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南明悍将刘文秀包围吴三桂的关宁军,最后还被反杀了

南明悍将刘文秀包围吴三桂的关宁军,最后还被反杀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756 更新时间:2023/12/18 18:37:01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文秀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偏安江南的弘光朝廷被灭以后,到永历建政的短短一年之间,明朝几乎丢掉了整个东南地区,在此倾覆之际,之后更是颠沛流离,几乎被灭国,直到大西军率军归明,永历朝廷才开始稳住了阵脚,逐渐对趋向西南的清军发起反击。在永历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最大规模的反击战,莫过于永历六年的桂湘川大反击。

在这场大反击中,明军以云南、贵州、半个广西两个半省,向北、东两个方向大举反攻,就明朝官军、旧西军、旧顺军皆参与在内,收复广西、四川、湖南西部、湖北西部大片地区,大有将清军赶到长江以北的气势,光复江山的气势。

永历朝廷在永历六年固然战绩大丰收,东线李定国,先是在桂林逼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之后又在湖南阵斩宗室敬谨亲王尼堪,一时风光无二,但北线刘文秀的北线明军为何在一开始打的清军溃不成军的情况下,最后却饮恨保宁?

北上战略

彼时,与济国公刘文秀对线的将领,正是大名鼎鼎的清平西王吴三桂,吴三桂在一生中,易主无数,打过清军,打过闯军,也打过明军,且对各军都有过不错的战绩。作为刘文秀的对手,他曾言:“此生未遇刘文秀如此之劲敌”,不管是在当时或是后世,这个评价也是对刘文秀的能力给予了相当的肯定。

刘文秀刚开始北上的时候,他的进展甚至好过东线的李定国,在刘文秀的攻势下,吴三桂在四川连连败退,把四川除了保宁以外的地盘迅速丢光。

叙州、重庆之战中,刘文秀收割下了吴军诸多人头,又俘杀在吴军中地位超然的白含贞,吴三桂、李国翰等人退守保宁并考虑跑路陕西,入川没多久,刘文秀军已经全面压制吴军并包围保宁。

后世史学家对刘文秀在保宁之战中战略上的选择多有贬损,认为他在保宁战役中太过急躁,但如果我们抛开上帝视角,站在当时刘文秀的立场,会发现他的选择也是合理的。开战之前,刘文秀在叙州、重庆等地重创关宁军,一路高歌猛进,很难不让人宜将剩勇追穷寇。

而且,当时在孙可望主持桂川湘大反击之前,全国抗清形势陷入了弘光覆灭来的低谷,在金声桓、李成栋举兵相继失败之后,两广复失,明军在清军面前像待宰的羔羊一样不断溃败,永历政权几乎被灭,也就是注入大西军的新鲜血液后才算勉强稳定下来。在此时刘文秀太需要以一场从未有过的歼灭战鼓舞人心。

区别于后来三藩时期吴三桂部将王屏藩的保宁战役。彼时入川的吴军并没有刘文秀所率明军所面临的诸如兵员、粮秣等诸多问题,西南地区作为吴三桂的老巢,数十年的经营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而且四川至西北方向作为三藩吴军的重要攻击方向,在战略上,王屏藩不需要那么急切的去寻求决战,最重要的是,他的对手也远没有刘文秀的对手难缠。

保宁的地形因素,也是刘文秀选择迅速决战的重要原因,明代保宁府府治北面一路通汉中,三面环水,且南面地势相对平缓,适合作为据点向外扩张,进攻选择优于防守。

就地形而言,清方若据保宁,吴三桂则可随时威胁四川,即便是出于日后经营四川考虑,保宁府当时也急需拿下。再者,保宁一役也极有可能是松锦之战以来明军最有可能击溃甚至全歼清军精锐的战役,一举扭转长期被动挨打的形势,达到“力恢陕豫”的目的。

而全歼清军大部队这件事,即便是阵杀了清方第一位宗王敬谨亲王尼堪的李定国也没能做到。

不难发现,刘文秀的选择其实也并没有那么不堪,相反,基于战略考虑还颇为高明,那么这场鲜为人知的战役刘文秀输掉的原因,一是刘文秀的临场指挥能力着实略逊吴三桂,再则就是他的运气总是差了那么一点了。

兵源劣势

刘文秀受命北上时,跟随他一同作战的,是旧明军系统的张光萃、张先壁等一干将领,在这次大反击行动中,这支明军部队的组成明显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而且将领之间也是派系林立,互不服气。

