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郑时期抗清名将,揭秘陈永华传奇的一生

明郑时期抗清名将,揭秘陈永华传奇的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173 更新时间:2023/12/17 7:02:28

“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

一句自带背景音乐的江湖宣言,瞬间将我们带入《鹿鼎记》中风云壮阔的武侠世界。在这部小说中,陈近南以高深莫测的武功与杰出的领导才能享誉江湖,一出场就吸粉无数。

陈近南的“凝血神抓”真的可以伤人于无形吗?

若是陈近南晚死几章,他会不会去寻找大清龙脉呢?

历史上真有“陈近南”这个人吗?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历史的风云,去看看历史上的陈近南,是否真像武侠小说里那样英雄吧。

一、国之栋梁

《鹿鼎记》中,陈近南曾对韦小宝说:“你既然做了我的徒弟,就该知道我的真名字。我叫陈永华,永远的永,中华的华!”

振聋发聩的声音激奋人心,却在不经意间吐露了一个小秘密:原来金庸笔下陈近南的原型,乃是抗清名将陈永华

陈永华,字复甫,福建龙海人。他的父亲陈鼎是崇祯十七年的进士,又曾追随过郑成功起兵抗清。说起来,陈永华也算是忠良之后。

公元1648年,清军攻陷同安,血洗南安。陈鼎被困城中,宁死不屈,自尽殉国。父亲死后,年仅15岁的陈永华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逃出城去,投奔了父亲的老战友郑成功。

这是郑成功和陈永华的第一次见面。原本郑成功只是想对战友遗孤进行人道主义救援,谁知一席长谈之下,两人竟越聊越投机,最后郑成功完全被陈永华的才华折服,由衷的感叹道:“复甫,你是当今的卧龙先生”!

喜得谋臣的郑成功马上任命陈永华为参军,而后又让陈永华辅佐世子郑经。此后陈永华与郑经一路风雨同舟,共谱一曲山高水长。

郑经继位后,立刻封陈永华为总制使,给予陈永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位,而陈永华也没有辜负郑经的厚待,他大力发展农业,开展贸易,奖励制糖,将百废待兴的台湾治理的井井有条。

二、推广

台湾的经济在陈永华的治理下快速发展,有了经济基础后,陈永华又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推广文教。

荷兰殖民时期,当局在台湾实行“去中国化”教育。他们在台湾传遍基督教,建立教会,同时推行奴化教育,试图同化台湾人民,永久占据台湾。

等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殖民教育在台湾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比如新港社,麻豆社等地的高山族部落,生活严重荷兰化,就连语言也使用的荷兰语。

台湾教育的现状让陈永华痛心疾首。永历十九年,陈永华正式向郑经提议“速建圣庙 , 立学校”,以便推行儒学教育,消除殖民化的文化影响。

可惜,郑经当时并未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他以“台湾地方小,人口少,如今立足未稳,不适合发展教育”为由,拒绝了陈永华的提议。

谁知陈永华却铁了心要办教育,他一番据理力争,终于说得郑经改了主意,当即下令在承天府宁南坊兴建圣庙和学校,台湾终于有了明郑时期的第一座孔庙。

这座孔庙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体制在台湾的初步形成 , 这也意味着陈永华设想的去殖民化,终于成功的迈出了一小步。

学校建成后,陈永华又着手打造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这套教育体系将学校分为社学 , 州学 、府学及学院四等

,同时借鉴了大陆的科举考试制度,要求各级学生均须通过考试合格后方可升级。

进入最高殿堂“学院”的学生,在经过三年的深造后,将迎来一场会考,其中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入朝为官,成为陈永华的新同事。

这套完全脱胎于科举制度的考选方式一经推出便大行其道,台湾的文风由此大盛。中华传统文化终于在“台人自是始奋学”的风气下,润物细无声般融入台湾的方方面面。

推广文教的同时,陈永华也不忘开展为贫困儿童助学的行动。比如他曾出台了一部“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是送孩子上学的家庭,都可以减免赋税。如果家贫无钱读书,那么便由政府补贴学费。总之“不抛弃,不放弃”,竭尽全力保障所有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除此之外,陈永华还广纳四方贤才,为学生们聘请名师,积极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让大陆的文化教育,在台湾生根发芽。

在陈永华的努力下,台湾渐渐走出殖民化的阴霾,大陆和台湾的民族认同感也与日俱增。随着两岸同根同源文化教育的推进,台湾与大陆不仅在地缘、远古文明上一心同体,还在政治、文化、经济、血缘、民俗、信仰等各个方面都融为一体。单凭这一点,陈永华的大名也足以光耀史册了。

三、后世影响

公元1680年,陈永华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在他死后,台湾百姓人人伤痛,人们自发为他建立了遍布全台的宗庙,祠堂,以示对这位台湾教育缔造者的深切怀念。

