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开宋大臣曹彬身后被崇之谜:因为其仁义合心意

开宋大臣曹彬身后被崇之谜:因为其仁义合心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3372 更新时间:2023/12/15 3:12:49

曹彬是宋初名将,两宋其实名将不少,然而,独曹彬久负盛名,声誉最高。有宋一代,曹彬被誉为“勋业最隆、功冠群雄”的“本朝第一良将”,极为引人注目。后世对他也推崇有加,盛名一直不衰。那么,这位名声显赫的大将,究竟有哪些了不起的战绩军功,值得人们如此推崇呢?近有学者在考察了曹彬的生平战绩后,认为他在军事方面其实非常平庸,实乃庸将负盛名,这是怎么回事?原因又何在呢?曹彬字国华,是真定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父亲曹芸,为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可谓出身将门。据说他周岁时,父母以百玩之具布放床席之上,观其所取,他左手拿起武器戈,右手取祭祀用的俎豆,一会儿又抓住一官印,对其他东西看都不看,人们颇觉惊异。

后汉乾祐时为成德军牙将,后周时补供奉官,迁河中都监,出为晋州兵马都监。入宋,迁客省使,以战功改左神武将军,俄兼枢密承旨。在太祖、太宗朝,他披坚执锐,平后蜀、攻太原、伐江南、征北汉、战契丹,南征北战,为北宋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君主宠信,官至枢密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

咸平二年(999)卒,享年六十九,赠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谥武惠,是宋代第一位死后全国举哀的武臣。且赠其妻高氏韩国夫人,官其亲族、门客、亲校十余人,并与名相赵普一起配享太祖庙庭。可谓生荣死崇,地位显赫。

欧阳修《归田录》赞道:“曹武惠王彬,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李攸《宋朝事实》、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李宗锷《曹彬行状》,都称颂曹彬:“保功名,守法度,近代良将,称为第一。”罗大经《鹤林玉露》说:“汉惟一赵充国,唐惟一王忠嗣,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将帅气象。”宋人有关称誉,不胜枚举。后世也对他推崇有加,盛名不衰。

20世纪80年代,学者张其凡在认真考察了曹彬生平及其战绩之后,认为他在军事方面其实非常平庸,实乃庸将而负盛名,并对宋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纵观曹彬一生,他所参加的军事活动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是乾德二年(964)十月至次年正月的平定后蜀之战。曹彬以枢密承旨为都监,随刘光义军进蜀。在曹彬的严禁约束之下,这支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受到褒奖。然而在平定后蜀,留驻成都的日子里,诸将争功而竞相掳掠,民众还是大受侵扰。战后有谓“清廉畏谨,不负陛下任使者,惟曹彬一人耳。”于是受朝廷特赏,升为宣徽南院使,跻身大将之列。但此战他并非统帅,且后蜀政治腐败,已不堪一击,没有经历激烈战斗,更未见曹彬有什么奇计巧谋。总之,这次战役决无可夸口的战绩使他得以称为名将。

第二次是开宝七年(974)正月至次年十一月的平定江南之役。这次曹彬身为统帅,率军沿长江东下。包围其首府金陵(今南京)之时,曹彬称病,诸将来问候,又提出破城日不妄杀一人,以约束将士,禁止掳掠,众将许诺,使富庶的江南及首府金陵免遭战争洗劫。班师之时,曹彬船中只有图籍和衣衾而已,这一功勋为人称颂不已。献俘开封,官升枢密使。平定江南是曹彬一生最得意之战,然而此战是以强对弱,在南唐国势日颓之时,曹彬率十万大军,却打了一年多才把江南平定,尤其是围困首府金陵近十个月,才得以攻破。可以说治军不严,姑息太过,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劳民伤财,主帅难辞其咎。

第三次是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至五月的平定北汉之役。宋初,曹彬曾经在他将麾下几次率军与北汉作战,取得过一些小胜。开宝二年(969)随太祖进攻太原,战败而回。此次是随太宗出征,虽然攻灭了北汉,但曹彬在其中并没有指挥战斗,自然也没有什么谋略和战绩可言。接着太宗乘胜北伐,结果与辽军高梁河一战大败而回。

