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高仙芝封常清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为何唐玄宗要临阵杀将?

高仙芝封常清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为何唐玄宗要临阵杀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033 更新时间:2024/1/8 7:11:29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何唐玄宗要临阵杀将?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临阵杀将自古就是兵家大忌,即便不通兵法的人,稍加思索,也能明白其中的肯綮。大战在即,将士们最需要鼓舞士气,而临阵杀将,则动摇了军心。历史上因此而惨败的,比比皆是。

然而,安史之乱甫一开始,唐玄宗便犯了此忌,杀得还不是普通的将军,而是当时大唐帝国军界的台柱子,号称“帝国双璧”的高仙芝封常清

高仙芝剧照

高封两将非常能打,均成名于西域,前后担任安西节度使。二人在西域战绩辉煌,远征大、小勃律、竭师国、石国,可谓横扫西域,罕逢对手。在大唐军界,二人也成为仅次于安禄山哥舒翰两大巨头的三四号人物。

开始之乱爆发后,面对唐玄宗,封常清将胸脯拍得震天响,说要“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大喜,对他委以重任。封常清与高仙芝作为第一拨与第二拨反击力量投入了战场。

但是,安禄山造反蓄谋已久,而且十大藩镇他独掌其三,手下军队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其他藩镇。这次起兵,更是遴选了其中十五万精锐,其战斗力相当可怕。

而高封两人带领的队伍却是临时招募的市井之徒,与凶悍的边军相比,这些人简直是螳臂当车,而且封常清六万、高仙芝五万,在数量上也远远不及叛军。所以,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果不其然,封常清在武牢关与叛军刚一相遇,便一触即溃,但名将就是名将,即便是乌合之众,封常清也组织起五次反击,有效迟滞了叛军的进攻。然而,实力终究相差悬殊,封常清放弃了败走洛阳,与进军到陕郡的高仙芝汇合。

昔日的战友相会,封常清感慨万千,对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据之。”(《资治通鉴》)

这段话有三层意思:其一,安禄山兵锋太盛,不可硬拼;其二,陕郡无险可守,应当放弃;其三;潼关无兵,一旦失手长安危险,我们应该防守潼关。对于老搭档、老战友,高仙芝非常信任,而且封常清所说也确实合理,于是二话不说,便率领大军退守潼关。

事实证明,他们的行动是正确的,因为他们刚一入关,叛军便尾随而至,看到他们有所准备,才悻悻离去。

同时,封常清一连三道奏表,向玄宗阐述了叛军强大的实力,以及敌我对阵形势,并亲自前往长安面圣。但是,玄宗此时正在气头上:你封常清当时怎么对我说的?丢了东都不说,还怂恿高仙芝撤退!不但奏表一封不看,还命令封常清返回前线,以白衣在军中戴罪立功。

此时,玄宗派去的监军宦官边令诚也起了坏作用,他为了逃避丢失国土的责任,对玄宗进了谗言:大军避敌锋芒,他说是畏战不前;退保潼关是战略撤退,他说是狼狈逃窜;来不及请示,他说是抗旨不尊。更为无耻的是,边令诚多次向高仙芝索贿不成,竟诬陷高仙芝克扣军粮。玄宗盛怒之下,下旨将高仙芝与封常清赐死。

从军事上来说,高封两人的决策是无可挑剔的,潼关对长安来说太重要了,后来玄宗也是这样执行的。那么玄宗为何还要犯兵家大忌,临阵杀将呢?仅凭边令诚的谗言吗?

玄宗剧照

我认为决不是,应该还有两方面原因:

01首先,战役的结果与玄宗的期望值相差太大。当初,不论是宰相杨国忠,还是大将封常清,都将牛皮吹上了天,这才短短几天,又说贼锋不可挡,你们跟天子闹着玩呢!当初派你们二人去,是与叛军决战的,结果封常清一触即溃,五战五败,高仙芝更可恶,望风而逃,朕的东都洛阳与五百里大好河山就这么没了?

玄宗英明一世,老了却经受了这么大的打击,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所以将气撒在了高封二人身上。

02其次,东都沦陷,五百里国土不战而丢,政治上影响太大。从军事上考量,高封二人这样做无可厚非。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战机稍纵即逝,不急请示就行动也有情可原。然而,玄宗一生虽然经历丰富,但从没上过战场,对军事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缺乏直观的认识。

安禄山剧照

他仅看到了东都沦陷,五百里国土不战而丢的事实,这样的结果,将在朝堂之上与万民之间造成极不好的影响,动摇了举国上下打击安禄山的决心,所以才认为高封二人罪大恶极。

总之,奏表一封不看,对敌情不认真研究,而连杀二位对叛军已经熟悉的名将,是玄宗晚年昏庸的突出表现;是自毁长城的糊涂之举;是亲者痛仇者快的荒唐做法。之后,玄宗只能寄希望于已经倒在病榻之上的哥舒翰,造成了更大的失败。

