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崇焕之死与祖大寿:关宁铁骑立场存在诸多疑问?

袁崇焕之死与祖大寿:关宁铁骑立场存在诸多疑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824 更新时间:2024/1/10 7:49:24

袁崇焕行事张扬,于是非议他的人遍布朝野。满清军队既兵临京城之下,非议他的声音更是响彻云霄。于是满清又趁机玩了一个反间计。俗话说:三人成虎。曾参是孔夫子门下道德修养最高的贤人之一。一天,有人对他妈说:“你儿子杀人了。”(其实是一个同名同姓的人干的)他妈说:“我儿子不可能干那种事的。”一会又来一个人对他妈说:“你儿子杀人了。”他妈说:“我儿子不是那种人。”一会又一个人跟他妈说:“你儿子杀人了。”他妈就再也坐不住了。曾参那是千古道德的的典范。母亲又是最理解信任儿子的,但连续三个人说:“曾子杀人了!”连他母亲都不得不怀疑。

袁崇焕的所作所为张扬极了,哪能与行事循规蹈矩的曾子相比。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了解,只是来于传闻与几次谈话,哪能跟母亲与儿子相比呢?非议曾子的人,不过连续三个罢了。但非议袁崇焕人岂只三百、三千、三万……更主要的是当时情况极其危急。如果袁崇焕真象人们所说,那不及时拘捕他,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将袁崇焕拘捕交司法部门审讯。岂非合情合理,也非常合法?

祖大寿是袁崇焕一系的人。所以后人愿意美化他。笔者以为:袁崇焕被活剐的罪名,实在是他老兄给坐定的!

皇帝冤枉袁督师,百姓误解袁督师。按理说作为忠于袁督师的将领,作为忠于袁督师的士兵。当时应该做的事自然是极力洗涮袁督师的清白,用实际行动证明袁督师的忠君爱国之心可表天地。当时有的是机会。只要他们拼死与满清军队打仗。皇帝自会慢慢明白这一切,百姓也自然会慢慢了解这一切。

但祖大寿与袁崇焕的军队呢?却是因此集体走了。当时的背景是:京城处于极度危急之中,皇帝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京师的百姓在满清军队的铁蹄下哀号。他们就是这样给袁崇焕洗涮清白的?!

既然袁崇有这样伟大的朋友,有这样忠心的将士。那后来皇帝恨不得活剐了袁崇焕,后来百姓恨不得生吃了袁崇焕。也许有些过分,但这能算冤枉他吗?

皇帝怀疑袁崇焕不忠于自己。祖大寿等人马上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关心的只是袁大帅的死活,皇帝死活、皇帝的命令、京城的安危算的了什么?于是在敌人围困京城的背景下,不管不顾的集体走了。

百姓误解袁崇焕是汉奸。祖大寿等人马上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关心的只是袁大帅的死活,你们老百姓的房子被烧了,母亲妻女被奸淫了,家人被杀了。关我们什么事。于是在敌人纵兵四处烧杀劫掠的背景下,不管不顾的集体走了。

这就是袁崇焕亲手训练也出来的军队。说这种军队忠君爱国之心可表天地,笔者以为实在说的太不着调了!

这也难怪皇帝后来恨不得活剐了袁崇焕。这也难怪百姓后来恨不得生吃了袁崇焕。皇帝与百姓固然过分,但袁崇焕的军队不过分吗?

袁崇焕死了。本来乱臣贼子的名声他是背定了。且不说他死的时候,京师百姓恨不得生吃了他。就凭京城危急之中、百姓哀号声中,祖大寿率军不管不顾的走了。就凭吴三桂甘当满清的马前卒。袁崇焕盖棺定论恐怕也只能是个乱臣贼子。

但历史实在是峰回路转。袁崇焕的死,与满清太宗文皇帝的反间计有那么一点关系。于是满清为了证明自己太宗文皇帝的伟大意义,就拼命的说:袁崇焕的死是千古奇冤!袁崇焕死了,实在等于毁了明的长城!

他们只有这样胡吹了。如果不这样。那他们太宗文皇帝的反间计又算什么东西?值得满世界乱吹。这么幼稚的反间计,靠什么能成为历史上最富盛名的奇谋之一。

于是袁崇焕伟大了。于是祖大寿伟大了。而崇祯皇帝在这个故事中,只能扮演一个丑角了。而京师百姓在这个故事中,只能扮演愚昧残忍的群丑了。而袁崇焕的死成了千古奇冤,而祖大寿成了最忠心的人物之一。笔者以为这多少有些黑白颠倒!

袁崇焕也许并没有犯什么罪。问题是有着太多的表面证据,证明他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犯罪份子。如果不及时拘捕他,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皇帝拘捕了他,交给司法部门审讯。笔者实在看不出这一切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但袁崇焕的军队就因为私人恩怨。就在京城危急的情况下,集体不管不顾的走了。这叫什么事呢?且不说皇帝拘捕他们主帅有着足够的理由,就是真的一点理由也没有。他们做的这又叫什么事?

百姓被政府架着高尚的理由,动不动就弄得倾家荡产。而辽饷绝对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现在到好,满清军队竟然打到京城附近了。于是他们的房子被烧、母亲妻女被奸淫、家人被杀。

袁崇焕做为辽东方面最主要的将领。让敌人打到家门口。袁崇的军队到京城附近,却不积极与满清军队打仗。

老百姓不懂边防,不懂军事。他们因此而误解、痛恨、怀疑袁崇焕的军队。原来是极正常的事情。做为军队自然应该用实际行动,向百姓证明自己爱国爱民之心可表天地。但袁崇焕的军队,只因私人恩怨。在敌人四处烧杀劫掠的背景下,集体不管不顾的走了。这叫什么事?

