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忠烈杨业究竟死于何人之手?潘仁美并非真凶

忠烈杨业究竟死于何人之手?潘仁美并非真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808 更新时间:2024/1/17 15:45:45

关于北宋名将杨业之死,真实的历史记载与小说戏文里的描述几乎截然相反。潘美果真是谋害杨业的元凶吗?杨业战死何地,是金沙滩还是陈家谷?辽宋两国间爆发的惨烈无比的幽燕之战,究竟有何鲜为人知的缘由始末?求索这扑朔迷离的历史谜底,便走进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风云往事。

潘美并非害死杨业的真凶

在小说《杨家将》里,潘仁美(潘美)是谋害杨继业(杨业)父子的主谋。他嫉妒杨业的战功,又因儿子潘豹设擂台被杨七郎打死,故而怀恨在心图谋报复。小说里的潘仁美勾结契丹,逼杨继业冒险出征,又违背与杨业的约定,不设伏兵接应,反而将杀出重围求援兵的杨七郎捆在树上乱箭射死……因这部小说的流传,潘美与秦桧一道被打入中国历史的顶级“奸臣册”。但查阅史书却令人心生疑惑,潘美真的是勾结契丹陷害忠良的元凶吗?

当世人将攻击矛头纷纷指向潘美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责任人的存在――监军王(shēn)。在北宋,监军权力往往高于主帅。潘美虽是名义上的主帅,但真到了拍板时刻,对代皇帝监军的王 之言却不得不“俯耳恭听”。

在第二次辽宋幽燕之战中,宋兵中路兵溃,辽国主力扑向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杨业提出避敌锋芒、诱敌设伏的正确意见。却被王 讥讽为“领数万精兵,而怯懦如此!”逼得杨业不得不铤而走险。在这个决定杨业生死、宋军安危的危急关口,深知兵略的潘美不得已,选择了“沉默不语”。

按事前约定,王 应带兵在陈家谷接应杨业。结果到了中午,王 见杨业所部未归,以为杨业得胜追击辽兵去了,便擅自撤退。等杨业率残部退到陈家谷时,已无人救应,最终重伤被俘绝食身死。潘美并不同意王 的撤退部署,但对这位备受皇帝信任的监军却无可奈何。史载,潘美对王 “擅离谷口不能制”。杨业之死,究其实质,实乃宋太宗与王 共同造成的。但论责定罪,却由潘美一肩承担。《杨家将演义》里,还让潘仁美死于开封府尹寇准的铡刀下。殊不知,潘美死于公元991年,而寇准升任开封府尹则在公元1002年。寇准居然可以“穿越”杀人,这玩笑未免开大了。

对杨业之死的惨剧内因,宋太宗其实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论处战败责任时,潘美只是被贬官三级,而王 和刘文裕则被除名发配。不过很快,身为皇帝亲信的王 便被赦免回京了,杨业白白搭送了性命。

潘美是北宋开国功臣,为大宋王朝的创建曾立下盖世功勋。驻守雁门边疆时,屡挫进犯辽军。本来是抗辽功臣,不料却因杨业兵败而尽毁美誉,不久即郁郁而终。再加上后世小说的渲染夸张,竟沦为与秦桧齐名的大奸臣!评点这桩历史悬案,在杨家祠堂工作的胡孝华表示:“杨业是北汉降将,本来就不是宋太宗的嫡系,与潘美很难将心比心。另外,杨业身为降将却屡立战功,抢了很多北宋旧臣的风头,难免遭同行嫉妒。说潘美、王 故意陷害杨业,未必是真,要说他死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倒是合情合理的。”

陈家谷,杨业被俘罹难地

杨业战死于何地?小说、戏文里的版本是金沙滩,史书上的记载是陈家谷。金沙滩相对好找,那里有一座“日中落”村。当地政府开发了一个金沙滩生态旅游区,旅游区里有一条直道,道两侧立起了杨家将、杨门女将石雕,还建了一座仁和殿。殿中左侧是杨家将群像,中间是高居宝座的宋太宗,右侧是潘美、王 等人的塑像。

在小说里,辽主设下“双龙会”陷阱,诱骗宋国君臣。大郎杨延平自愿顶替宋太宗赴险,众兄弟保护杨延平来到金沙滩。辽国天庆王在酒中下毒,杨延平饮下毒酒自觉不适,突发袖箭杀死了天庆王。辽军蜂拥而上,四郎、八郎被俘,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三郎死得最惨,在荒草滩被乱马踏成肉泥。七郎杀出重围后,又被潘仁美乱箭射死……而杨继业最后因无后援,兵困两狼山,血染李陵碑!

