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嵇康之死 魏晋朝美男嵇康究竟是被谁杀死的?

嵇康之死 魏晋朝美男嵇康究竟是被谁杀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212 更新时间:2023/12/12 14:36:30

导读:魏晋风流人物,以嵇康为首。他不但文采飞扬、精通音律,而且“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可谓是天之骄子。然而嵇康横遭杀戮,又仿佛是天妒英才,究竟原因何在?

我们知道,有个成语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的是,司马昭在继承父兄权力之后,篡位的野心暴露无疑。据考证,嵇康被杀于魏景元三年(262年)前后,其时距司马氏篡位大约三年。嵇康之死正与司马氏自立,密切相关。

嵇康深陷囹圄,起因在于吕氏昆仲。吕撰奸污弟媳徐氏,事情败露,弟弟吕安要到官府告发。吕撰请出嵇康(他是两兄弟的好友)做和事老,打算息事宁人。谁知,就在事情将要了结的当口,吕撰竟倒打一耙,诬告吕安虐待老母。结果不仅吕安被抓,连居中调节的嵇康也被牵连入狱。

要说这案子本不难查清,只要吕母出庭作证,即可真相大白。退一步讲,即便吕安不孝,要杀要剐(当时不孝虽是重罪,可也罪不至死),也是他一个人的事,与嵇康有什么关系?如此看来,此案确属蹊跷,可能根本就是一个为嵇康专门设计的圈套。不然为什么吕撰在奸污弟媳之事已然平息的时候,还要去冒险诬告弟弟?是不是有人背后指使?又是为什么吕安一案连基本事实也未弄清,便急着要让嵇康和吕安身首异处?

不管真相如何,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嵇康坐牢,钟会很开心。钟会素来嫉妒嵇康的才华,而且曾被后者怠慢,有此良机,自然要置之于死地。

嵇康被杀,钟会为其罗织有两项罪名:意图帮助毋丘俭和非侮名教。据《三国志。王粲传》注引《世语》,“毋丘俭反,康有力,且欲起兵应之。以问山涛,涛曰不可,俭亦已败。”笔者以为,这个记载颇有疑点,一介平民的嵇康如何能够“起兵应之”?若嵇康真的有意助拳,为什么不及时出手,要等毋丘俭快要失败了,才去向山涛问计?不过,嵇康同情讨伐司马氏的魏臣却无疑义,他曾作《管蔡论》,借周公诛杀管、蔡的历史,为人毋丘俭等声辩,“管蔡皆服教殉义,忠诚自然,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于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翼存天子,甘心毁旦。斯乃愚诚愤发,所以侥祸也。”肯定反对司马氏专权的毋丘俭等是魏室忠臣。

另一个罪名,也不是子虚乌有。嵇康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蔑视世俗礼教,“轻贱唐虞而笑大禹”、“非汤武而薄周礼”,将矛头直指统治者一力推崇的儒家道德体系,可谓是离经叛道。

要说两个罪名都是有据可查,嵇康死得也不算冤枉。可问题在于,毋丘俭造反是在正元二年(255年),嵇康被杀则是景元三年(262年)。司马昭怎么早不动手?魏晋之交,蔑视礼教、放浪形骸已经成为一股社会风气,怎么就单单挑嵇康下手?既然嵇康有此罪状,为什么不名正言顺的抓人,而要借助吕安一案?总之一句话,司马昭怎么就突然想起要杀嵇康?

由于嵇康的老婆是曹魏宗室长乐亭主(曹操之子曹林的孙女),于是很多人推测,嵇康在政治上倾向于曹氏,以致于对司马昭心生反感,乃采取隐居避世的不合作态度。此一说在逻辑上虽然讲得通,但事实上却违背了嵇康的本心。嵇康崇尚老庄学说,无意仕途,只有早年做过一阵中散大夫,后来好朋友山涛举荐他入朝为官,干脆写了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以示道不同,不相为谋。嵇康的理想是“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因此,无论朝廷上掌权的姓曹、姓刘、姓孙,还是姓司马,他都不会违背本性的与其“合作”,而要去做一个逍遥的隐士。而嵇家对司马氏,也从没有什么仇恨,嵇康的哥哥嵇喜,在司马昭手下位至高官;嵇康的儿子嵇绍更是为护卫晋惠帝,被乱军所杀。因此,所谓不合作,恐怕并不是司马昭杀人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这样一个无权无势的曹家女婿,纵使有心“匡扶大魏”,可也是绝然无力。那又是什么,让司马昭萌动杀心?答案可能很简单,他不过想借嵇康人头,来震慑人心。正如钟会向司马昭说的那样,“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在当时,“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的文人,恐怕不在少数。司马昭要夺取天下,必然要借重主导舆论的名士。怎么办?杀鸡儆猴。谁是最肥的野鸡?嵇康。

此后,同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和嵇康一同在树下打铁的向秀,接受举荐,来到洛阳。司马昭问他:“听说你向来有归隐的志向,现在怎么跑到我这来了?”向子期垂首答道:“古代隐士巢父、许由都是狂傲、清高之辈,根本不值得我去羡慕。”----嵇康正是前车之鉴,我哪里敢去学他!七贤中的二号人物阮籍,也不得不为司马昭进封晋公,作了一篇《劝进箴》。可见,嵇康没有白死,拒绝与司马氏合作的隐士群被成功解体。

其实,也不见得司马昭容不得隐士、名士,这样的人,魏晋时期有的是,惨遭屠戮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嵇康之所以为当权者记恨,那是因为他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隐士,用今天的话说,嵇康算得上一位身具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朋友孙登对嵇康的悲剧命运早有预知,“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后来嵇康在狱中作《幽愤诗》,有“今愧孙登”之句,为未能听从友人的远见而感慨自责。故此,钱钟书先生称嵇康为“忤世之狂”,其人“既‘直性狭中,多所不堪’,而又‘有好尽之累’,‘不喜俗人’,‘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那又“安望世之能见容而人之不相仇乎?”