为了养活军队,老百姓锅里、碗里的东西没少被政府抢走呀!现在到好,敌人竟然打到家门口了。而军队呢?竟然因为点私人恩犯,对此不管不顾的走了。这就是袁崇焕训练出来的军队?!

于是皇帝决心活剐了他。于是百姓争着要吃他的肉。也许过份,但他亲手训练出来的军队不过分吗?

祖大寿率军走了。开始在明王朝与满清之间投机。祖大寿替明王朝打仗,而军队内的一切明王朝根本无权过问。最后祖大寿投降了满清。最后吴三桂决心投降满清,这支军队上下一致通过、并拥护吴总司令的英明决策。

这支军队曾经真的是基于忠君爱国、民族大义驻守北疆吗?如果真的是如此。那后来的弯子也转的太夸张了吧!?

标签: 袁崇焕祖大寿关宁铁骑

更多文章

  • 明朝杨宪是怎么死的?他因为什么事情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宪,明朝

    明朝杨宪因何事被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这也算是个疑案了,史书对其含糊其辞,之说犯事被诛,却又不说犯了何罪。综合史料分析,我认为杨宪之死应该与其性格和出身有关,出身浙西集团的他被淮西集团排挤,其所作所为又被浙西集团所不喜,身为特务又失去朱元璋信任,这才最终导致

  • 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和杨宪之间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和杨宪之间是什么关系

    朱元璋生于1328年,又名朱重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著名的皇帝高太祖,明朝时期开国帝王。杨宪生于1321年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臣子,最终因为李善长的弹劾被朱元璋所杀。那么朱元璋杨宪是什么关系呢?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陷建康,杨宪投奔了他,后来杨宪就作为朱元璋的一个情报人员了。大家都知道

  • 明朝大臣杨宪:皇帝身边的情报人员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大臣杨宪

    杨宪是明朝人,他一直都是一个文官,更准确的说是一位皇帝身边的情报人员。无论杨宪是坐到了什么样的一个位置,他本质上就是一个情报人员。杨宪所在的组织是叫做检校,而且还是其中的领导人员。虽说杨宪只是一个文官,还不是最出色的文官,可是在他当官的前期,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低。朱元璋会看重他也是因为杨宪是一

  • 明代科学家李之藻,他与利玛窦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之藻,明朝

    明朝的时候,天主教开始在中国传教,带来了许多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明朝的许多人都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打开眼界。例如,因为著写了《农政全书》而被后人广泛知道的徐光启。这部《农政全书》,与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并列为我国农学著述之两大丰碑。而那个时候的徐光启能够在仕途上节节高升,就是因为对西学的学习,掌握了

  • 张差是什么人?他为什么敢拿着木棒,闯入太子东宫逢人便打?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差,明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张差是什么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大明朝晚期的时候,发生了轰动朝野的三大案,分别为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这些案子都与皇帝后宫争权夺位的宫廷斗争有关。郑贵妃非常受万历皇帝宠爱,理所当然地,万历皇帝也连带地十分宠爱郑贵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皇帝喜

  • 明朝一樵夫张差闯进皇宫,差点杀了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差,明朝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张差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话说万历43年的一天,一个名叫张差的樵夫手拿一根枣木棍儿,一个人凶神恶煞的来到了大明皇宫紫禁城。他从东华门一路径直走到了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门口,第一道门没人看守他径直走了进去,到了第二道门时有两个老太监,张差用木棍儿打伤了其中一个继

  • 万历皇帝与郑贵妃生了几个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郑贵妃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明朝

    由于郑贵妃深得明神宗的宠爱,所以神宗对她的子女也极为偏爱。子朱常洵朱常洵,神宗第三子,生于万历十四年正月初五日,明神宗极为疼爱,多次想废王恭妃所生长子,改立朱常洵,被众大臣极力反对。神宗因此荒废朝政以示抗议。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神宗让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万历四十二年(

  • 万历皇帝最宠爱的郑贵妃怎么死的?郑贵妃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神宗,万历皇帝,郑贵妃,明朝

    皇贵妃郑氏(1565~1630),明神宗朱翊钧之皇贵妃。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明万历初入宫,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生皇三子朱常洵后,进封皇贵妃,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郑氏有立己子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册立。万历四十一年,奸人孔学为陷害太子,牵连郑贵妃,梃击案又有郑贵妃之太监参予其事。明神

  • 明神宗朱翊钧简介 明神宗万历皇帝专宠郑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神宗朱翊钧,明神宗的年号,明朝皇帝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汉族,明穆宗第三子。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登基初期,面临内忧外患,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万历朝新政。亲政初期,他勤于政务,在军事上发动了“万历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乱和杨应龙叛乱,对外帮助朝鲜击

  • 揭秘:钱宁、江彬与朱厚照亲密到被人怀疑是断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钱宁,明朝,江彬

    大太监刘瑾死后,钱宁、江彬先后成为明武宗朱厚照最亲信的人。按照史书记载,两人与朱厚照的关系达到了“同卧起”的亲密程度,有些人就据此说朱厚照与他俩有“断袖”之恋,两人是靠当娈童的功夫才忝居高位的,事实果真如此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钱宁小时候寄养在云南镇守太监钱能家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