我们驱车前往怀仁县金沙滩,入眼的不过是一块块再普通不过的庄稼地。在日中落村路边宅院的一块墙壁上,绘有一幅杨家将旌旗招展、盔明甲亮的墙画,技法粗糙。与村民唠过往的历史,当地人的话我们几乎听不懂。大体的意思是,这里过去是荒草滩,风沙弥漫,后经改造才重现绿色。这一带是辽宋古战场不假,但若想寻找杨家将遗迹,却是“啥也没有了!”

实际上,山西怀仁县的金沙滩并非杨业的殉难地。杨业死于山西朔州的陈家谷,但那块荒凉之地已快被人遗忘了。据说2004年时,那里的常住居民只剩下两个人,成了“空壳村”。居民之所以纷纷外迁,一是陈家谷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二是那里经常莫名其妙地死人、死牲口。

据去过那里的人描述,陈家谷口阴气逼人,幽深的山沟深得望不到尽头。靠着崖头,早已废弃的土窑洞像一个个凶神恶煞,张开黑洞洞的大口,被风吹得呼呼作响。没有人声,偶尔几声鸟叫,更显这里的神秘和恐怖。这里,便是杨业当年的战死之地。

陈家谷附近的上、下狼儿村,就是被戏文传唱至今的“两狼山”所在地。附近早年有块石碑,是一块字迹模糊、快被风化的石碑,根本不是小说戏文里讲的“李陵碑”。

据说,杨业的指挥部,就设在这条深谷里的陈家窑。站在村口,其他地方一目了然,唯独看不到这个藏于谷中的陈家窑。人们猜测,当年杨业将“司令部”设在这里,就是看中了这里的隐蔽地形。以陈家窑的奇特地貌,王 若按约定预设伏兵,肯定能打追击至此的辽军一个措手不及,倾斜的战局就有望改写。可惜,王 没有听杨业的话。

陈家窑村的山坡上有座用石头垒砌的方形石堆,当年这里有座小庙,杨业被俘后就被关在这里。大辽名将耶律斜轸质问杨业,你与我国交锋三十年,今日被俘,有何话讲?杨业但称“死罪”。但这一记述被后人驳斥,认为一个赤心为国、英勇捐躯之人,怎么可能临死前却向敌人低头呢?小说、戏文觉得不过瘾,对杨业被俘的事实视而不顾,一厢情愿地编撰出杨业头碰李陵碑殉国的悲壮场景。似乎只有这样,才贴近杨业为世人敬仰的英雄形象。

放冷箭将杨业射落马下的辽国大将,戏文里说是耶律奚底,其实是辽国名将萧达凛。在此后爆发的辽宋澶渊之战中,萧达凛被宋军威力巨大的床子弩给“钉”死了,萧太后为此痛哭失声罢朝五日。民间传言,这是杨业在天之灵来索萧达凛的魂魄。

辽人对杨业很钦佩,专门为他修造了金碧辉煌的祠堂庙宇,任由汉民祭祀,百年香火不绝。

杨业之死,宋太宗难逃其咎

北宋初年,辽宋两国间爆发了两次惨烈的“幽燕之战”。这是关乎辽宋两国势力消涨的国运之战,战争的焦点围绕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展开,杨业就是在辽宋第二次幽燕之战中为国捐躯的。谈到杨业之死,就必须重新审思引发这两场辽宋大战的历史缘由与始末进程,这涉及后人对这段历史的反思与反省。

所谓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是指后晋天福三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这十六州分别为: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洲,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gu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六百公里,南北长约二百公里,总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有宋一朝,燕云十六州始终牢牢掌握在辽国手中。燕云十六州的丧失,使中原的汉族政权受北方少数民族威胁持续长达四百年之久!

