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蜀汉后期为什么会人才凋零 看看被诸葛亮冤杀和弃用的都知道了

蜀汉后期为什么会人才凋零 看看被诸葛亮冤杀和弃用的都知道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230 更新时间:2024/2/12 17:57:57

对蜀汉后期人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用人的格局、手腕不如曹操、孙权、刘备。很多人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但仔细数数,被诸葛亮冤杀、弃用的人才真是不少,组成一个独当一面的军团都绰绰有余。

诸葛亮

李严、魏延:被耽误的主将

李严和魏延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但在诸葛亮设计的组织架构中都成了辅助性的角色。魏延前期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还有一定的独立性,等到诸葛亮坐镇南郑指挥北伐时,魏延已经降格为一个先锋的角色了。

李严担任犍为太守时,曾经独自率领地方武装五千人,打败盗贼马秦、高胜发动的数万人叛乱。李严还曾经击退过越巂郡蛮夷首领高定对新道县的进攻,因功被刘备晋升为辅汉将军。但到了诸葛亮时代,具有独立领兵能力的次席托孤大臣李严,身份也降格成了后勤运粮官。

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累得鞠躬尽瘁,却对手下有能力的大将不放手、不放权,实际是浪费了蜀汉有限的人才。像亲征南中这种事,李严、魏延完全可以独立搞定。

魏延

刘封:被冤杀的先锋

刘封是刘备集团中期成长起来的少壮派将领,也是刘备的养子。刘封先随诸葛亮、赵云、张飞的“二路兵团”进攻益州(当时二十余岁),又随刘备、法正进攻汉中,年纪不大,战功不少。后来刘备派刘封配合孟达一起,攻占上庸郡。

刘封没有救援关羽,原因有很多,比如没有接到上级指令不敢擅动、上庸本身也不太平等等。但是当刘封拒绝孟达的劝降,回到成都后,居然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被刘备杀了。诸葛亮担心刘封过于刚猛,今后刘备去世后难以控制驾驭,所以借机除掉刘封。这真是亲者痛仇者快了,因为诸葛亮的内心不强大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就让蜀汉白白损失一员虎将。

刘封被杀

彭羕:被逼死的军师

庞统、法正去世以后,蜀汉一直没有很好的军事参谋人才,好像诸葛亮唱独角戏。蒋琬费祎长于政务,不善军事,马谡又言过其实,街亭一战留下千古骂名。其实蜀汉有一位军事才能突出的人才,却没有得到诸葛亮的认可和重用,最终还被逼死了,他就是彭羕。

彭羕出身不高,但来头不小,庞统、法正都非常认可他,共同向刘备推荐彭羕。刘备取得益州后,任命彭羕为益州治中从事(州牧、別驾之后的第三把手)。刘备多次让彭羕宣讲传授军事,给众将领指点教授,每次都让刘备很满意。刘备集团中军事指挥能力最强的就是法正、庞统了(诸葛亮在这两位去世前主要负责行政后勤),他们都认可的人,水平必然不一般,更何况素来识人有眼光的刘备自己也看好彭羕。

可就是这样一位军事人才,诸葛亮一直看不上他,说彭羕心大志高,难保以后会做出什么来。在诸葛亮的影响下,刘备对彭羕逐渐疏远,后来把他调动到偏远的江阳郡担任太守。

失落的彭羕,找马超发牢骚,对马超说了一句“你负责外面,我负责里面,天下可以轻松平定”。没想到被马超检举揭发,彭羕在狱中向诸葛亮认错辩解,都没有用,最后被诛杀,年仅三十七岁。好端端的人才没有用武之地,被逼得走投无路,真是浪费。

向朗:被弃用的大管家

向朗是诸葛亮第二任丞相长史(第一任王连病死)。向朗军政能力出色,是不可多得的大管家,诸葛亮出征南中,就由向朗统领善后事务。而且,向朗品行端正,和后来的丞相长史杨仪相比,能够与人和谐相处,共创事业。如果向朗一直担任诸葛亮长史的话,肯定不会有后来魏延、杨仪火并的事,自毁蜀汉梁柱。

诸葛亮弃用向朗的原因是,马谡丢失街亭后一度逃亡,向朗和马谡感情较好,知情不报。诸葛亮知道以后非常愤怒,罢免了向朗的官职。因为向朗资格老,过了几年,向朗又被任命为光禄勋这样的高级闲职。诸葛亮死后,向朗被刘禅任命为左将军(刘备曾经担任的官职),刘禅立皇后、立太子都是由向朗代理丞相持节主持。向朗活到了247年,比诸葛亮晚死13年。

用人不能求全责备,向朗知情不报固然有错,但人才难得,风头过去了,该用的还是要用,可惜诸葛亮的“道德洁癖”是不会允许他这么做的。

摸金校尉曰:

