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有关于谢晦的轶事评价是什么样的 他的家庭成员及作品有哪些

有关于谢晦的轶事评价是什么样的 他的家庭成员及作品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024 更新时间:2023/12/6 13:33:04

谢晦(390~426年),字宣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宋开国功臣,东晋东阳太守谢朗之孙。

轶事典故

劝谏刘裕

刘裕征讨司马休之时,因女婿徐逵之战死,恼怒异常。他不听诸将劝谏,要亲自披甲作战。谢晦当时也在军中,上前将刘裕死命抱住。刘裕喝令谢晦放手,并威胁要将其斩杀。谢晦却道:“天下可以没有我谢晦,但却不能没有刘公。谢晦一死,何足轻重。”这时,胡藩率军登岸,击退敌军。刘裕方作罢。

一对玉人

谢晦与族叔谢混一同站在刘裕面前,刘裕慨叹道:“一时间竟然有两个玉人站立于此。”

忧喜不同

晋恭帝禅位给刘裕时,徐广悲痛不已,涕泗横流。谢晦道:“徐公如此未免太过了吧!”徐广答道:“您是宋朝的佐命元勋,我是晋朝的孤臣遗老。忧喜之事,自然不同。”

卿年已老

谢晦出镇荆州时,特意去向堂叔谢澹辞行,面有自矜之色。谢澹问他有多大年纪了,谢晦答称三十五。谢澹笑道:“荀羡二十七岁便当上北府都督,你与他相比,已算是老了。”谢晦惭愧不已。

今得脱矣

谢晦被任命为荆州刺史时,去向蔡廓辞行。他屏退左右,问蔡廓道:“我能免祸吗?”蔡廓道:“您是先帝委任的顾命大臣,废黜昏君,拥立明君,在道义上并无不妥之处。但您杀死人家的两个哥哥,而又向其称臣,本就威高震主,而今又占据上游重镇,要想全身而退,恐怕很难。”谢晦为此忧惶不已,担心不能离京赴任,一直到乘船出发,方才安下心来。他回望石头城,高兴的道:“今得脱矣。”

父女诀别

谢晦的长女是彭城王刘义康的王妃,才貌双全。谢晦被杀时,谢妃到刑场与父亲诀别,哭道:“阿父,大丈夫应战死于沙场,怎能被杀于闹市?”她说完哭晕过去,行人无不落泪。

历史评价

刘裕: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

檀道济: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为少敌。然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恐非其长。

沈约:谢晦坐玺封违谬,遂免侍中,斯有以见高祖之识治,宰臣之称职也。夫孥戮所施,事行重衅,左黜或用,义止轻愆。轻愆,物之所轻;重衅,人之所重。故斧钺希行于世,徽简日用于朝,虽贵臣细故,不以任隆弛法,至乎下肃上尊,用此道也。自太祖临务,兹典稍违,网以疏行,法为恩息,妨德害美,抑此之由。降及大明,倾诐愈甚,自非讦窃深私,陵犯密讳,则左降之科,不行于权戚。若有身触盛旨,衅非国刑,免书裁至,吊客固望其门矣。由是律无恒条,上多弛行,纲维不举,而网目随之。所以吉人防著在微,慎大由小,盖为此云。

李延寿:①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涉猎文义,博赡多通,时人以方杨德祖,微将不及。②

谢晦以佐命之功,当顾托之重,殷忧在日,黜昏圣,于社稷之计,盖为大矣。但庐陵之殒,事非主命;昌门之覆,有乖臣道。博陆所慎,理异于斯。加以身处上流,兵权总己,将欲以外制内,岂人主所久堪乎?向令徐、傅不亡,道济居外,四权制命,力足相侔,刘氏之危,则有逾累卵。以此论罚,岂曰妄诛。宣远所为寒心,可谓睹其萌矣。

虞世南:宇文护与晋里克、宋谢晦无以异也。此三人者,并功荩一时,势倾宇宙,若欲窥其神器,有馀力矣。其始实欲存国安身,从容没齿,树德後人,以赎前愆。……但三子才不逮於伊、霍,故不能克全厥美,原其本志,岂不然乎?