第四次是雍熙三年(986)正月至七月的北征攻辽战役。此战,曹彬统率约二十万人马为东路主力军,出雄州(今河北雄县)向辽南京(幽州,今北京)进发。开局颇为顺利,曹彬率军很快攻占了歧沟关(今河北)和涿州(今属河北)等地。三月与辽军相持在涿水以北,十余天后终因粮草不济,只得放弃前所攻占之地,退回雄州以便就粮。太宗得知消息后,认为指挥失策,令他与东路军副帅米信的军队集结,养精蓄锐,等待战机。此时中、西路军捷报频传,东路军为了争回北征主力的面子,再度向涿州进发。因辽军以轻骑不断偷袭,曹彬命军队排成方阵行进,一边行军一边在两边挖掘壕堑,以防敌骑侵袭。然而此举使将士们疲惫不堪,从雄州到涿州百余里路,竟走了二十多天。大军到达涿州,发现辽国大军已埋伏于涿州东北,曹彬连忙决定撤退,而辽军精锐开始了全力追击。

五月,宋、辽主力激战于歧沟关。宋军逐渐被辽军包围,宋军只得以粮车环绕自卫,实成关门打狗之势。曹彬、米信趁夜色率部突围,渡拒马河时,遭到辽军袭击,溺死者不可胜计。曹彬率军溃退至易州(今河北易县),驻营沙河。听说追兵又至,宋军如惊弓之鸟,争过沙河,又死者过半,河水为之不流。残余宋军向高阳(今属河北)溃逃,又被辽军追上,一阵砍杀,死者数万,丢弃的兵甲高如山丘。至此,宋军主力伤亡惨重,损失十余万之众,导致全线崩溃,雍熙北征以惨败告终。这次战败使宋朝北部边防极大削弱,辽军乘胜南下,河朔震动。时议认为,北征输得如此惨烈,主要是将帅疏于韬略,指挥无方所致,其中曹彬之无能最为明显,不堪为帅,实为庸将。

总之,曹彬作为大将,既无指挥才能,也无神机韬略,更无出色战绩,往往指挥无方,应敌无谋,最多是一个谨小慎微、奉守军法、有仁人之心的庸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庸将得负盛名呢?其一,曹彬为人值得称道。廉洁俭朴,在其他将帅聚敛成风之时,他却身居陋宅,未尝修广,衣着素袍,安于俭德。出使吴越,不受馈赠,后不得不收,却上交朝廷。居朝俸入,常接济族人,非常难得。宽厚谦恭,心胸较为宽广,喜愠不形于色。对同僚和下属都能友好相处,遇小吏亦以礼,接人待物和气,不言人过,不记人嫌,不以富贵骄人,唯以谦恭自处,还常助人于危难之中。读书好学,每次出征,往往带大批书籍回来,勤奋求知,学识益广,能与朝士清谈终日,鸿儒硕士也常叹不如。这些人品与涵养,是他获得盛名的重要基础。

其二,曹彬后裔在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一直地位显赫。其女儿为真宗嫔妃,其孙女被选为仁宗皇后,英宗时为皇太后,神宗即位,又尊为太皇太后。其长子,官至河阳节度使,同平章事。其他任节度使、宰执,乃至封王者有多人,其家族名望于北宋时一直隆盛。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士大夫自然多行称誉。在当时官修史书中,更是不吝褒奖。曹彬名声之鹊起,且久负盛誉之情况,可以想见。

其三,朝廷的推崇。宋朝皇帝的御将之道是不求其善战,必求其忠诚,以巩固赵氏江山。对能征善战、多有才干的将帅,反而常常猜忌、防范,以尽力减除对最高统治者的威胁。由是,崇文抑武、压低武将的地位,用将但求忠诚循谨,不求有勇有谋,这些都成为大宋王朝的祖传家法。而曹彬为将忠实驯良,谨小慎微,这正是统治者最看中的优点,抬其为宋代第一良将,作为武臣的表率,完全符合最高当局的意愿。所以曹彬这样的庸将得以久负盛名,正是反映了时代的风尚,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我们看到,宋代真正可以称为名将的北宋狄青,遭猜忌而死;南宋岳飞,遭构陷被害;南宋余玠,遭怀疑暴卒……名将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这是宋代统治者容不得善战名将的铁证。其结果,必然导致军政之不修,兵势之不振,武力之积弱,而屡战屡败,宋室由一统江山,至南宋偏安一偶,最后被蒙古军铲灭,这也叫自食其果吧。

上述主要是张其凡先生的一家之言,却也言之有据,论之成理。不过曹彬之久负盛名,主要还是在赞扬他严肃军纪,不滥杀无辜方面,尤其是江南一役,使城市与民众免遭战争洗劫之功,无论如何还是值得称誉的。从这方面讲,他也有良将的成分,不是吗?

