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对魏征包容了什么?成就贞观之治的盛世

李世民对魏征包容了什么?成就贞观之治的盛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557 更新时间:2024/1/23 11:14:38

唐太宗登位以后,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隋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武大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功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选拔统治人才;革除弊政,励精图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改进统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之为“贞观之治”。

网络配图

虚心纳谏,聆听忠告,乐于规劝,这是“贞观之治”在政治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唐太宗求谏时态度诚恳,方法多样。对的,则加以褒奖;错的,也不以委罪。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纷纭复杂的各种意见,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择其善者而从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时,魏征对唐太宗的谬误,常能当面批驳,毫不示弱。有时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红耳赤,非常难堪。但魏征仍据理力争,继续规劝,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才罢休。魏征逝世以后,唐太宗悲痛欲绝,说“我丧失一面镜子了!”

知人以心,信人以贤,用人以才,待人以礼,广罗天下各种人才,这就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又一个鲜明的特征,同时也是唐太宗被后人界定为贤明君主的重要标志。唐太宗坚决反对以人际关系和血缘亲情为标尺来选拔人才。他注意从新人、疏人,甚至敌对营垒中选用许多杰出的文官武将。著名的政治家,忠于职守的当朝重臣魏征,就是他从敌对的政治集团中选拔出来以后加以重用的。

网络配图

“贞观之治”的第三个特征是唐太宗和他统治集团里的重要成员,一般都能节制开销,收敛私欲,精简机构,减少赋役,反对奢侈,杜绝贿赂,尽一切可能减轻人民负担。

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意思是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但历史上的统治集团在进入盛世后,大多趋“持盈保泰”、“护守成宪”,满足于维持现状,对眼前的问题小修小补,乃至自高自大,掩盖矛盾,粉饰繁华,纵情于声色犬马,陶醉于歌舞升平,根本看不到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在这种状态下不断滋长,日积月累,变小患为大患,一朝爆发,遂致不可收拾。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晚年也因滋生自满之心,无法真正做到善始善终,幸有良臣辅佐,及时提醒。

网络配图

贞观十三年,魏徵针对唐太宗渐好奢纵的倾向,呈上直言进谏的名篇《不克终十渐疏》,指出唐太宗的志业与贞观初年相比,在十个方面都出现了今不如昔的变化,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唐玄宗的悲剧,则直白地印证了骄纵误国、懈怠败事的道理。玄宗英武有才略,曾将武后末年濒于内乱的唐朝导向“开元盛世”,但在晚年耽于享乐,无心理政,把朝廷政事交付给外戚国忠之流,全然不顾政治的不断败坏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对关乎国家大计的均田之法和府兵之制日趋瓦解不事补救,坐视藩镇权势积重和中央武备的不断削弱,以至造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悲惨结局,百年基业与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标签: 李世民

更多文章

  • 魏征做了何事 就算在“奸臣”里也难找比肩者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征

    唐朝一代名臣魏征,字玄成,巨鹿曲城(今河北晋州市)人,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大家都知道,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之一。作为古代杰出的谏官代表,魏征“事有必犯,知无不为”,即使是唐太宗李世民发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网络配图 虽然历代老百姓都知道魏征是个清官,可

  • 千年谎言,李世民和魏征的真实关系竟是这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征

    都说,成功男人的背后,总会站着一位伟大的女人。这话真不假!隋文帝杨坚,虽被老婆独孤皇后“管理”的都不想当皇上了,但却使杨坚造就了“开皇之治”。而唐太宗李世民,因为背后站着长孙皇后,让他成就了“贞观之治”。据史载,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后,有宫中的女官,就把长孙皇后编撰的《女则》这书呈给唐太宗,道:

  •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于唐朝名相魏征,多次顶撞皇帝却大有裨益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人,一说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初治家,少时丧父,家贫,但胸怀大志,喜好读书,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李密的瓦岗军起义,后随李密归唐,又为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窦建德死后,他为李渊太子李建成信重,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喜欢他

  • 魏征是怎么惹怒李世民了,为何李世民在他死后要对其鞭尸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征,李世民,唐朝

    李世民也是一个明朝皇帝的历史,直到现在,李世民的政策在民间仍流行,但是,李世民魏征的尸体有些疑惑,魏征做了什么在他的生命,在他死后让李世民不安静,从著名的李世民的历史是指魏征如镜,换位思考,让李世民对世界的统治得到了很多新的想法。事实上,魏征不是一个人李世民,这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魏征应该在那个

  • 唐太宗竟想立弟媳做皇后,魏征对他讲了一段话,他放弃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太宗,李世民,维尼撒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可谓是伉俪情深,是历史上的一对“模范夫妻”。但在长孙皇后病死之后,李世民又想册立一位皇后,而且此人身份非常特殊敏感,她就是李元吉的王妃杨氏。李元吉的妻子,不就是李世民的弟媳妇么?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话说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李元吉被杀,李世民的部下随即杀入东宫、

  • 魏征做了什么在他的生命,在他死后让李世民不安静?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民

    李世民也是一个明朝皇帝的历史,直到现在,李世民的政策在民间仍流行,但是,李世民魏征的尸体有些疑惑,魏征做了什么在他的生命,在他死后让李世民不安静,从著名的李世民的历史是指魏征如镜,换位思考,让李世民对世界的统治得到了很多新的想法。事实上,魏征不是一个人李世民,这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魏征应该在那个

  • 秦琼为什么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魏征一句话就点出了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琼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清晨,在刚刚诞生九年的李唐王朝的皇宫的玄武门外,发生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惨剧,整个事件所牵连的人命高达数百人,甚至动摇了唐朝在河北的统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带领自己的部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也控制住了自己的父皇,他最终夺得了王朝的统治权。但

  • 意想不到,魏征一死,李世民就砸毁他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民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正直敢言之臣。他之所以能名垂千古,一半得益于自己忠心事主,不计风险,一半得益于李世民的虚怀若谷,心胸似海。他要是个昏暴之君,魏征别说名垂千古,早就被尸首两分。因此李世民拥有魏征这样的忠心之臣,是一种福分,而魏征拥有李世民这样的主公,也是一种福分。要说李世民的容人之量,堪称千古无人可

  • 唐太宗曾经多次想杀魏征,可是为什么魏征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唐太宗

    略微学过历史的都晓得, 李世民部下有个犯言敢谏的大臣叫魏征,魏征经常指出皇帝的缺乏,跟皇帝争锋相对。李世民虽怒气冲冲想杀他,但也不会痛下杀手。最典范的故事莫过于上面这个,险些众所周知。有一次,唐太宗罢朝,痛骂道:“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了,十分疑惑,问道:“谁惹恼了陛下?”李世民说:“还

  • 魏征是个什么样的人?竟效力过六个主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征

    忠孝节义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忠诚都被视为一种可贵的品质。关羽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凭的就是他对刘备的忠诚,即使被曹操俘虏之后,依然要千里迢迢寻找旧主刘备。现代的职场各种辞职,各种开除,人与企业之间忠诚基本不存在,良禽择木而栖成了硬道理。但是日本的企业,忠诚的观念依然非常重。如果关羽是忠诚的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