当边令诚得意洋洋的带着敕书来到潼关,宣判了高封二人的死刑后,封常清毫无惧色,甘心受罚,只是将最后一份奏表交给了边令诚,请他转呈陛下。面对克扣军粮的罪名,全军将士为高仙芝大呼冤枉。然而,命数使然,两位将军同日毙命。

高仙芝与封常清两位名将磊落的风骨与高尚的节操可俯仰于天地;他们的作为,无愧于军人的荣誉。

标签: 唐朝高仙芝封常清

更多文章

  •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为何没在潼关挡住安禄山?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玄宗,唐朝

    你们知道唐玄宗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假如唐玄宗不“骚操作”,那么安史之乱很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就被平定,唐朝可以不会就此走向衰落,甚至中国历史都可能被改写。公元755年,唐朝北疆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率领近二十万精锐南下。河北中原各地因为长期没有战争,军备废弛

  • 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封常清是如何成名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封常清,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封常清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这个世界上,有才能的人大有人在,但是真的能出人头地者少之有少,有的人可能缺少机会,有的人可能太在乎脸面,于是乎只能“田野埋麒麟”,离成功越来越远。在唐玄宗年间,有一位悍将,名为封常清,这位将领精明强干、勇武可嘉,曾为大

  • 霍国公主的不幸一生 身不由己,令人惋惜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霍国公主,安史之乱

    霍国公主,唐睿宗李旦的女儿,唐玄宗李隆基的妹妹。霍国公主自幼聪慧,知书达理,到了适婚的年龄,下嫁裴虚己为妻。裴虚己出身于当时的名门望族河东裴氏,家世显赫,迎娶霍国公主之后,官拜驸马都尉、光禄少卿。两人成婚以后,夫妻恩爱,和谐美满。可惜裴虚己虽然身处官场之中,但是头脑简单,完全不懂政治。“与岐王范游宴

  • 霍国公主虽生在帝王家身份尊贵,却一生身不由己,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霍国公主,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虽生在帝王家,大唐这位公主却一生身不由己,晚年被叛军残害,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一个人的命运好坏并非全赖于她出身之高贵和低贱,先天的优势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造化同样不容忽视。同是生在帝王家,有的人却能够借此高贵出身逍遥一世,而有的人却只能身不由己孤独终老。公主在今天人们

  • 霍国公主的生平怎么样?她都经历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霍国公主,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公主14岁嫁人,15岁被迫离婚,为此守身36年,51岁却惨遭挖心祭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大家的眼里,古代的女子大都身份卑微但除了皇家的公主外。以至于现今公主都称作养尊处优的女生代名词。但是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锦衣玉食的公主只是大多数,还有一些公主的命运甚是悲催

  • 霍国公主为什么会被迫跟驸马离婚?发生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霍国公主,唐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公主被迫与驸马离婚,从此不再嫁,晚年被挖心处死 ,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霍国公主,唐睿宗李旦的女儿,唐玄宗李隆基的妹妹。霍国公主自幼聪慧,知书达理,到了适婚的年龄,下嫁裴虚己为妻。裴虚己出身于当时的名门望族河东裴氏,家世显赫,迎娶霍国公主之后,

  • 唐玄宗为什么要强迫霍国公主离婚?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霍国公主,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公主被唐玄宗强迫离婚 守寡30年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唐玄宗当年靠着政变夺取了皇位,对于身边的人充满猜忌,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对自己有威胁的人。而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治罪于人简直易如反掌,就连大义灭亲也毫不留情。霍国公主,唐睿宗的女儿,是唐玄宗的妹妹,可谓是出身

  • 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地为何与帝王规格的相等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永泰公主李仙蕙

    永泰公主是唐中宗的第六女,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坟墓被冠称为“陵”的公主,规格与帝王相等。这位十七岁就香消玉殒的公主一生经历的悲欢离合宠辱心酸就像一部传奇,令人同情。夜夜不得眠 ,明月何灼灼。 想间欢唤声 ,虚应空中诺。她,是唐中宗的第六女永泰公主李仙蕙,母亲是韦皇后。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坟墓被冠

  • 李仙蕙身为公主,最后为何会受惊南难产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永泰公主,唐朝

    说到永泰公主,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近年来,一部又一部古装宫廷电视剧接踵而至,令很多观众朋友们眼花缭乱,一时间不知道先看哪一部电视剧好。在这些电视剧中的,大部分都讲述的是古代皇帝后宫之中妃嫔之间为了争宠,明争暗斗,你来我往的故事。其中,有很多观众朋友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初军事将领张公谨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张公谨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今河北魏县边马一带)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接下来是张公谨简介。网络配图张公谨是唐初的政治和军事将领,开始在王世充的唐代皇帝李远见的官员,张公谨回来后,尉迟敬德等人推荐李世民,引入幕府。宣武门,李世民让占卜者烤龟壳占卜,张公谨正好从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