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不是孤独一掷而是天时、地利、人和齐具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不是孤独一掷而是天时、地利、人和齐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420 更新时间:2024/1/11 4:30:28

《虎啸龙吟》讲述的是蜀魏两国军师之间的对决,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抱着克服中原的雄心抱负,毅然决定亲自北伐抗魏,曹睿被迫司马懿出山,才有了电视剧中强强对决,才智相拼的好戏。那么精于治国的诸葛亮在蜀弱魏强的局面下为什么要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执意北伐呢?

1、刘备的托孤之恩

刘备在临终之际语重心长告诉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一番遗嘱实际上把蜀国所有的前途命运交付给诸葛亮,饱含了君对臣的绝对信任和无比期望。这种信任和期望在刘备死后慢慢转变成一种巨大压力,诸葛亮也自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因此他南破孟获,北伐中原,高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宣言,极大鼓舞并凝聚了民心士气,进一步的明确了战争的正义性。

诸葛亮怎么可能不知道魏强蜀弱的实际情况,更不是不知道军旅生死茫然的道理和北伐之战凶多吉少的结局,然而他感激先主知遇之恩,追思先帝的遗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成先帝之遗志。“水鉴至明而丑者忘怒,以其无私也”,这正是诸葛亮被称为“千古一相”的人格魅力所在。

2、“东和北拒”的战略构想

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他就在隆中提出了“东和北拒”的战略构想,而当他成为蜀国军事、经济的实际领导者时,蜀国却成为了三国中势力最为弱小的,那么联吴抗曹就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因为这时魏国的军事战略中心已经放在势力仅次于其的吴国上,蜀国主动出击,既能减轻吴国的战略压力,又能有效牵制魏国,使魏国既无法集中精力经营吴国,又无力追击蜀国,陷入两面为难的局面,正如“二战”时,德国要求日本牵制苏联。

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诸葛亮作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政治家,以他独有的战略眼光,力排众议,提出北伐中原的战略目标,可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上是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北伐,进可以在魏吴对峙的局面趁机扩充蜀国的势力,退可以最大限度的巩固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果一味的偏安一偶,坚持保守防御的方法,魏国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古代信息条件、兵力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蜀吴对魏国大军的突袭,防御起来将十分艰难而被动。而主动北伐,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变弱为强,有效的牵制魏国。

3、“天时、地利、人和”分析北伐大局

首先说天时,刘备创业之除当时正逢乱世,人无定主,正是群雄混战的时候,那时候静观其变,伺机而出尚可为王;而到了诸葛亮的时候,三分天下,敌强我弱的大局已定,不主动出击就是坐以待毙。再说地利,魏国占据了北方的大量领土,在军事、民事资源上具有绝对优势,又逐渐从战乱中恢复经济,这种潜在实力是蜀国远远无法比拟的。最后说人和,创业之初蜀地可以说集天下之英豪,而到了诸葛亮的时候,许多大将相继过世,而魏国占据中原的大量人才资源,这也远远是蜀国所不具备。也就是说,魏国在综合国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并不断恢复壮大,如果不北伐,玩持久战,蜀吴只能眼睁睁看魏国做大,最后难逃厄运。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了北伐的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那么通过北伐武侯的目的真正达到了吗?

显然,武侯的最终的战略意图当然没有达到,反而某种意义上加速了蜀国的灭亡。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棋逢对手,战略相克

武侯的战略意图被司马懿完全看穿,同样具有高超的谋略和军事才能的司马懿,针对诸葛亮的“东和北拒”牵制战术,转而采取的是消耗战略,即依靠魏国强大的国力作为后盾与远道而来蜀国进行持久战斗,不主动出击与冒然追击,采用骚扰和攻击蜀国后勤线的方法,拖垮蜀国,使得其不战自败。

第二,战术持重,缺乏机动

武侯指挥作战风格谨慎而持重,曾一度拒绝魏延奇袭子午谷,直取长安的做法,跟魏国基本也是进行的攻城战为主,这在敌强我弱的持久战情况下是很难占到便宜(参考我军运动战胜利的经验)。

第三,后方不稳,缺乏支持。

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朝廷中阻力重重,基本没有团队支持,虽然后世我们感叹这位大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不过当时以刘禅为代表蜀国团队贪图享乐,怯战思安,可以说是很低配的,远远不如曹睿集团,为北伐数次无功而返埋下了伏笔。长时间的北伐战争大大消耗了蜀国的国力,最终诸葛亮本人也将星陨落,客死五丈原。

龙虎相斗,两败俱伤。《虎啸龙吟》剧中司马懿望着孔明死后留下的留下的棋局,不禁黯然形伤,若有所失。赢得了百年难遇对手却失掉了千载难逢的知己,让后人唏嘘不已。

参考资料:《三国志》及裴松之

标签: 三国诸葛亮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生死冤家,双方眼中的对手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诸葛亮,司马懿,

