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代英雄杨再思,以武力征战一统五溪

一代英雄杨再思,以武力征战一统五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612 更新时间:2024/1/1 7:11:28

据地方史记载:唐代的五溪“蛮酋”杨再思祖辈何世从弘农迁居淮南(今江苏扬州),一说江西,待考。杨再思系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六月初六日生于叙州(今靖州芷江会同洪江黔阳)。自幼聪颖,文武兼备,14岁随父守叙州,扼守沅潕渠巫之河口。是时西南八番蛮帅踞地称雄,袭南诏(今云南大理)、寇播州(今贵州遵义),边境无宁。杨再思随父平定叛乱,屡建奇功,受江陵节度使器重,举荐杨再思为叙州知州,用安抚之策,为治州方针。

在五溪酋长潘金盛,杨承磊被灭之后……形势之严重,大有灭族的威胁。具有汉族血统的杨再思带头以飞山蛮之地附楚,是扭转乾坤的决策、以五溪王化之地为基础,配合朝廷“征蛮尽节”、“开辟王化路,澄清烽火烟”、“扫尽五溪烟,大化千年患”、“助圣朝干午”、“志伏群蛮”。杨再思曾以飞山作根据地,所以被五溪人尊称为“飞山公主”,飞山的杨令公有十二个儿子,总称“十二王杨”,这“十二杨王”中有十个为“飞山十峒”的“峒主”,分管湘、黔、桂三省交界的古州(即上里平,今黎平之孟彦的罗里)、龙里、潭溪、洪州、八舟、湖耳、中林、亮寨、欧阳、新化等十峒地界。第11个儿子应召到澧州为官,成了“澧州蛮”的领袖,第12个儿子应召到了山西麟州(即太原)为官,这就是抗金名将杨令公杨业的曾祖。据宋朝著名文人宋濂的《杨氏家传》记载:杨业的后代杨文广奉命到广西“征蛮”时,曾到贵州播州与当地的“杨姓蛮酋”那里“通谱修好”,增进了民族团结、避免了战祸,是古代“民族统一战线史”的一段佳话。

杨再思虽受广大飞山蛮拥戴,上升为土著酋豪,但仍坚持清白家风及孔孟之道,主张以德兴仁;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坚持君轻民重,爱护百姓;坚持汉蛮民族和睦,反对互相歧视。他对当时的藩镇割据、天下纷争、酿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极为不满。当他接受潘金盛、杨承磊的13峒拥戴为共同首领后,决心施展他的抱负,励精图治,解民于倒悬,在他管辖的范围内,实行以人为本的改良。

时值乱世,十多个藩镇争战不息,杨再思领地四面受敌,立志不从梁叛,不附楚王,居中自立,忠实于唐,始改叙州为“诚州”,以示忠诚于唐。使用昭宣帝“天佑”年号,叙州军民奉杨再思为诚州刺史,仍镇滇、黔,保境卫国。在军事上“戒严其境”,加强军事训练,防务教育,增强边防警戒,组织搜查,限制交通。在政务上“相势勤王”,维护唐君主统治,排除内乱外患,积蓄力量,响应光复唐室天下。从906年起,梁、唐、晋、汉、周相继争夺中原,无暇顾及南国,诚州得以和平建设,富州强兵,安定团结,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5),李从珂得知杨再思之志,欲安其心,授银青光禄大夫,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杨再思仍保持“奉唐勤王”之志。

后晋时期(936-946),都匀蛮长尹怀昌,牂牁蛮长张万浚复犯诚州界,被杨再思击败后,投奔楚王马殷,马殷联络西南八姓番帅,实施合围。杨再思与十子孤军不惧,胸有成竹,调回柳州兵力,采取分部防守,重点攻击,各个击破的持久战术,经过八年努力,父子与将士同心,将敌方消灭在黔粤交界(今桂黔边境)的两江溪洞,陈兵戍边,凯旋诚州时已84岁。见诸子已锻炼成才,遂将政权交与七子政岩,军权交与次子政滔,颐享天年。至后周显德元年(954)十月二十六日,仙逝于诚州,享年94岁,葬于今贵州黎平佳所之长岭岗。

杨再思夫人有五:

第一夫人韩氏,系唐仆舟司马韩至之女,封一品夫人,生子三:正隆、正滔、正修。

第二夫人蒙氏,系唐左拾遗正言公之女,封二品夫人,生子二:正约、正款。

第三夫人马氏,系安武节度使马殷之女,封端庄夫人,生子三:正绾、正岩、正嵩。

第四夫人潘氏,封端庄夫人,生子一:正权。

第五夫人郑氏,封随阵夫人,生子一:正钦(俭)。

杨再思逝世后,诸子遵从“戒严其境,相势勤王,开疆拓边,保障滇黔”的钦定之策,与军民共守,继续保持诚州地区的安定团结,出现生产、生活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天佑四年(907)四月,朱晃废唐昭宣帝,自称皇帝,建立后梁,号太祖,改元开平元年,原唐重臣亦多归附,荆州节度使降梁,封渤王,踞江陵;安武节度使马殷,梁封楚王,占长沙;青海节度使刘隐,受梁南海王,踞广州;刘隐子刘岩亦称帝。

