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新唐书·于志宁传】原文及翻译。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

【新唐书·于志宁传】原文及翻译。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813 更新时间:2024/1/2 8:25:25

原文: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曾祖谨,有功于周,为太师、燕国公。父宣道,仕隋至内史舍人。大业末,志宁调冠氏县长,山东盗起,弃官归。

高祖入关,率群从迎谒长春宫,诏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贞观三年,为中书侍郎。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帝悟,特诏预宴,因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是时议立七庙,君臣请以凉武昭王为始祖,志宁以凉非王业所因,独建议违之。帝从之。尝谓志宁曰:

“昔成王以周、召为师傅,日闻正道,习以成性。今太子幼,卿当辅以正道,无使邪僻其心。勉之,官赏可不次得也。”太子承乾数有过恶,志宁欲救止之,上《谏苑》以讽。帝见大悦,赐黄金十斤、绢三百匹。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时太子以农时造曲室,累月不止,又好音乐过度。志宁谏,太子不纳。太子败,帝知状,谓曰:“闻公数谏,承乾不听公,故至此。”是时宫臣皆罪废,独志宁蒙劳勉。

永徽四年,陨石十八于冯翊,高宗问曰:“此何祥也?朕欲悔往脩来以自戒,若何?”志宁对:“《春秋》:‘陨石于宋五。’内史曰:‘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物固有自然,非一系人事。虽然,陛下无灾而戒,不害为福也。”俄迁太傅。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业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帝嘉之,分其田以与二人。

显庆四年,以老乞骸骨,诏解仆射,更拜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王皇后之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固争不见从,志宁不敢言。武后以其不右己,衔之,后因杀无忌,坐免官,出为荥州刺史,改华州,听致仕。卒,年七十八,谥曰定。

(节选自《新唐书·于志宁传》)

译文: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县人。曾祖父名谨,在北周立有功劳,授太师官衔,封燕国公爵号。父亲名宣道,在隋朝官至内史舍人。炀帝大业末年,于志宁被选调为冠氏县长,山东发生暴乱,他弃官回家了。

高祖李渊进入关中时,于志宁带领随从到长春宫迎接拜见他,高祖下诏授予他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贞观三年,于志宁担任中书侍郎。太宗李世民曾经设宴款待亲近的朝臣,问:“于志宁在哪儿?”主管官吏禀奏:“敕令召见三品及三品以上官员,于志宁是第四品。”太宗明白过来了,特地诏令他参加宴会,当即授予他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等官职。当时商议建立供奉皇家祖先的七庙,大家都把希望把凉武昭王李暠奉为始祖,于志宁认为凉武昭王并未开创大唐帝业的根基,只他一个人的意见跟大家不同。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太宗曾对于志宁说:“往昔周成王周公、召公为老师,每天听到的都是正道,反复熟悉就成了他的本性。现在太子年纪小,您应当用正道来辅佐、教导他,不让邪门歪道诱惑他的心灵。努力办好这事,官职赏赐是可以不按常规次序破格获得的。”太子李承乾屡犯罪过,于志宁想挽救、阻止他,呈上《谏苑》婉言劝说。太宗看到后非常高兴,赏赐给他黄金十斤、绢帛三百匹。不久,兼任太子詹事,因为要替母亲服丧才免去了职务,太宗诏令提前复职,于志宁坚持请求服丧满期,太宗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促开导说:“为国尽忠和为母尽孝无法同时做到,现在太子等待人去教导约束,您勉强复职吧,替我完成辅导他的任务。”于志宁这才复职。

太子在农忙季节时建造深邃的密室,一连几个月不停工,还过度地爱好歌舞。于志宁劝谏太子,太子不听。李承乾的太子身份被废除后,太宗了解了实际情况后,说道:“听说您多次劝谏,承乾不听您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这时东宫属官都获罪免官,唯独于志宁(因勤勉)而受到慰问和鼓励。

永徽四年,有十八颗陨石坠落到同州,高宗询问说“:这是什么征兆?我要以悔改以前的过失、修养以后的德行来警戒自己,怎么样?”于志宁回答:“《春秋》记载,‘有五颗陨石坠落在宋国。’内史说:‘这是自然现象,不是产生吉凶的根源。’事物本来有自身的规律,并非全部和人事有关。虽然是这样,陛下在没有灾害的情况下也警戒自己,这对造福是没有妨害的。”不久升任太傅。曾和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一起得到高宗赏赐的土地,于志宁禀奏:“我家从北周、北魏以来世代居住在关中,家产没有失去。张行成、高季辅如今才开始经营田产,希望把赐给我的土地赐给不足的人。”高宗赞赏他的美德,把赐给他的土地分赐给了张行成、高季辅。

显庆四年,因为年老请求退休,诏令免去尚书左仆射职务,改授太子太师官职,保留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王皇后被高宗废除时,长孙无忌、褚遂良坚决劝阻却不被高宗采纳,于志宁不敢说话。武则天皇后认为他不替自己帮忙,心怀不满,后来趁着杀掉长孙无忌时,于志宁也获罪免职,离京任荣州刺史,改任华州刺史,朝廷批准他退休。去世时,七十八岁,追认为幽州都督,谥号为“定”。