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的后晋皇帝石敬瑭一直被视为“汉奸、卖国贼”。但据北宋大家欧阳修考证,石敬瑭是沙陀族人。沙陀族是西突厥的一支,其祖为北匈奴。匈奴人的后裔与契丹做领土交易,“汉奸”的称谓是否准确呢?

后世学者指出,欧阳修的考证不准。再者,石敬瑭说汉话、食汉禄,还留下“磨穿铁砚”这一励志成语。据说,当年石敬瑭考科举屡试不中,却屡败屡试。有人讥笑问他“何时中第?”,石敬瑭答曰:“直到我的毛笔磨穿铁砚为止!”。因此,即便石敬瑭是沙陀族人,也是“汉化了的沙陀族人”。他为了谋得皇权而勾结契丹出卖燕云十六州,一样是数典忘祖,一样是卖国行径!

到了宋太宗当政时期,由于北汉被灭,失去了这一战略缓冲带,宋辽两国国境接壤。已统一中国南方的宋太宗梦想做“统一之祖”,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客观而言,两次幽燕之战,都是宋太宗主动挑起来的。第一次幽燕之战打着“统一”的旗号尚且说得过去,第二次则是趁辽景宗去世,辽圣宗年幼、萧太后女人当朝的空当期,想占个便宜,道义上似乎站不住脚。据说,萧太后在上京点将台调遣精兵强将奔赴战场时,痛斥宋太宗谋害亲兄(太祖赵匡胤),又欺负大辽皇室“孤儿寡母”的不齿行径,激起大辽将士同仇敌忾的愤慨,誓与宋军决一死战!

后世对宋太宗的为人评价极低,他“烛影斧声”有谋害亲兄篡位之嫌;他逼死亲侄、虐待亲嫂令人心寒;说到军事水平,宋太宗志大才疏,远不及他的哥哥赵匡胤。

宋太宗虽“不识兵”,玩弄权术却是高手。他知道杨业洞晓边事,不计他是北汉降将,派他领兵戍守边关。杨业屡挫辽兵创建功勋,太宗旧将不免妒火中烧、攻讦不断。宋太宗把攻击杨业的奏章退给杨业本人以示信任,令杨业感激涕零。

不过,宋太宗与杨业间的关系表面看起来“君臣无欺”,但这信任却是有限度的。首先,杨业领兵基本不超过万人,军权并不高。其次,宋太宗为杨业精心设计了一个“牵制型团队”。他明知道潘美与杨业出自不同派系,却让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他更知道刚愎自用的监军王嫉妒杨业、不服潘美,却让他手握比潘美更重的权力,任由他对杨业指手画脚,无视此人凌驾主帅潘美之上发号施令,与潘美分庭抗礼,最终导致了杨业的阵亡悲剧。

在这种“牵制型团队”里,杨业的合理化建议不被采纳,反而成了这一制度的牺牲品。从这一角度重新评析杨业之死,令后人不免仰天长叹,一代名将杨业究竟是死在辽军之手,还是亡于大宋体制?

标签: 杨业潘仁美

更多文章

  • 宋朝宋英宗赵曙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英宗,赵曙,简介

    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宋朝第五代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他是前任第四代皇帝宋仁宗的堂兄赵允让的第十三子,生母为仙游县君任氏。即位后因尊生父还是仁宗为皇考的争论,即濮议,和群臣、太后争论十多月。后因体弱,疑为心脑血管疾病驾崩。

  • 宋英宗赵曙简介 空有一番抱负却英年早逝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宋英宗赵曙,宋朝皇帝

    宋英宗赵曙(1032年-1067年),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1067年在位,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实。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

  • 昭宪太后为什么要让赵匡胤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她有什么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昭宪太后,北宋