诸葛亮固然选了一些不错的人才,包括蒋琬、费祎、姜维等等,但蜀汉本来是小国,人才基础不够大,更需要不拘一格选人才,大胆放手用人才。

除了压制魏延、架空李严、冤杀刘封、逼死彭羕、弃用向朗之外,对吴壹不够重用、对马谡处罚过重(罪不至死)、对黄元逼迫太深(刘备夷陵战败后,汉嘉太守黄元因为素来和诸葛亮不善,听说刘备重病,怕诸葛亮找自己算账,居然举兵造反了)、对杨仪魏延矛盾处理不妥,也都是诸葛亮用人中存在的问题。人无完人,诸葛亮自己太优秀了,对人才的使用总是略显不足。

标签: 蜀汉人才

更多文章

  • 同为军师中郎将,庞统和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有什么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备,蜀汉

    刘备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众所周知,蜀主刘备自起兵以来,颠沛流离历经坎坷,用了几十年方才建立基业,其中艰难险阻,常人难以想象。很多人并不知道,刘备在发家之前,曾经在鬼门关上走了一圈,这事发生在他寄居荆州时期。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刘备作为一个外来人员,来到荆州

  • 关羽和张飞谁的战绩更好?诸葛亮是如何评价两人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张飞

    关羽和张飞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绝无仅有的两位万人敌,但对他们到底孰强孰弱的争论却不绝如缕。关羽有万军斩颜良的壮举,张飞有长坂坡退军的雄气。关羽有程昱口中“万人之敌”的评价,张飞也有郭嘉口中“堪敌万人”的评价。以至到了两晋南北朝时,凡天下最壮勇者,往往被用来和关羽张飞比较,就像两汉时期,往往以孟贲,夏

  • 诸葛亮为何要费尽心思的北伐呢?原因在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关羽

    关羽如果没有丢失荆州,诸葛亮还需要费尽心力的北伐吗?诸葛亮北伐的根本目的就是想给蜀汉找一条出路。关羽把荆州丢失后。整个蜀汉就如同笼中之鸟一般。蜀汉被困死在川蜀之地出不来。诸葛亮就得想办法打开一条对外的通道。诸葛亮北伐就是想给蜀汉打开一条突破口,不至于使得蜀汉成为囚笼中的“困兽”。如果关羽没有丢失荆州

  • 诸葛亮生前为什么没有铲除宦官黄皓?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三国

    宦官黄皓权倾朝野,诸葛亮生前为何不除掉他一绝后患?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宦官乱政是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例如明朝时期因皇帝疏于朝政,再加上皇权强化的结果,使得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有了干涉朝政的权力。这就说明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只有皇权在有空隙的情况之下

  • 为什么对于东吴的复仇战争,刘备没有带上诸葛亮一起出征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蜀汉

    诸葛亮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关云长败走麦城,在东吴和曹魏联合打击之下,身首异处。刘备得到消息,就要着手为关羽报仇。张飞身先士卒,却又因为鞭打了手下而被害,出师未捷而大将先死,这原本就不是什么好兆头。但关羽和张飞是刘备情同手足的兄弟,刘备更有理由要为这两位兄

  •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时,天降下雨的他为什么没有选择放箭?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三国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之时,差一丁点就烧死了老狐狸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瞬间浇灭了熊熊大火。诸葛亮仰天长叹:“司马懿命不该绝,此乃天意啊!”不久之后,诸葛亮灯油耗尽,病逝五丈

  • 诸葛亮在蜀汉好好发展不行吗 诸葛亮为什么总是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北伐

    对诸葛亮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给刘备详细的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局势,认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两方是东吴的孙权和北方的曹操。除了这两个人其他军阀都不足挂齿,刘备应该趁现在天下的局势还没稳定的时候,争取得到巴蜀和汉中,有了这两个地方再再加上荆州地

  •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点灯 续命之说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魏延

    很多人都不了解诸葛亮点灯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诸葛亮在观星象以后看出了自己将在不久以后去世,所以他选择了用49盏灯续命。特别巧的是,司马懿通过观星象,也看出了诸葛亮将在不久以后去世。但是不敢确定这是否是真的。所以他就派手下的人去诸葛亮这边偷偷的调查。但是却被魏延给发现了,所以

  •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为什么不再伐蜀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司马懿,曹魏

    司马懿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三国时期,有两个传奇人物,虽然是敌人,但从每个人的心里,这些都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谈论司马懿的故事,许多人开玩笑说他的长寿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故事实际上是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司马家族开始的,他们在宫廷中掌权,曹丕和马懿在汉代更突出的家庭

  • 诸葛亮《诫子书》的主旨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蜀汉

    诸葛亮《诫子书》。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三国良相诸葛亮智慧的化身,在三国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无数天才引领风骚。千百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敬仰丝毫没有衰减,这不仅是对诸葛亮的智慧才能的敬仰,还有他逝前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诫子书》,《诫子书》整篇86字,言简意赅,简短的一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