杜佑:若王纲解纽,主权外分,藩翰既崇,众力自盛,问鼎轻重,无代无之,如东汉之董卓袁绍,晋之王敦、桓玄,宋谢晦、刘义宣,齐陈达、王敬则,梁侯景,陈华皎,后魏尔朱荣、高欢之类是矣。

苏辙:宋武帝之亡也,托国于徐羡之、傅亮、谢晦。少帝失德,三人议将废之,而其弟义真,亦以轻动不任社稷,乃先废义真,而后废帝,兄弟皆不得其死,乃迎立文帝。文帝既立,三人疑惧,羡之、亮内秉朝政,晦出据上流,为自安之计,自谓废狂乱以安社稷,不以贼遗君父,无负于国矣。然文帝藩国旧人王华、孔宁子、王昙首,皆陵上好进之人也,恶羡之、亮据其迳路,每以弑逆之祸激怒文帝。帝遂决意诛之。……太史公有言:为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其意皆以善为之,而不知其义,是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宋之君臣,诚略通《春秋》,则文帝必无惠公之祸,徐、傅、谢三人必不受里克之诛。悲夫!

叶适:谢晦自知不反,而犹举兵犯阙,为徐傅陈寃,未审克捷之后又将何讨。其愚如此,杀二王盖不足道也。然以沈约所论,则当时亦无以三人为非者,岂托孤寄命之地,古人遂无复令终欤。

王若虚:傅亮、谢晦、徐羡之皆晋室之臣,而阴附刘裕,以成篡代罪,固不容诛矣。及其受裕顾托,曾未期年,而弑营阳、戕义真,略无忌惮之意,既已遣人迎文帝,则又分据要地以为后图。此乱臣贼子之尤者,文帝诛之,盖千古之所快。

王应麟:徐羡之、傅亮、谢晦之死,犹晋之里克、卫之宁喜也,文帝不失为叔孙昭子。

孙绪:谢晦方弑二君,而欲自处以佐命元勋,李密僭窃狂妄,既败降唐,望以台司见处,可谓不自量矣然。

黄淳耀:人各有能,有不能,以张子房之智略,而但为高帝画策臣,未尝特将。谢晦尝从刘裕征讨,指麾处分,曲尽其宜。及宋文帝将讨晦,檀道济曰:‘臣昔与晦同从北征,入闗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为少敌。然未尝孤军决战,戎事恐非其所长。’未几,道济遂禽晦。向使子房特将,岂必能成淮阴之功;而谢晦但为谋臣,岂反出道济之下哉。

王夫之:① 傅亮、徐羡之、谢晦,皆轻躁而无定情者也。 ② 是举也,羡之以位而为之首,而谋之夙、行之坚、挟险恶以干大恶者,实谢晦也。③

华歆、贾充、刘穆之、谢晦、沈约、褚渊、崔季舒,胥贪人也,扶人为乱贼,居篡弑之功,而身受佐命之赏,弗足责也。

赵翼:当徐羡之、傅亮、谢晦受武帝顾命,立少帝义符,而义符失德,羡之等谋欲废立。而庐陵王义真以次当立,又轻动多过,不任四海。乃先奏废义真,然后废帝,而迎文帝入嗣。其于谋国非不忠也。文帝即位之次年,羡之等即上表归政,则亦非真欲久于其权,而别有异图者。其曰“徐、傅执权于内,檀、谢分镇于外,可以日久不败。”此亦王华、王昙首等之诬词,而未必晦等之始念也。只以华、昙首等系文帝从龙之臣,急于柄用,而徐、傅、谢等受遗先帝,久任事权,不除去之,无由代其处。是以百方媒孽,劝帝以次翦除,然后已可得志。观于王华传谓“华见羡之等秉权,日夜构之于帝。”此可知三人之死,不死于文帝,而死于华及昙首等明矣!

李慈铭:谢晦上太祖两表,激烈简至,其词甚直,足以推见当日情事实由王华兄弟构陷,晦与徐傅本心可原。

蔡东藩:①

徐羡之、傅亮、谢晦,越次迎立义隆,意亦欲乞怜新主,借佐命之功,固一时之宠,不谓求荣而招辱,希功而得罪,义隆嗣立,才及二年,而三子皆为义隆所杀。三子固有可诛之罪,但诛之者乃为一力助成之新天子,是不特为三子所未及料,即他人亦不料其若此也。人有千算,天教一算,观于营阳、庐陵之遭害,及徐、傅、谢三子之被诛,是正天之巧于报复欤!

