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盛唐名将哥舒翰的尴尬结局:被安庆绪仓皇逼杀

盛唐名将哥舒翰的尴尬结局:被安庆绪仓皇逼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870 更新时间:2023/12/13 3:48:33

公元756年六月,潼关。这里见证了辉煌盛唐的落幕,也见证了一代名将哥舒翰的尴尬人生结局。时运的无情,个人的无奈,都化作尴尬无言的曲终人散。

公元756年以前,大唐帝国的太平盛世已然延续了几十年,国家承平日久、安逸已极,李唐王朝的君臣们,一天天沉浸在乱伦、专权与贪腐的泥沼中,混吃等死,全然看不到危机就在眼前。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切尽在一念间。

当那个叫安禄山的胡人以弯刀快马掀起安史之乱时,整个国家顿时犹如羊圈中冲进了群狼,到处是惊慌失措、引颈待戮的哀鸣。坦荡的华北平原不过是胡马的演练场,拥有山河之险的东都洛阳也顷刻沦陷,号称名将的封常清高仙芝一路溃败,安禄山仅用六个月便兵临潼关城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代名将哥舒翰被架上了这个危险的历史舞台。

哥舒翰(?—公元757年),突厥人,自幼资质非凡,文武双全,言行举止极具大汉英雄的风采。从军后,因治军有方,号令严谨,甚得军心,深受名将王忠嗣的欣赏,以军功成为其副手。王忠嗣遭罢职后,哥舒翰接替王忠嗣职务,经营西北,主持对吐蕃作战,多次大破吐蕃,取得了著名的石堡城之战的胜利,收复了九曲部落,将大唐与吐蕃的战线推进到青海湖及黄河河曲以西一线,并在战场上取得了绝对的优势。这样,哥舒翰兼任陇右、河西、朔方节度使,成为大唐西北方向的主要军事统帅,其麾下的西北劲卒更是成为日后平定安禄山叛乱的主力,也唐王朝中衰后,赖以讨伐藩镇、拱卫京师的依靠。唐诗中“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就是盛赞哥舒翰的。哥舒翰多年征战未尝有败,其战功卓著有目共睹。

然而在安禄山起兵反叛之前,哥舒翰于755年二月因纵酒过度,已中风瘫痪,闲废在家。而唐玄宗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也只得硬生生地将残疾人哥舒翰推上帅位。世事真是难料,如果哥舒翰当初因中风立马死去,那么他必将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留在青史之中,可惜哥舒翰死不逢时,遂将自己的一世英名化为乌有。

当哥舒翰拖着病体勉强来到潼关后,他发现局势远比他想象的凶险。一是唐军在军事上完全处于下风。安禄山叛军是唐朝边兵中的精锐,战斗力极强。而唐朝由于守外虚内,中原地区军事准备几乎为零。由于西北精兵一时难以到达潼关,故中央政府掌控的军队多临时招募,根本不堪一战。二是唐军连败,士气低迷,到处望风而降。三是经历了安禄山叛变之痛,唐玄宗从之前对军事将领的放手使用转变为防范有加、猜忌甚重。一代名将高仙芝、封常清仅仅因为从战场实际出发而采取战略防御的策略,唐玄宗就听信宦官谗言,将其处斩。即便对于哥舒翰,唐玄宗也并非完全信任。四是杨国忠、哥舒翰将相不和。杨国忠在当时的所作所为令无数人对他痛恨不已,安禄山造反在很大程度上也杨国忠逼反的。故哥舒翰部将王思礼就劝哥舒翰杀杨国忠为民除害。哥舒翰虽未答应此事,但二人的谋划竟被杨国忠得知。杨国忠乃劝玄宗以杜乾运(杨国忠心腹)率军进驻灞上监视哥舒翰。而哥舒翰岂是好惹之人?遂借故杀杜乾运,吞并其军。这件事令杨国忠、哥舒翰愈加彼此防备,玄宗也更加猜忌哥舒翰。五是哥舒翰所统帅的潼关唐军,多为各地败兵和新招募士兵,战斗力不强。而且哥舒翰因身体原因,难以处理日常军务,遂委任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不敢独断专行,就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王和李两人互不服气,相互掣肘,致使军中号令不一。

当然,哥舒翰虽然身体残废,但脑子还比较清醒,他审时度势,继续沿用了高仙芝、封常清坚守不战的策略,试图凭借潼关之险,阻挡安禄山的狂飙猛进,进而再图反攻。这样,安禄山狂攻半年多,毫无进展。针对当时形势,哥舒翰进一步指出:“禄山虽窃据河朔,不得人心,请持重以敝之,待其离隙,可不血刃而禽。”建议玄宗坚守要隘,待叛军久攻不下、军心涣散之时,趁势出击,大局可定。

当时的形势也确实如哥舒翰所料,正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在北线,郭子仪李光弼连败史思明,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在东线,叛军为张巡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在南线,又被鲁炅阻于南阳(今河南邓州)。安禄山一时进退维谷,“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已打算回老巢范阳。

就在战局胶着的关键时刻,玄宗再出昏招,在杨国忠的撺掇下,竟令哥舒翰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哥舒翰深知此时绝不能进行决战,乃上疏劝谏说:“禄山习用兵,今始为逆,不能无备,是阴计诱我。贼远来,利在速战。王师坚守,毋轻出关,计之上也。且四方兵未集,宜观事势,不必速。”