杨再思看到中原兵荒马乱,欲想有所作为,无奈五溪之地民穷兵弱,只好采取保境安民,追随大唐的防守政策。在军事上“戒严其境”,加强军事训练,防务教育,增强边防警戒,组织搜查,限制交通。在政务上“相势勤王”,维护唐君主统治,排除内乱外患,积蓄力量,响应光复唐室天下。

杨再思为了维护五溪的平安稳定,宣布封关保境安民一面通告关隘守将断绝与内地的交通,严防盗贼和外地之兵进入;一面安插分封儿子排挤其他姓的原任土官,巩固独立一隅的五溪政局。同时大量招纳境外流民安居乐业,缓解五溪人力不足的问题。推行和平建设,富州强兵,安定团结,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5),李从珂得知杨再思之志,欲安其心,授银青光禄大夫,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杨再思仍保持“奉唐勤王”之志。

标签: 杨再思

更多文章

  • 唐朝杨再思人物生平简介,轶事典故一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再思

    杨再思早年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被授为玄武尉,累迁至天官员外郎,后任左肃政台御史大夫(一作御史中丞)。延载元年(694年),武则天擢升杨再思为宰相,授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证圣元年(695年),杨再思改任凤阁侍郎,仍加授同平章事,后又兼任太子右庶子。圣历二年(699年),杨再思被免去宰相之职

  • 杨再思是什么人?拍马功夫天下无双,被人嘲笑还翩翩起舞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再思,唐朝

    杨再思是什么人,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唐朝的宰相集团和其他朝代一样,有正人君子,也有势利小人。让大众的正义之心难以接受的是,有些靠溜须拍马爬上高位的小人居然还能善终。武则天的宰相杨再思就是这样的人。杨再思年轻时也是个有同情心的人。那一年,他参加科举,小小年纪

  • 陆元方子女是谁? 如何评价陆元方?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陆元方

    陆元方出生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的望族之家,家族多为当朝高官,其子陆象先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陆元方曾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等职,唐德宗时期续图凌烟阁。陆元方子女儿子陆象先,本名景初,唐玄宗宰相。陆景倩,右台监察御史。陆景融,工部尚书。陆景献,屯田郎中。陆景裔,光禄卿。如何评价

  • 卖屋不欺,陆元方教子以诚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陆元方

    唐代陆元方,字希仲,苏州(今属江苏)人。陆元方由科举入仕,官一直做到监察御史。他素有胆略,为人正直。武则天曾派他出使南方,他第一次到海上乘船,遇大风狂浪,船上人都吓得要死,陆元方却镇定自若,丝毫也不害怕,后来果然平安返回。出使回来后,武

  • 陆元方卖宅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陆元方卖宅

    陆元方卖宅一事主要反映出了陆元方正直,诚实交易,不惟利是图,以诚信为本的品质 。原文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置。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译文陆少保,字元方(陆少保)曾经要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

  • 解析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李昭德是不是士族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昭德

    李昭德简介中提到,李昭德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是京兆长安人,出生于陇西李氏丹阳房,父亲是刑部尚书李乾祐。虽然他出身于官宦人家,但他却是依靠考取明经而进入的仕途。李昭德剧照年轻的李昭德十分精明干练,在担任宰相之前,他已经担任过许多职位,其中包括陵水县尉、夏官侍郎、凤阁侍郎同平章事等。公元694年,由

  • 唐朝宰相的李昭德是不是出生士族阶层?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宰相的李昭德

    李昭德简介中提到,李昭德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是京兆长安人,出生于陇西李氏丹阳房,父亲是刑部尚书李乾祐。虽然他出身于官宦人家,但他却是依靠考取明经而进入的仕途。年轻的李昭德十分精明干练,在担任宰相之前,他已经担任过许多职位,其中包括陵水县尉、夏官侍郎、凤阁侍郎同平章事等。公元694年,由于他政绩显

  • 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李昭德是不是出生士族阶层?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昭德

    李昭德简介中提到,李昭德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是京兆长安人,出生于陇西李氏丹阳房,父亲是刑部尚书李乾祐。虽然他出身于官宦人家,但他却是依靠考取明经而进入的仕途。年轻的李昭德十分精明干练,在担任宰相之前,他已经担任过许多职位,其中包括陵水县尉、夏官侍郎、凤阁侍郎同平章事等。公元694年,由于他政绩显

  • 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李昭德是不是士族出身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宰相李昭德

    李昭德简介中提到,李昭德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是京兆长安人,出生于陇西李氏丹阳房,父亲是刑部尚书李乾祐。虽然他出身于官宦人家,但他却是依靠考取明经而进入的仕途。年轻的李昭德十分精明干练,在担任宰相之前,他已经担任过许多职位,其中包括陵水县尉、夏官侍郎、凤阁侍郎同平章事等。公元694年,由于他政绩显

  • 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李昭德坎坷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宰相李昭德

    李昭德简介中提到,李昭德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是京兆长安人,出生于陇西李氏丹阳房,父亲是刑部尚书李乾祐。虽然他出身于官宦人家,但他却是依靠考取明经而进入的仕途。年轻的李昭德十分精明干练,在担任宰相之前,他已经担任过许多职位,其中包括陵水县尉、夏官侍郎、凤阁侍郎同平章事等。公元694年,由于他政绩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