标签: 唐朝

更多文章

  • 唐朝戴至德厚道,却被人看不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戴至德

    戴至德,唐高宗时为右仆射,办事公正,从来不计较私人恩怨。另有一个刘仁轨,字正则,唐高宗时为左仆射。当时的人,都称道刘仁轨,而看不起戴至德。有一个老妇人,向他们呈上状子,当时,戴至德就在老妇人的近处,所以,戴至德便接过了状子。戴至德正准备下笔批示时,老妇人向旁边的人问:这位是刘仆射,还是戴仆射?旁边的

  • 戴至德人物简介,轶事趣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戴至德

    戴至德,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戴胄哥哥的儿子。乾封二年(667年)几次升任后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经过数十年,父子相继做宰相,世人惊讶他家的荣耀。唐高宗李治曾经写飞白书赏赐大臣,赐给戴至德的是“漂流大海,有待舟楫”,辞中都有寓意。升任尚书右仆射。当时刘仁轨任左仆射,有人来上诉,大都答应受理;

  • 【唐刘仁轨为左仆射,戴至德为右仆射】原文及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唐朝

    唐刘仁轨为左仆射,戴至德为右仆射,人皆多刘而鄙戴。有老妇陈牒,至德方欲下笔,老妇顾左右曰:"此刘仆射?戴仆射?"曰:“戴仆射”因急就前曰:"此是不解事仆射,却将牒来。"至德笑,令授之。戴仆射在职无异迹,当朝似不能言。及薨,高宗叹曰:"自吾丧至德,无可复闻,当其在时,事有不是者,未尝放我过,因索其前后

  • 一生默默无闻创造许多功绩,揭秘唐朝宰相戴至德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戴至德,唐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戴至德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历史上,有许多人,生前一直默默无闻,被人所瞧不起,甚至有人还诋毁他们,认为他们一生无所作为,是个庸人,直到生后,其所做的一切被人所知,才发现,原来他们被非庸者 ,而是智者,一生做了许多功绩,默默无闻的,无私的

  • 窦姓的来源,窦德玄“实话实说”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窦姓

    窦姓的来源:一,出自姒姓,为夏朝少康之后。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启的继任者太康不理政事,沉迷游乐田猎。当时,有个部落叛乱,太康的侄子相带着怀孕的妻子缗逃难,缗在一个山洞里生下儿子少康。后来少康登上夏朝的王位,为了纪念那个山洞,少康就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姓窦。二,出自古代的兄弟民族。魏晋南北朝时有“五胡”,

  • 唐朝刘祥道个人简介及生平简介,一生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祥道

    刘祥道,魏州观城人也。父林甫,武德初为内史舍人,时兵机繁速,庶事草创,高祖委林甫专典其事,以才干见称。寻诏与中书令萧瑀等撰定律令,林甫因著《律议》万余言。久之,擢拜中书侍郎,赐爵乐平男。贞观初,再迁吏部侍郎。初,隋代赴选者,以十一月为始,至春即停,选限既促,选司多不究悉。时选人渐众,林甫奏请四时听选

  • 李白岳祖父、宰相许圉师陪葬恭陵,许圉师墓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许圉师

    湖北安陆曾自称李白故里,让四川江油、甘肃秦安等地很不服气,几个地方冷嘲热讽,争论不休,一时舆论哗然。之所以会有这个争论,皆是因为李白曾作为倒插门女婿,在这里生活十年。李白倒插的门,是宰相门;他的第一个妻子,就是唐代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圉

  • 许圉师是什么人?生平简介,有哪些后代?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许圉师

    许圉师,唐大臣。安州安陆人(今湖北安陆)人,许绍少子,先世自梁末徙至北周。许圉师进士出身,博学多才。显庆二年,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三年,以修实录功封平恩县男,赐物三百段。龙朔中四迁为左相。龙朔二年(662年)冬十月,其子许自然因猎射杀人,圉师隐而不奏,为李义府所挤,许敬宗乘机奏说

  • “诗仙”李白的师父竟然是第一剑圣裴旻 也难怪!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白,师父,裴旻,诗仙,剑法,张旭,杜康 ,孔子

    诗仙李白的诗句天下传颂,流传千古,直至今日一直为人所称道,不可谓奇人也。当然作为刀剑迷的小编跟大家谈的不是李白的诗,也不是李白,而是李白的剑法师傅——裴旻裴旻,唐开元间人,据记载官至“左金吾大将军,号称天下第一剑。而他的剑法到了何种境界?唐朝文宗皇帝的时候,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御封李白的歌

  • 体现唐朝名人裴旻剑术高超的故事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裴旻

    裴旻,唐开元间人,是个武将,曾参加过对溪人、契丹和吐蕃的战事。立过赫赫战功。因为其剑术精湛,唐文宗时,与李白,张旭并称“唐代三绝”,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再就是裴旻的剑。据记载,大诗人李白曾跟其学剑。裴旻画像据《独异志》记载,他“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