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代王昌龄之闺怨赏析,该诗的诗人在诗中有什么隐喻?

唐代王昌龄之闺怨赏析,该诗的诗人在诗中有什么隐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90 更新时间:2024/1/25 17:04:24

闺怨,唐代昌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不知 一作:不曾)

忽见陌头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标签: 唐代闺怨

更多文章

  • 唐代王昌龄之春宫曲赏析,该诗的诗人在诗中有什么隐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代,春宫曲

    春宫曲,唐代王昌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此诗借汉武帝宠爱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她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后被汉武帝召入宫中,大得宠幸,以至废去原来的皇后陈阿娇,立她为皇后,揭露了封建帝王喜新厌旧

  • 唐诗宿王昌龄隐居如何理解,常建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情感?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诗,宿王昌龄隐居

    宿王昌龄隐居,唐代常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此诗题曰“宿王

  • 唐诗出塞如何理解,王昌龄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情感?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诗,出塞

    出塞,唐代王昌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

  • 唐诗塞上曲·其一如何理解,王昌龄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情感?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诗,塞上曲·其一

    塞上曲·其一,唐代王昌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

  • 唐诗塞下曲如何理解,王昌龄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情感?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诗,塞下曲

    塞下曲,唐代王昌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

  • 王昌龄最经典的一首诗,最后一句家喻户晓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昌龄,唐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赏析王昌龄的诗词吧!《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创作于742年,当时的王昌龄正顺道与辛渐一起赶往江宁赴任,诗中提到的辛渐是他的朋友,在赴任的路途中王昌龄会陪他的朋友路过润州,然后他们会在润州这个地方分开,以后还不知

  • 唐朝开国功臣王君廓为何叛逃最后惨遭杀害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君廓

    王君廓,唐初名将,早年曾聚众为盗,打家劫舍,霸占井径,王君廓自幼孤贫,以贩马为生,但是品行不端,经常偷盗,乡里都引以为患。隋朝末年,王君廓打算聚集兵马为盗,叔叔却不同意。王君廓便诬陷邻居与叔母私通,与叔叔一同杀死邻居,从此亡命江湖。义宁元年,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派人招降王君廓。韦宝、邓豹打算归附高祖

  • 征战沙场的唐初名将王君廓的叔叔究竟是哪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初名将王君廓

    王君廓,唐初名将,早年曾聚众为盗,打家劫舍,霸占井径,王君廓自幼孤贫,以贩马为生,但是品行不端,经常偷盗,乡里都引以为患。隋朝末年,王君廓打算聚集兵马为盗,叔叔却不同意。王君廓便诬陷邻居与叔母私通,与叔叔一同杀死邻居,从此亡命江湖。义宁元年,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派人招降王君廓。韦宝、邓豹打算归附高祖

  • 王君廓用兵以一敌千,为什么最后会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君廓,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唐朝开国猛将,用兵以一敌千,终因不识字被杀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没文化真可怕”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在唐朝就有一位“没文化”的人物,自己看不懂书信不说,反而丢掉了性命。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唐朝的开国功臣——王君廓。《旧唐书·李瑷列传》曾记载王君廓“勇

  • 王君廓:唐朝开国猛将,最后却因不识字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君廓,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王君廓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没文化真可怕”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在唐朝就有一位“没文化”的人物,自己看不懂书信不说,反而丢掉了性命。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唐朝的开国功臣——王君廓。《旧唐书·李瑷列传》曾记载王君廓“勇力绝人”,他也是《隋唐演义》中大刀王君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