    众所周知,三国中诸葛亮和司马懿是生死大敌,一个是蜀汉丞相,主管蜀国军政,一个是曹魏太尉,后来篡魏立晋,都是“智近乎妖”的巅峰智者。两人在祁山那个地方斗了数年,直接影响了三国后期走向。演义版上,两人相爱相杀,但是从史料来看,并不是含情脉脉的浪漫剧。司马懿眼中的诸葛亮:1.《晋书·宣帝纪》:帝弟孚书问军

  • 诸葛亮竟然建议刘备杀掉养子刘封?何为不怕刘备杀了他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刘封,刘备,

    在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是颠沛流离的状态,因此他的子孙后代非常不旺。公元201年,在曹操的大军紧逼下,刘备不得不依附刘表。刘表待他很客气,但是并不给他任何实际的利益,防他如防贼一般,仅仅让他去守新野而已。与刘表相比,刘备相对年轻,也有争夺天下的意志,所以荆州的知识分子有一部分投靠刘备,这更引起了刘表的

  • 诸葛亮留给后人的七条识人之道,一针见血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诸葛亮,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的确是一代谋圣诸葛亮的代名词。即使他集智慧和谋略于一身,但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如果没有很好的人才协助他,他的才华也不能发挥到极致。原来诸葛亮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有独特的见解,时至今日这些观点仍有可取之处。第1、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诸葛亮认为一个人有没有远大的志向很重要

  • 诸葛亮墓在哪里?揭密诸葛亮的墓为何千年无人敢盗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

    说起诸葛亮想必大家都是比较了解的,这位神机妙算的著迷人物在当时家喻户晓,就连死后的墓地都成为了如今人们的旅游景点之一,也就是诸葛亮墓。我们之前知道了刘备墓、关羽墓,那么诸葛亮墓在哪里呢?据说在诸葛亮墓有着一个谜团,那就是千百年无人敢盗,连盗墓者都不敢碰诸葛亮的陵墓,这究竟是为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一

  • 历史上记载司马懿怎么死的?是否是被诸葛亮用计毒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懿

    历史上记载司马懿怎么死的,十分明确的说了是病死的,不过也有也是传闻是诸葛亮未卜先知,将书用毒水浸泡,然后晒干,司马懿看书时习惯先把手放嘴边舔一下,再用手捻书页,这样一来二去,司马懿怎么死的结果就是身中剧毒,不治而亡,之前小编也是分析过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厉害 ,今天我们就开看看他是否是被诸葛亮用计毒死的

  • 草船借箭中,曹操傻到为什么不用火箭?还是说诸葛亮早已经算到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诸葛亮,周瑜,曹操,

    当周瑜提出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赶制出十万支弓箭的时候,大家都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这可是一个火坑,稍不注意就要引火上身。然而诸葛亮却淡定从而的说只需要三天就可以完成,智勇双全的孔明这时候心中已有了万全之策。不明真相的鲁肃前来打探情况,诸葛亮问他借了20船只,600将士,然后扎了若干稻草人置于船上,直到第

  • 诸葛亮一意孤行,犯下错误,这个错误是导致灭亡的理由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诸葛亮,刘备,王连,

    公元223年,刘备遗憾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疲敝的蜀汉。果不其然,刘备死后仅个把月的时间,益州郡的地方豪强雍闿策反了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还有益州郡的少数民族头目孟获等一起举事。而直到公元225年初,诸葛亮才发动平定南中战役,为何其中相距了近两年的时间?抛开调兵运粮所花费的时间,

  • 诸葛亮智商比刘备高,但是刘备情商远胜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诸葛亮,刘备,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关羽先失荆州,后败走麦城被东吴吕蒙所俘,令后人叹枉,一代英豪就此陨落。而后张飞为报义兄被杀之仇,不顾丞相孔明苦劝,愤而带兵杀奔东吴,却不幸被军中小人暗算,猝死非命,笔者深知各位看官都已了然于胸,就不一一赘述了。刘皇叔半月之内,骤失两位手足,肝肠寸断,痛不欲生,钦点大军七十万,号称

  • 他的能力堪比诸葛亮,却被小人陷害致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邓艾,诸葛亮,姜维,

    邓艾,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将领,深谙兵法之道,也是三国后期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公元208年,曹操攻克了荆州,强行将当地人民北迁,邓艾及其母亲、族人便在这时被强迁到汝南种地。当时邓艾刚11岁,因年幼丧夫,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给别人放牛维持生活。虽然家境贫困,邓艾却从未放弃自己心中

  • 三国中最牛的人物,他的能力在诸葛亮之上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诸葛亮,司马懿,

    这个人物素有雄才大略,却为了自保处处隐忍,前半生韬光养晦,后半生大放异彩。曹操评价他“有雄豪志,有狼顾之相”,诸葛亮视他为一生的劲敌,伟大领袖毛主席更是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有好多手段比曹操还要高明。这位牛人就是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