    昭宪太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统治者是经过推荐推选出来的,就比如说尧舜禹时期,尧之后是舜,舜之后是禹,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他们都是有才能的人,所以最后被推选上来的,而在之后就成了父亲传给儿子了,就算是没有儿子的皇帝,也会从宗室抱一个成为

  • 昭宪太后真的逼迫赵匡胤传位给其弟弟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昭宪太后

    杜氏约在十五岁时,嫁给赵弘殷为妻。杜氏婚后,治家严谨果毅,很有礼法。先后共生育五子二女:邕王赵光济、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秦王赵廷美、夔王赵光赞、秦国大长公主和陈国长公主。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杜氏的儿子赵匡胤担任定国军节度使,杜氏因而有命妇身份,受封为南阳郡太夫人。显德七年(960年),

  • 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简介 宋朝昭宪太后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匡胤母亲,杜太后,昭宪太后,宋朝太后

    昭宪太后(902年―961年9月17日),杜氏,名失考,定州安喜人,赠太师杜爽长女,母范氏,宋宣祖赵弘殷的妻子,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生母。杜氏初因儿子赵匡胤为官缘故,受封南阳郡太夫人。赵匡胤登基称帝后,尊为皇太后。建隆二年(961年),杜氏去世,终年六十岁,谥号明宪太后,葬于安陵,后改谥号为

  • 孝惠皇后是谁?孝惠皇后是怎样登上皇后宝座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孝惠皇后,明朝

    孝惠皇后是明宪宗朱见深的贵妃,在朱见深在世的时候未登后位。邵氏之所以能登后位,是因为同生了兴献王,而兴献王的儿子朱厚熜最后成为了明世宗,孝惠皇后作为世宗的祖母,自然能得世宗为其加号。说来孝惠皇后此人,还具有一定的传奇性。邵氏长相漂亮,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在少年时曾先后婚聘七人,不过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

  • 宋太祖赵匡胤的原配妻子孝惠皇后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孝惠皇后,宋朝皇后,赵匡胤皇后

    孝惠皇后(929年―958年),贺氏,开封人,宋太祖的第一位妻子。 后晋开运初年(944年),赵弘殷(宋太祖父)为太祖迎聘贺氏。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太祖任官定国军节度使,贺氏封为会稽郡夫人。贺氏生魏国公主、鲁国公主、魏王赵德昭。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贺氏逝世,年三十。太祖登基后,在建隆三年

  • 明宪宗朱见深孝惠皇后邵氏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见深,孝惠皇后邵氏,明朝皇后

    孝惠皇后(15世纪?-1522年)邵氏,明宪宗朱见深贵妃,明世宗朱厚熜的祖母,杭州昌化人。父为邵林。嘉靖元年,上尊号曰寿安太后。十一月逝世,世宗本来想在第二年二月迁葬茂陵,大学士杨廷和等说道:“祖陵不当数兴工作,惊动神灵。”不从,还是葬入茂陵。谥曰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太后,别祀奉慈殿。嘉靖七年

  • 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坎坷的一生,21岁守寡,23岁去世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孝康章皇后,顺治,康熙,

    豆蔻年华,指女孩十三四岁的时候。当代社会,豆蔻年华的少女大都还处于初中阶段,懵懵懂懂,无忧无虑。但在中国古代,女孩豆蔻年华时,就应该考虑为人妻、为人母之后的事了。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就是如此,十三岁嫁顺治,十四岁生康熙。孝康章皇后,本姓佟,原属汉军正蓝旗,康熙时抬旗入满洲镶黄旗,改姓佟佳氏。佟佳氏的

  • 详细揭秘康熙的母亲是谁 孝康章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康熙,孝康章

    康熙的母亲是谁:孝康章皇后孝康章皇后(1640年-1663年3月20日),佟佳氏(本姓佟,汉军正蓝旗人,康熙时抬旗入满洲镶黄旗,生于崇德五年,佟图赖之女,顺治帝妃嫔,康熙帝生母。顺治十年(1653年)入宫为庶妃,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皇三子玄烨(康熙帝),后晋升为康妃。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