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鲍三娘的丈夫是谁?关索之妻鲍三娘生平事迹

鲍三娘的丈夫是谁?关索之妻鲍三娘生平事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899 更新时间:2023/12/30 2:44:27

鲍三娘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事迹多见于《花关索传》。相传她是鲍家庄鲍员外的小女儿。后来与关索成亲,关羽自传授其武艺,因此也造就了鲍三娘的文武双全。荆州失守之后鲍三娘就跟随关索一同投奔蜀汉,并随诸葛亮征讨南蛮。平定了南蛮之后,夫妻二人就此一直替诸葛亮镇守着南中,他们也的确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行侠仗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历史形象

相传她是鲍家庄鲍凯(鲍员外)的小女儿(排行第三),鲍丰、鲍义的妹妹。自小聪明伶俐,深受大家的喜爱。据说关羽一看到这个儿媳妇就非常喜爱,甚至亲自传授鲍三娘武艺,因此也造就了鲍三娘的文武双全。荆州失守之后鲍三娘就跟随关索一同投奔蜀汉,并随诸葛亮征讨南蛮。平定了南蛮之后,夫妻二人就此一直替诸葛亮镇守着南中。

关羽与张飞、刘备是桃园结义兄弟,生有二子:关兴、关索;并收有一义子关平;一女:关银屏【关凤】(孙权曾为子向女求婚,遭关羽拒绝,把来提亲的东吴人都骂走了)。鲍三娘的丈夫就是关羽的三儿子关索。

关索,民间又称花关索,但并不是因为人花心,而是因其师傅姓花。不过,关索确有桃花运,女人缘好。民间认为,关索一生中有4个女人:鲍三娘、王悦、王桃、花鬘,其中王悦和王桃还是一对姐妹花。

关索能与鲍三娘结为夫妻,有一段“英雄救美”的故事。据说,有一日,年轻的关索来到夔州鲍家山地界,发现街头乱哄哄的。原来,一个名叫廉康的山匪头目看上了鲍三娘的美貌,上门求亲。廉康力大无比,也有武功,但却长得很丑,鲍三娘自然看不上他。廉康求亲不成,便欲强抢。关索一听还有这种事情,便拔刀相助,杀了廉康,救出鲍三娘。接下来的事情就很自然了,英雄配美人,美人爱英雄,鲍家把三姑娘许给了关索。

上述一事在《四川通志》有记载的:“鲍氏者,关索之妻也。居夔州之鲍家庄,勇力绝伦,有廉康贼求取,不许。与战,破之。关索往征,不胜遂以城降,同扶汉室焉”。

蜀炎兴元年(公元263年),曹魏将领钟会率15万大军兵攻蜀,蜀军5万将士在今昭化古城东门外的桔柏渡西岸进行阻击。这次阻击战相当惨烈,关索被魏将庞会打落江中淹死,鲍三娘则在土基坝一带与曹军交手,结果也战死了(对于鲍三娘之死,民间有不同的说法,除了战死,还有病死一说)。鲍三娘死后,遗体被运到土基坝对岸的曲回坝安葬,这才有今鲍三娘墓。

但是地方志上对鲍三娘与关索是如何好上的,亦另有说法,讲是鲍三娘先看中关索,背着父母以身相许,关索这才杀了情敌廉康的。此即《溪逸志》上所谓:“武康县有廉康屯兵之处,康邑人,奇丑而力大,爪如刀革,肤坚如铁,唯喉三寸软耳。妻鲍三娘美容,时有花关索君,年少美容仪,鲍悦而私之,矢廉康喉而毙”。

后来,关索与鲍三娘屯兵葭萌(昭化古称)治地东北5公里处的今摆宴坝,夫妻守关,筑石城以阻击前来犯蜀的曹魏军队。

有关关索的小说可能以【花关索传】为最了。这部著作据说是“说唱”形式的诗话,具体没有听过,不知道好不好听。内容据说是讲刘关张三人结义图谋天下,为了断绝祸患,互相斩杀对方的亲人,有孕在身的关羽夫人,偶然躲过劫难。生下来的孩子就是关索,长大后成为蜀汉大将,和他演对手戏的女主角就是演义里提到过的鲍家庄出身的鲍三娘。但是二人不是什么逃难养病认识的,是打成夫妇的。孙权向曹操进贡一件珍物---南海赤龙鳞甲,关索想抢来做铠甲,这时候有人向他推荐了鲍三娘。鲍三娘有个誓言:谁胜得了她,她就嫁给谁。关索当仁不让的一场大战击败了她,她也对年少俊俏的关索倾心,遂结良缘。另外还有盗贼王令公的两个女儿:王桃,王悦也是因为打不过关索而嫁给他的。这一类型的婚姻在其他小说评书里也不少见,就像荡寇志,说唐等等。

这些小说里,女人始终是男人的附属品,多为今人所诟病。相对来说,鲍三娘这个角色比较独立,有自己的思想。曾经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点介绍,据说她本来就是民间“代代相传”的传奇人物,还有被认为是她的墓穴实际存在,不知道具体在那里哈。民间传说中的三娘是鲍家庄园外的三女儿,一大堆官家子弟追求的对象,可是她一概不理等着自己理想的丈夫出现。直到有一天一个山贼逼上门来抢亲,牵出她的人生最重要转折。那个山贼叫廉康,【花关索传】里是关索的敌人,在这里却因为不到50合就败给三娘,引起关索注意并前来挑战,把三娘打落马下结为连理,共赴成都,后守关战死。