临行那天,有三千太学生聚集法场,想要拜嵇康为师。刑场上的嵇康,依旧的从容淡定,他抬头看看日影,知道时间尚早,于是索琴一张,潇洒抚之,如痴如醉,正是一曲《广陵散》。曲终声止,嵇康慨然叹息:“《广陵散》于今绝矣!”这一年,嵇康四十岁。培根说的对,伟大的灵魂从不会被死亡征服。

嵇康生前,多有文字指斥孔子,可若要对此之死作一诠释,笔者却不得不借《论语》一用----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诚然,伯夷、叔齐为坚持义的信念,饿死首阳山中;嵇康追求自由的生活,死在屠刀之下,都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古往今来,统治者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的一直难以理顺。前者想依仗后者,而后者却要批评前者,前者不能忍受,便要举起屠刀,以使后者闭嘴、服从。然而,自由地批判统治者,既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也是知识分子的权利。没有独立批判的知识分子,一个社会无从进步。当年的司马昭当然不会明白,那么在今天,我们又是否可以容忍嵇康的存在呢。

标签: 嵇康魏晋人物晋朝

更多文章

  • 刘禅简介:三国蜀国后主刘禅的资料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禅,三国蜀国,刘禅简介

    导读:后主刘禅,刘备的儿子,为甘夫人所生,223年即位,在位41年,时年17岁。刘禅虽然无能,但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汉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诸葛亮吸取了刘备的失败教训,采取联吴攻魏的方针,但诸葛亮数次伐魏,均告失败,于234年死于五丈原。后,蜀汉政治腐败,国力日弱,于263年被魏国所灭。刘禅被擒到

  • 扶不起的阿斗之刘禅 刘备之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阿斗,刘备,刘禅

    刘禅 字 公嗣小名:阿斗籍贯:[幽州]涿郡涿县 [今河北涿州]职位:蜀国皇帝(后主) 谥曰思 晋之安乐公生卒:207 — 271(65岁)家族资料 :父亲 刘备 母亲 甘氏 配偶:敬哀皇后,敬哀皇后亡后立敬哀皇后之妹为后,敬哀皇后为张飞之女兄弟姐妹:刘封 刘永 刘理所属势力:蜀汉 西晋子女:刘璿,刘

  • 荀彧为什么反对曹操做魏王?荀彧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荀彧,曹操

    导读:人言曹孟德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荀彧帮助曹操是因为曹操乃治世之能臣,荀彧反对曹操是因为曹操乃乱世之枭雄,因为荀彧忠于汉室。前期,曹操羽翼未丰,还不能篡权,而是为朝廷更为自己翦灭八方诸侯,在荀彧看来,曹操所做的即是他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但他也竭力为曹操出谋划策。后期,曹操统一北方,野心随着

  • 荀彧怎么死的 曹操首席谋臣荀彧为什么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荀彧,曹操,三国人物

    导读:荀彧(163-212年),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

  • 荀彧怎么读? 曹操手下谋臣荀彧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荀彧,三国人物,曹操

    导读: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其中魏国开国之君曹操身边不乏大量的谋臣,而荀彧就是其中一位谋臣,好多人不知道荀彧怎么读?接下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

  • 三国演义第95集剧情 司马懿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懿

    三国演义第95集剧情许昌大殿,曹睿身体日益衰微。司马懿觐见,曹睿任命其为太尉,彻底消其兵权。司马府中,静姝与司马懿互诉衷肠。司马懿决定与之成亲,静姝感动万分。病中的曹睿召司马懿进宫,假意将摄政大权交付于他,以测其用心。司马懿推辞不受,并主动要求辞去所有官职,并将雍凉旧将削官去职以打消曹爽的猜疑。不久

  • 诸葛亮精囊妙计之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中计?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司马懿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 名军士驻守在西城县。忽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15 万,往西城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位官员听到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立即传令道:“将旌旗全部隐藏

  • 晋宣帝司马懿简介 三国的终结者,西晋王朝奠基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晋宣帝司马懿,晋朝皇帝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

  • 揭秘:三国历史上刘表为什么要托孤于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表,托孤,刘备,三国

    导读:我们在《刘表在苦苦等待曹操篡汉》一贴中,已经明确了刘表临终前将荆州托付给刘备这一事实,也就是说,刘表是认可刘备的“封禅”的,这一切都只有靠刘备了。静观天下变化的刘表发现曹操迎接汉献帝才一年,曹操就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四处出兵扫荡群雄,而且效果奇佳。刘表不是没有试探过曹操的军事实力。西凉悍将骠骑

  • 吴巨简介 东汉末年刘表麾下部将吴巨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吴巨,三国,三国将领

    (?-211)东汉末刘表部将。长沙(治今湖南长沙)人。刘表任为苍梧太守。因与刘表所遣交州刺史赖恭失和,举兵逐恭。建安十五年(210),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吴巨外附内违。次年为步骘诱杀。吴巨,又名吴臣。三国时人,生卒年不详,与刘备是好友,苍梧太守史璜死后,被刘表封为苍梧太守。后来,他曾经进攻并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