标签: 宋朝曹彬仁义

更多文章

  • 宋朝四大将之一曹彬:平灭后蜀南唐的开国重臣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彬,南唐,赵匡胤,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开国名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曹彬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后周显德五年,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严于治军,尤重军纪。乾德二年率军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开宝七年率水陆军10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

  • 耶律宗真的政治举措 耶律宗真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耶律宗真,辽国,皇帝

    耶律宗真(1016年―1055年),契丹名只骨,字夷不堇,辽圣宗耶律隆绪长子,母钦哀皇后萧耨斤,辽国第七位皇帝,1031年-1055年在位。耶律宗真生于开泰五年(1016年)二月二十三日,由齐天皇后萧菩萨哥抚养长大,成年后通晓音律,爱好儒家学说,豁达大度,开泰七年(1018年)五月初五日,年仅三岁的

  • 耶律宗真简介 辽兴宗耶律宗真一生都做过什么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耶律宗真,辽国,皇帝

    耶律宗真(1016年―1055年),契丹名只骨,字夷不堇,辽圣宗耶律隆绪长子,母钦哀皇后萧耨斤,辽国第七位皇帝,1031年-1055年在位。耶律宗真生于开泰五年(1016年)二月二十三日,由齐天皇后萧菩萨哥抚养长大,成年后通晓音律,爱好儒家学说,豁达大度,开泰七年(1018年)五月初五日,年仅三岁的

  • 张世杰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如何评价张世杰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世杰,名将,南宋名将,南宋

    张世杰(?—公元1279年),涿州范阳(今属河北范阳)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太傅,枢密副使,封越国公。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先后拥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终兵败崖山海战,因飓风毁船,溺死于平章山下。历史如何评价张世杰文天祥:闽之再造,实赖世杰之力。然其人无远志,拥重兵厚资,惟务远遁

  • 张世杰简介 南宋名将南宋一生都做了什么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世杰,名将,南宋名将,南宋

    张世杰(?—公元1279年),涿州范阳(今属河北范阳)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太傅,枢密副使,封越国公。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先后拥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终兵败崖山海战,因飓风毁船,溺死于平章山下。人物生平简介早年经历张世杰,范阳人。少时随从张柔戍守杞州,有犯法的行为,于是奔逃到宋

  • 张世杰是谁?张世杰的人生经历及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世杰,南宋,民族英雄

    张世杰(?—公元1279年),涿州范阳(今属河北范阳)人。宋末抗元名将。太傅,枢密副使,封越国公。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早年经历张世杰,范阳人。少时随从张柔戍守杞州,有犯法的行为,于是奔逃到宋州,隶籍淮兵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阮思聪见到他认为他是奇才,告诉了吕文德,吕文德征召他为小校。

  • 揭秘:完颜陈和尚竟然以四百骑兵大破元兵八千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完颜陈,宋朝

    提起辽宋金夏元时期保家卫国的英雄,大家多会想到杨家将、狄青、岳飞、韩世忠,他们的事迹被编成评书、小说和戏曲,广为流传。如果把观察历史的眼光再放宽一点,我们会发现,契丹、金国也有很多英雄是值得尊重的。例如金国的完颜陈和尚,就是杰出的一位。完颜陈和尚生活在金朝末年,是金国的宗室,可谓文武双全。《金史》说

  • 完颜陈和尚是怎么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完颜陈和尚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完颜陈和尚,名将,金朝名将,金朝

    完颜陈和尚(1192年-1232年),本名彝,字良佐,金末名将。贞祐初,为蒙古军所俘,年余后逃归金朝,任宣差提控。1225年(正大二年),随军屯驻方城,因处理军中相殴事被控入狱,后获释,任忠孝军提控。忠孝军勇悍善战,但难控制,他严于治军,信赏明罚,使令行禁止。蒙古军攻金,自请为前锋,率400骑于大昌

  • 完颜陈和尚怎么死的 完颜陈和尚死于哪年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完颜陈和尚,名将,金朝名将,金朝

    完颜陈和尚(1192年-1232年),本名彝,字良佐,金末名将。贞祐初,为蒙古军所俘,年余后逃归金朝,任宣差提控。1225年(正大二年),随军屯驻方城,因处理军中相殴事被控入狱,后获释,任忠孝军提控。忠孝军勇悍善战,但难控制,他严于治军,信赏明罚,使令行禁止。蒙古军攻金,自请为前锋,率400骑于大昌

  • 完颜陈和尚简介 完颜陈和尚一生都做了什么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完颜陈和尚,名将,金朝名将,金朝

    完颜陈和尚(1192年-1232年),本名彝,字良佐,金末名将。贞祐初,为蒙古军所俘,年余后逃归金朝,任宣差提控。1225年(正大二年),随军屯驻方城,因处理军中相殴事被控入狱,后获释,任忠孝军提控。忠孝军勇悍善战,但难控制,他严于治军,信赏明罚,使令行禁止。蒙古军攻金,自请为前锋,率400骑于大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