谢晦举兵,上表自讼,看似振振有词,曾亦思废立何事,弑逆何罪,躬冒大不韪之名,尚得虚词解免乎?夫贤如霍光,犹难免芒刺之忧,卒至身后族灭。谢晦何人,乃思免责。叛军一举,便即四溃,晦叛君,晦众即叛晦,势有必至,无足怪也。

个人作品

《彭城会》

《悲人道》

《续世基诗》

家庭成员

亲属

父亲

谢重,仕东晋,官至骠骑将军长史。

兄弟

谢绚,仕东晋,官至镇军将军长史。

谢瞻,仕南朝宋,官至豫章太守。

谢皭,仕南朝宋,官至黄门侍郎,与谢晦一同被杀。

谢遯,与谢晦一同被杀。

妻子

曹氏

子女

谢世休,任秘书郎,与徐羡之、傅亮一同被杀。

谢氏,嫁彭城王刘义康。

谢氏,嫁新野侯刘义宾。

家族

谢晦出身的陈郡谢氏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顶级门阀,与琅琊王氏并称,号称士族领袖。

史籍记载

《宋书·卷四十四·列传第四》

《南史·卷十九·列传第九》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宋纪一》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宋纪二》

标签: 南朝东晋

更多文章

  • 谢晦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正如谢瞻所言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朝,刘裕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是一个比较重视门阀、士族的社会,如今,我们知道的很多有才华的,活跃在三国历史舞台上的名人,都是出自名门望族,比如,很多童鞋崇拜喜爱的诸葛亮,他也是山东琅琊的望族,同时,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他不但是荆州的名士,黄家更是荆州的超豪华大家族。诸葛亮剧照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朝

  • 檀道济和谢晦之间有什么故事 这两个对手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南朝,南北朝

    有大志,不是个有理想的将军,不像他的哥哥檀部那么难以领导。还有徐羡之跟傅亮,刘裕打包票说他们不会造反,但还是难逃一死权力的争斗,死亡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买单方式接下来,顾命大臣谢晦要用生命来为政斗买单了。谢晦不愿束手就擒,他想做一次抗争,带着两万大军东出江陵,在夏口(今湖北省武昌市)和朝廷军队进行了一

  • 书法家王羲之是怎么死的?王羲之是累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羲之,书法,东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

  • 王羲之简介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羲之,晋朝,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

  • 王羲之的故事:兰亭集序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书法史上流传着一段关于《兰亭序》的千古传奇的故事: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

  • 日本发现唐摹本王羲之帖 若为真乃稀世之珍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日本,王羲之,稀世之珍

    昨天,日本NHK电视台宣称发现中国"书圣"王羲之作品的唐代双钩精摹本,并将其称为"世纪新发现"。据报道,摹本写在长25.7厘米、宽10.1厘米的纸上,共3行24字,纸张为画有竖线的纵簾纸。专家鉴定该摹本是由遣唐使带到日本的,随后一直留存于民间,保存状态完好。该摹本将于1月22日至3月3日在东京国立博

  • 陶渊明简介 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陶渊明,晋朝,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

  •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陶渊明,故事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陶渊明见少年

  • 陶渊明重口味情书:想变心中女神鞋子和影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陶渊明,情书,女神

    陶渊明是口味清淡的隐士?答案正确!陶渊明是金刚怒目的勇士?答案正确!陶渊明是为家事焦虑的父亲?答案正确!陶渊明是心怀天下的有志之士?答案正确!陶渊明是多情、深情、柔情、苦情的情书王子?答案错误?不,答案正确!每个男人都有着很爱情的一面,带着隐士和士大夫面目的陶老师也不能例外,别以为他只有“采菊东篱下

  • 历史上嫁了两次都是皇后的女人——传奇皇后羊献容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羊献容,西晋

    羊献容:〈晋书〉载:晋惠帝皇后,泰山南城人。祖瑾,父玄之,立为皇后。八王之乱中几经废立。怀帝即位,尊后为惠帝皇后,居弘训宫。洛阳败,没于刘曜。曜僭位,立为皇后。曜甚爱宠之,生曜二子而死,伪谥献文皇后。羊献容(?—322年),晋朝时泰山南城人,祖父羊瑾,尚书右仆射。父羊玄之,尚书郎,献容成为皇后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