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清代诗人赵翼在广州当官有什么待遇?

解密:清代诗人赵翼在广州当官有什么待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790 更新时间:2024/1/11 12:51:09

清代著名诗人赵翼在考场既得意又不得意,得意的是不负多年苦读,终于金榜题名,考上了进士,而且是前三名;不得意的是,本来考官们都认定是状元了,但是只因赵翼是江苏人,而乾隆觉得陕西好一阵没出状元,于是殿试改卷的时候临时改陕西的杰为状元,赵翼落到了第三名。赵翼一直以此为憾事。

公元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四十岁的赵翼出任广西镇安知府,知府级别并不是很高,但是镇安地方偏僻,高官罕见,结果赵翼在这里倒是显得山高皇帝远,一官独大,尊贵得很。据他自己记载,“万山中一官独尊,鼓吹日数通,出门炮声如雷。”仪式感倒是很强,每天几次音乐演奏,一出门办事,礼炮声简直像雷声一般。冬天巡视边境,骑兵在前面带路的有十几批人,后面又有十几批骑兵,真所谓前呼后拥,威风得很。不过在得意的同时,赵翼却又有点担心,而且有点迷信,担心这样的福分自己消受不了。有一回在洗脸的时候,的老婆正在梳妆,赵翼在夫人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面容,“适内子对镜晓妆,瞥自见面于镜中”,于是问老婆:你瞧老公这面容,能不能在官场一直平平安安?

结果没几天,赵翼因为小事被弹劾,差点被免官,正好碰上云南发生战事,于是又被用。赵翼在云南两年很辛苦,“跋涉万余里”,白天坐在马鞍上,晚上在军营里睡觉,完全是军人生活.

1769年,赵翼调回镇安,第二年,乾隆三十五年,赵翼走运了,调到好地方当知府:广州。赵翼调侃自己说:“忽调广州,乃大富豪。”成土豪了,富到什么地步呢?官署中每日耗粮食二石,厨房居然达到七间,有三口大铁锅,每天有几百斛热水供应。而且还专门为知府配备了六名水夫,专门赴龙泉山挑烹茶的泉水。每个月要开几次筵席,而且还唱戏娱乐,“演戏召客,月必数开筵,蜡泪成堆,履舄交错,古所谓钟鸣鼎食殆无以过。”

然而,在广州的好日子没过多久,仅仅一年,又调到贵州西部当地方官,官署在威宁山的山顶,海拔高,气温低。到冬天,极其寒冷,往往结冰一个月不停止,一眼望去全是冰雪。因为地方偏僻,劳力不愿意来,结果找个差役都难。每天求爷爷告奶奶写信地方索求差役、门夫、书吏。和在广州任官的境遇简直是两重天。“寒暄顿异若此。”

标签: 诗人赵翼官员

更多文章

  • 清代大才子袁枚为何一生只写了一首词《满江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代,袁枚,诗词,

    袁枚是清代诗人、散文家。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袁枚字子才,人如其字,袁枚是位不折不扣的大才子,他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袁枚的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

  • 大才子袁枚为何一生只写了一首词?清代袁枚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袁枚,乾隆三大家

    袁枚是清代诗人、散文家。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袁枚字子才,人如其字,袁枚是位不折不扣的大才子,他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袁枚的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

  • 袁枚是哪个朝代的 性灵派三大家之袁枚资料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袁枚

    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他与纪晓岚(清乾隆四库全书的总编纂)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

  • 蒋士铨《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开篇即定下悲剧性的基调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蒋士铨,《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

    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

  • 蒋士铨《岁暮到家》:这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蒋士铨,《岁暮到家》

    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

  • 清朝诗人蒋士铨一首诗,写出了过年回家父母的反应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蒋士铨,清朝

    我们过年为什么要回家?很多时候并非是因为我们有多么想家,而是因为家中有一个等待我们的人。他们时刻都欢迎着、等待着我们回去。尤其在岁末年初的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中全家团圆的情结,在年纪越来越大的人心中,长得越来越茂盛。还记得过年刚回家时候父母的反应吗?这首古诗当中的十个字太形象了。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

  • 清朝奇葩状元李蟠带着36个馒头进考场,写到深夜才交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蟠,状元

    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直到清末,有历史记载的状元共356名,这些状元各有不同经历。其中有这么一位状元,殿试经历可谓独步古今,揣着36个馒头进考场,别人都交卷了他才刚开始,最后却被康熙指定为状元,他就是李蟠。李蟠,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是明朝天启时的举人,父亲是明朝弘光时的拔贡。从小资质聪慧,36岁中举,4

  • 趣闻揭秘 历史上饭量最大的状元李蟠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蟠

    状元大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而历史古城徐州清代状元李蟠碑园、状元碑亭,状元纪念馆却有个趣闻。小编对状元李蟠做一些细节性的探讨,结果得知李蟠居然是历史上最能吃的状元,食量大的惊人,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网络配图李蟠(公元1656年—公元1729年),江苏徐州丰县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李向阳,

  • 史上十大传奇状元:李蟠最能吃 殿试吃掉36个馒头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蟠,郑颢,裴思谦,王嗣宗

    核心提示: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网络配图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

  • 天京事变中,为什么石达开要求处死秦日纲?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石达开,清朝

    天京事变中,石达开为什么要求处死秦日纲?只为一己之私?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天京事变时,石达开要求将秦日纲处死,不仅仅有为了太平天国着想的方面,其中也不乏个人原因,除掉自己的异己,除掉以后会对自己造成极大威胁的人。1856年夏秋之际,太平天国高层内讧,在最初的变故之中,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