑选人家,嫁出了陈宫的女儿。

因此,我们说徐庶母亲被曹军所获并不是徐庶投奔曹操的真实原因。如果仅仅因为母亲被抓而被迫来到曹营,那么徐庶在以后的工作中的积极性是很难被调动起来的,所以也不会官至御史中丞。

从徐庶当时的情况,结合徐庶投曹后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徐庶投奔曹操与徐母被抓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徐庶投曹的真正原因是徐庶自己不想在刘氏集团干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徐庶动了跳槽的想法了呢?史书上没说,根据刘备集团的行为特点、内部风气和以后一些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刘备对徐庶的不信任和诸葛亮的排挤,促成了徐庶的弃刘投曹行为。

《三国志》上记载,并不是徐庶投曹后,诸葛亮才辅佐的刘备,而是一开始徐庶就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是说:刘备当年驻扎新野的时候,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是条卧龙,您愿意见见他吗?

这样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并且徐庶和诸葛亮二人曾经同时在刘备手下工作过一段时间。

前面说过,刘备喜欢在参谋班子中任用两个军师,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诸葛亮权利欲极强,为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目的,在以后的时间里,曾经先后害死了刘封彭羕,逼走了孟达,流放了廖立,罢黜了李严,刘氏集团中稍有些本领的人几乎全部被他清洗。据说朱德元帅读完《三国志》后,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不能容人”。

徐庶当年可能是因为仰慕刘皇叔的英名,毅然投到帐下,就像徐庶自己说的那样,准备“欲共图王霸之业”,而且保举了诸葛亮为刘备效力。

但刘备为了牢牢控制经理班子,采取所谓的“双军师制”,诸葛亮后来居上,与徐庶平起平坐,让徐庶如梗在喉。并且,从诸葛亮后的一贯行为特点看,他为了能够独揽大权,免不了在刘备面前抬高自己,贬低徐庶,使徐庶心灰意冷,萌生去意。母亲为曹操所获,更坚定了徐庶北上的信念,所以徐庶弃刘投曹。

那么为什么《魏略》和《汉晋春秋》中都记载了徐庶与诸葛亮友善的记载呢?原因很简单,诸葛亮是徐庶举荐给刘备,不明内理的人不知道徐庶与诸葛亮的真实关系。并且,任何一个求职者,一般都不会和自己的新老板说自己是被原单位排挤出来的,不光没面子,也显得自己没本事。所以徐庶只能打掉牙往肚子咽,要么就自己与诸葛亮的关系避而不谈,要么咬牙说我们是铁哥们,落得个两人相善的美谈。

但诸葛亮却并没有徐庶那么厚道。《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一次出陇右北伐,听到徐庶和石广元的官阶后,说了一句话:“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诸葛亮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为什么徐庶和石广元得不到重用?主要是因为魏国能人太多了!

如果诸葛亮和徐庶两个人真正关系好的话,诸葛亮一定会说,不是他们俩人没能耐,而是当领导的不用他们。

标签: 徐庶曹操诸葛亮

更多文章

  • 徐庶简介 三国魏国曹操麾下御史中丞徐庶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徐庶,三国,魏国谋士

    徐庶,字元直,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长社县人。汉末三国时期人物。本名徐福,后因为友杀人而逃难,改名徐庶,自此遍访名师,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为友。先曾仕官于新野的刘备,曾推荐诸葛亮给刘备,曹操南下时与刘备、诸葛亮等一起南逃,因曹操在长坂之战中捕获其母而不得不弃备北上投操,临行前对刘备说自己方寸已乱。此

  • 孙尚香的结局 孙尚香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尚香,结局

    在三国演义中,女人虽然着墨少,但是作用却丝毫没有减弱,著名的赤壁之战,即是因大乔小乔而起。在为数不多的女性中,孙尚香之死,不免让人感慨红颜多薄命。孙尚香出生名门,有着闭月羞花之色,却偏爱舞刀弄剑。又以“非天下英雄不嫁”的睿智豪言而扬名天下。如此出类拔萃,却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实在令人惋惜!“思亲落

  • 孙尚香是谁? 孙尚香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尚香,孙尚香简介,三国人物

    导读:孙尚香,孙夫人,乃孙权之妹,名字未载。刘备定荆州时,孙权对其十分畏惮,于是进妹予刘备为夫人,重固盟好。孙夫人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身边侍婢百余人,皆亲自执刀侍立,刘备每入,心内常觉凛然惊惧。诸葛亮曾说:“主公(刘备)在公安时,北畏曹公之强盛,东惮孙权之进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此之时

  • 北宋宰相吕蒙正生平简介 吕蒙正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吕蒙正,北宋,宰相

    吕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初年宰相。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后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卒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谥文穆,赠中书令。

  • 宋朝太宗年间第一贤相是谁?吕蒙正当之无愧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吕蒙正,宋太宗,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吕蒙正被录取为进士第一名,任命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向皇帝辞行时,皇帝命令,政事如果有不便处理的,允许骑驿马前来上告,赐给他钱二十万。待调回到京师,遇上皇帝亲征太原,召他到行宫晋见,任为著作郎、直史馆,加任左拾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皇帝亲自任命他为左补阙、知

  • 历史上的鲁肃真的呆吗?吴国名臣鲁肃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鲁肃

    名臣鲁肃怎么死的?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

  •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鲁肃,吴蒙

    吕蒙初不习文,孙权开导他和另一个勇将蒋钦说:“你们如今都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书,使自己不断进步。”吕蒙推托说:“在军营中常常苦于事务繁多,恐怕不容许再读书了。”孙权耐心指出:“我难道要你们去钻研经书做博士吗?只不过叫你们多浏览些书,了解历史往事,增加见识罢了。你们说谁的事务能有我这样多呢?我

  • 三国名将之鲁肃简介 吴国名臣名将之一鲁肃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鲁肃,鲁肃简介

    导读:鲁肃(172-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

  • 揭秘:三国史上第一喷子诸葛亮是如何骂死王朗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诸葛亮,王朗

    三国演义里,谁的口才最好?那当然要数诸葛亮了!诸葛亮曾经孤身前往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将江东的谋士说的汗颜无地,真可谓称的上是三国第一“喷子"。而诸葛亮骂死王朗的口才,更堪称杰作,我们来欣赏下:“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

  • 诸葛亮是怎么骂死王朗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诸葛亮,王朗

    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对垒,曹真领大军来到长安,过渭河之西下寨。曹真与王朗、郭淮共议退兵之策。王朗说:“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第二天,两军相迎,列阵势于祁山之前。孔明举目见魏阵前三个麾盖,旗上大书姓名:中央白髯老者,乃军师司徒王朗。王朗对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