陈永华的老对手清廷也不得不承认陈永华的杰出才能,清廷统一台湾后,依然沿用陈永华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政策,而当初严重荷兰化的高山族,在清廷统一台湾时也已经“能通漳、泉语者”了。

这般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陈永华对台湾文教事业的开创之功。曾经那个殖民统治下小岛,就这么在陈永华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标签: 陈永华明朝

更多文章

  • 陈永华:明郑时期著名大将,最后却忧悒成疾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永华,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陈永华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鹿鼎记》里,描写这么一个人物,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义薄云天,多次救韦小宝于危难之中,人们对他更是有“平生不见陈近南,再称英雄也枉然”的说法,可以说在小说中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物。在金庸的小说中一般的角色在历

  • 陈永华和陈近南之间有什么关系 陈永华是陈近南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陈永华,陈近南

    陈永华是一位抗击清朝的著名将领,他是明朝时期福建地区的人,他的爸爸曾经在明末时期是个举人,但是在清兵来到福建的时候自杀而身亡。陈永华是一个颇有谋略的人,他对战争和局势发表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分析,并且让郑成功十分的欣赏,也正是因为这样日后才让他成为自己手下的著名将领。关于这个人物的一些信息在陈

  • 嘉定三屠:李成栋被深深的刻在历史的耻辱册上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李成栋历史上嘉定三屠李成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李成栋出生于现在的陕西省,曾经是高杰的部下。当时高杰是李自成的部将,由于高杰与李自成的妻子有不正当关系,于是带领李成栋等人一起投靠了大明。在1644年李成栋又投降清军,在扬州的嘉定进行大屠杀将近十日,这次历史事件深深的刻上了李成栋的身影。嘉定三屠图

  • 在自然界的生物中,杜松蜻蜓有怎样的生活习性与特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杜松蜻蜓,自然界

    在自然界的生物中,有这样一种蜻蜓,它的名字叫做杜松蜻蜓,它们最开始出现在海拔比较低的位置,而且成虫会在三月到11月之间出现在一些山沟,池塘以及沼泽地。那么它有哪些特征与生活习性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杜松蜻蜓外观特征杜松蜻蜓从腹部开始,长度能够达到40mm

  • 南明悍将刘文秀包围吴三桂的关宁军,最后还被反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文秀,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文秀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偏安江南的弘光朝廷被灭以后,到永历建政的短短一年之间,明朝几乎丢掉了整个东南地区,在此倾覆之际,之后更是颠沛流离,几乎被灭国,直到大西军率军归明,永历朝廷才开始稳住了阵脚,逐渐对趋向西南的清军发起反击。在永历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最

  • 南明蜀王刘文秀壮志难酬,最后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刘文秀

    南明蜀王刘文秀壮志难酬,最后郁郁而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文秀,是明末农民军张献忠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将领,也是南明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物。在南明永历朝,他忠贞国家、识大体顾大局,却不为南明当权者所待见,最后落得个郁郁而终,尽管当权者孙可望、李定国都是他的义兄弟

  • 揭秘刘文秀死亡之谜:为何抑郁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文秀

    刘文秀简介刘文秀是明末清初的人,一直希望以自己的力量救国家于危难之间。可是最后还是没能如愿,他的儿子和朋友们在他死后都投降清兵。终其一生都在为民族而忧劳奔波,那么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刘文秀简介。吴三桂雕像他的出生年月不详,但是死于1658年,祖籍陕西延安。明灭亡后,大西国紧接着

  • 孙可望之死为何颇受争议:死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可望

    孙可望传在明朝末期,在统治者残暴不仁的政治举措下,各种矛盾日益如初,在加上天灾的影响,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人民纷纷举起反抗的大旗,向腐朽没落的明王朝宣战,一时之间,各地先后爆发了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这段长达二十年的由农民占据主导的事件被称为明末农民起义。孙可望在这场起义

  • 孙可望是哪里人士?他在明末起义时做了哪些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自成,明朝,孙可望

    在明朝末期,在统治者残暴不仁的政治举措下,各种矛盾日益如初,在加上天灾的影响,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人民纷纷举起反抗的大旗,向腐朽没落的明王朝宣战,一时之间,各地先后爆发了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这段长达二十年的由农民占据主导的事件被称为明末农民起义。在这场起义运动中,涌现出

  • 孙可望是何许人?南明史上最大叛徒投机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孙可望,李定国,朱由榔

    玷污陈圆圆的其实是孙可望,而不是刘宗敏。但是估计对孙可望有所了解的人还不多吧,那么这孙可望到底是个什么人呢?明末农民军起义,以李自成与张献忠两支义军势力最大,而李自成自称闯王,张自称八大王(一说是八达王)。在李兵出潼关准备进攻北京的时候,张则在湖广扩大地盘。张有四位义子,长子为孙可望,他惯于用兵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