远在河北前线的郭子仪、李光弼也建议玄宗:“翰病且耄,贼素知之,诸军乌合不足战。今贼悉锐兵南破宛、洛,而以余众守幽州,吾直捣之,覆其巢窟,质叛族以招逆徒,禄山之首可致。若师出潼关,变生京师,天下怠矣。”极言哥舒翰只可固守潼关不可出兵决战。但昏聩的玄宗根本不听这些正确建议,严令哥舒翰出关决战。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初四,哥舒翰被迫出兵。行前,这位沙场老将自知此战凶多吉少,乃“抚膺恸哭”,引兵出关。结果,正如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所料,此战唐军全军溃败,紧接着潼关也被攻破,都城长安失陷在即。而我们的哥舒将军也早不复当年的骁勇,竟被部将绑缚在战马上献与安禄山。多年后,大诗人杜甫在名篇《潼关吏》中感叹道:“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安禄山见到阶下囚哥舒翰后,小人得志地责备他说:“汝常易我,今何如?”可怜一代名将哥舒翰此时竟全无英雄胆色,居然伏地谢罪,“陛下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臣为陛下以尺书招之,三面可平。”想以此来求苟活。安禄山大喜,封哥舒翰为司空,让他修书招降各地。然而这些哥舒翰的昔日部将接到书信后,都复书责骂他不为国家死节。安禄山大失所望之余,马上变脸将哥舒翰囚禁起来。

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常有吊诡的结局,估计安禄山和哥舒翰可能都不会料到,两人竟会在一年中先后死于同一个人之手,此人即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安禄山绝非成事之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这个边塞胡人一味嗜杀残暴,竟逼得亲儿子安庆绪杀之以自保。安禄山死后,唐军陆续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在逃往邺城之前,嫌哥舒翰等俘虏累赘,遂杀之。一代名将哥舒翰,就这样窝窝囊囊地死了。他折节求生,也只不过多活了一年而已。安禄山、哥舒翰这对老冤家,就这样脚跟脚地死了,也不知两人会面于黄泉之下,又该说些什么呢?

标签: 哥舒翰安禄山安庆绪

更多文章

  • 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和沈珍珠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安禄山

    唐朝安史之乱的凶手之一的安禄山有十一个儿子,安庆绪则是他的第二个儿子,是安禄山的原配夫人康氏所生的次子。安禄山性格暴躁,对手下的几个儿子要求均十分严格,他不是很喜欢康氏的两个孩子安庆宗和安庆绪,而是喜欢后来的段皇后以及她的孩子安庆恩。安庆绪由于不满父亲的偏爱,和对母亲的疏离,为了报复安禄山,最后联合

  • 安庆绪杀掉安禄山真的是因为帝位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安庆绪,唐朝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安庆绪的文章。安史之乱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对唐朝的政治来说,标志着唐代由盛转衰;而安史之乱的影响并不仅仅于此,在经济、文化、思想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很多热爱历史或者热爱文学的人,对唐朝都有着天然的好感,对于唐朝的衰败,都有着天然的惋

  • 安禄山作为安庆绪的老爹 安庆绪为什么杀死自己的父亲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安庆绪,安禄山

    对安庆绪杀老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共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

  • 忽悠安庆绪忽悠唐肃宗,史思明最后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史思明,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史思明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像安禄山这样臭名昭著的人物,也少不了一个铁杆兄弟,就是跟他一起掀起浩劫的史思明。史思明本姓阿史那,突厥人,名叫崒干,跟安禄山同岁,俩人自小一起长大,是无话不谈的好基友。这史思明也是个脑子活络、极为聪

  • 揭秘:安庆绪为什么要杀自己的父亲安禄山?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安庆绪,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安庆绪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而在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下,唐朝强极一时,贞观之治。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则是功过参半,李隆基的前半生开创了开元盛世,后半生则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唐朝真正意义上的由盛转衰正是安史之乱,这次叛乱直接导致了唐朝一

  •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才女李季兰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李季兰

    李季兰季兰,名冶,以字行,峡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始年六岁时,作《蔷薇诗》云:“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后以交游文士,微泄风声,皆出乎轻薄之口。夫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气既

  • 既是美女作家,更是绯闻女友!唐代才女李季兰身边聚了哪些文人名士?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代,诗人,李季兰

    李季兰和鱼玄机、薛涛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女冠诗人。鱼、薛二人在《全唐诗》皆有成卷诗作,李季兰的作品只被收录十八首。传世作品虽不多,得到的评价却甚高。刘长卿称其为“女中诗豪”;高仲武在收录大历名作的《中兴间气集》中录其诗作六首,并赞为“醒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誉

  • 大唐才女李季兰是怎么死的?李季兰不曾死于爱情,却死于声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代,诗人,李季兰

    薛涛八岁时,她老爸指着梧桐树让她作诗,薛涛朗朗吟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顿时让她爸受到极大的惊吓,以为里边很有些“迎来送往”的意思,长大了恐怕是个坏女孩。场景转换到若干年后,梧桐树变成了蔷薇架,一个叫李季兰的六岁小女孩偎在她爸爸怀里,用同样稚嫩的声音念道:“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这个爸爸也吓

  • 有唐代”李清照“之称的是谁?唐代才女李季兰的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代,诗人,李季兰

    据《唐才子传》记载,李季兰幼时“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六岁时作《蔷薇》诗曰:“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架却”谐音“嫁却”,她父亲认为此诗不祥——小小年纪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绪乱,长大后恐为失行妇人。于是将她送入剡中玉真观出家,改名李季兰。李季兰每日做诗、弹琴倒也清净自在。转眼

  • 大唐才女——李季兰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季兰,唐朝

    薛涛八岁时,她老爸指着梧桐树让她作诗,薛涛朗朗吟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顿时让她爸受到极大的惊吓,以为里边很有些“迎来送往”的意思,长大了恐怕是个坏女孩。场景转换到若干年后,梧桐树变成了蔷薇架,一个叫李季兰的六岁小女孩偎在她爸爸怀里,用同样稚嫩的声音念道:“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这个爸爸也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