在京剧【龙凤巾】(别名[化外奇缘])里,.孟获有个女儿叫花鬘。诸葛南征时和关索对战,爱上了关索,和成为俘虏的关索私定终身。其后被蜀军生擒用来交换关索,估计是她故意以此来救关索的吧。这个多半是演绎演义中祝融张嶷,马忠那段吧。后来孟获降伏,遂正式嫁给关索。

另外在澄江·阳宗镇还有关于关银屏的传说中也有提及鲍三娘,说南中雍叛蜀时,诸葛亮派李恢率兵讨伐,并命关索、李蔚、关银屏为先锋。关银屏将关索的妻子鲍三娘、王桃、王悦、花中秀等都编入自己带领的女兵营中,从建宁(今曲靖)一直打到盘江之西,攻下了俞元(今澄江)。

标签: 三国关索鲍三娘

更多文章

  • 华歆和王朗舍弃东吴贤主投奔曹操,这是为何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朗,三国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华歆和王朗,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华歆和王朗都是曹魏的重臣,他们都担任过司徒,而且他们都曾经有机会去东吴,为孙氏效力。然而他们都拒绝了东吴,最后都投靠了曹操。孙策、孙权兄弟也是江东豪杰,为什么华歆和王朗都看不上他们呢?主要原因有两点。1、曹操在朝廷

  • 王朗、华歆在曹魏是什么地位?他们有什么样的功劳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朗,三国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王朗的文章。华歆、王朗是三国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人物。他们官都做的很大,但仔细想想,却没什么功劳。两人早年都是小霸王孙策的手下败将,华歆丢了豫章郡(投降),王朗丢了会稽郡(战败),所幸被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征召,回到许昌任职。两人在曹魏发展的风生水起。华歆做到魏王国相

  • 历史上的华歆是什么人?他真的爱慕虚荣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歆,汉朝

    历史上的华歆是什么人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割席分坐”选自《世说新语》说的内容是东汉末年有两个好朋友分别叫做华歆和管宁,有一天华歆挖到了一块金子,在手中一直把玩,但是管宁一直都不看。华歆自己感觉也没有什么意思,于是便将这块金子扔了。由此可知两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 【三国志•魏书•邢颙传】原文翻译,邢颙字子昂,河间鄚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志

    邢颙字子昂,河间鄚人也。举孝廉,司徒辟,皆不就。易姓字,适右北平,从田畴游。积五年,而太祖定冀州。颙谓畴曰:“黄巾起来二十馀年,海内鼎沸,百姓流离。今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田畴曰:“邢颙,民之先觉也。”乃见太祖,求为乡导以克柳城。太祖辟颙为冀州从事,时人称之曰:“

  • 邢颙怎么读?邢颙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邢颙

    邢颙[yóng]年轻时曾被举为孝廉,还被司徒辟命,但他并未就此踏上仕途,之后还改名换姓,前往右北平(治土垠,今河北丰润东南),跟随当地豪族田畴一同四处游历。五年后,曹操平定冀州,邢颙听说后就对田畴说:“黄巾作乱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海内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如今我听说曹公的法令严明,而现在百姓早已厌

  • 曾被曹操派去给曹丕当家臣,邢颙却与曹丕有矛盾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邢颙,三国,曹魏

    我们知道,曹操在立储前,虽然有巨大私心,但最终结果还算理智。其实,曹操在正式立储前还是做了广泛的“调研”的。当然,丁仪等人曾经陷害他人,蒙蔽曹操曾导致曹植一方占有巨大优势。但曹操身边不乏坚决拥护曹丕的大臣,有些是曹丕的党羽,而有些大臣的确是公正判断。而曹操广泛听取意见中,有一位另类的坚定支持曹丕的大

  • 趣谈管仲的后人管宁流传于世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趣谈管仲的后人管宁流传于世的故事有哪些?

    管宁,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丞相管仲的后人,后世流传的管宁的故事很多,那么管宁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要探究管宁是个怎样的人,要从几个方面。首先是他的事业方面。管宁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却始终没有踏入仕途一步,曾经曹魏几代的统治者都听说他的贤明征召过他,但是管宁却都拒绝了,他宁愿过着清心寡欲无忧无虑的生活,也不想

  • 管宁是管仲后人吗?管宁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管宁

    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他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赠予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并且都敬重亲善名士陈寔。避乱辽东汉末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辽东太

  • 管宁凭什么在三国中首屈一指?他的游戏,很少人懂!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管宁

    管宁凭什么在三国中首屈一指?他的游戏,很少人懂!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除了猛将智士,在三国里还有一种人,隐士。其中,最有名的是管宁。在历史学家钱穆那里,管宁是三国里首屈一指的人物。这很奇怪,管宁既没打过什么大胜仗,又没出个什么大计谋,凭什么首屈一指呢?这钱穆先生,下此结论时,没发什么烧吧?当然

  • “邴原泣学”原文翻译,邴原少孤,数岁时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邴原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翻译三国时有个叫邴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