北上的明军中,有孙可望种田后新应征的西南兵,有原来的大西兵,也有明朝的旧官军,这无疑增加了刘文秀在北伐中调度军队、协同作战的难度,后来在保宁之战中,刘文秀也尝试过收拢败军稳住阵脚,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而吴三桂的军队相对来说组成更单纯,基本上属于当时从辽东随吴三桂入关的明朝旧关宁军。这样一来,相比于刘文秀的军队,关宁军调度和命令也自然更加统一,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临时调动军队难度上大大降低,这一方面的优势,增加了吴三桂取胜的筹码。

北上入川的大军中,战力最强毋庸置疑是刘文秀一直带着的原西军,这支部伍里的原明军虽然算不上战五渣,不过要指望战力多强也是不可能的。

明朝原先布置在西南的精锐部队,在一次次援辽、剿寇的作战中早已丧失殆尽的,剩下的军队战斗力都很一般,张先壁、张先轸兄弟的这支明军旧部在保宁之战中没有转进如风,已经算得上旧明军的清流部队了,但在刘文秀入川的军队中,却拖了后腿,这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临阵博弈

保宁之战开打之前,明济国公刘文秀开始了搜山检海抓三桂,碰上吴三桂仓皇失措的表现,刘文秀膨胀了,自认为徐达再世,遇春复生,对部将王复臣聚集优势兵力的建议相当不屑一顾,在他眼里,吴三桂和关宁军早已是半个身子进了棺材。

这方面以刘文秀的战略来看,他并不算做错,比起保宁的城池,他更需要的吴军的覆灭。而他犯下的最大的错误,是不合适的兵力部署。

基于刘文秀的战略目的,他先是在保宁府治周围的重要据点一一占领,命令部队造桥,让战力强的主力渡过嘉陵江,然后以张先壁等依据地势摆阵,并派遣张先壁的弟弟张先轸背水守浮桥。

刘文秀的部署下,没有聚集优势兵力,则是为了歼灭而非驱赶,是从北面西面南面合围吴三桂,再分兵断其逃往汉中之归路,才能将关宁军逼做瓮中之鳖。

为了合围吴三桂,将战斗力并不强悍的军队拉长阵线、背水结阵,这是极其致命的错误。兵仙韩信的背水一战,并不是人人可以效仿,韩信战前的态势是在劣势情况下求生之战,刘文秀军中显然没有这种危机。

况且,即便在那种情况下,韩信仍然以战力较强的军队居后作为缓冲,这一点刘文秀并没有做到。在当时,刘文秀的布置,应该是对吴三桂胆量和关宁军战斗力的低估。

在四面辽歌的情况下,眼光毒辣的吴三桂没有选择继续当一只乌龟死守,而是根据明军兵力较为分散的实际情况,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迅速决策,根据保宁地势较高的特点居高临下主动寻求薄弱环节包围的突破,誓要突围。

既然如此,刘文秀军中战斗力较弱的张先壁军就成为了吴三桂的首选。首先张先壁的军阵拉得太长,极好的给了吴三桂突破的机会,是时,吴三桂率军直冲张先壁军阵,张先壁军接触不久后就开始溃败,且形成倒卷珠帘之势不断冲击明军本阵。

此时另一支清军抓住机会向张先轸部冲击,张先轸部本来就是战力不强还在地势较低背靠江水,在受冲击前后慌不择路将浮桥砍断,明军将士军马被赶入江水中,霎时间形势倒转。

这么一来指挥系统和未渡河的大军彻底割裂,被分割击败已是定局。此时白文选的援军即使到达,做的也不过是无用功。

在这场战役中,刘文秀的失败带有一定的运气因素,刘文秀战时固然自大,但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将领派系林立等等原因很大因素上制约了他临场的发挥,刘文秀的战略考虑并没有错,只是过于理想化,而南明混乱的政局并没有给他提供相对理想的作战条件,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作为“流贼”出身的将领,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刘文秀也从来没有想过背叛国家,到了他的弥留之际,他也对永历皇帝说了一番让人十分感动和怅然的话:“臣有窖金一十六万,可以充饷。”

标签: 刘文秀清朝

更多文章

  • 南明蜀王刘文秀壮志难酬,最后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刘文秀

    南明蜀王刘文秀壮志难酬,最后郁郁而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文秀,是明末农民军张献忠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将领,也是南明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物。在南明永历朝,他忠贞国家、识大体顾大局,却不为南明当权者所待见,最后落得个郁郁而终,尽管当权者孙可望、李定国都是他的义兄弟

  • 揭秘刘文秀死亡之谜:为何抑郁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文秀

    刘文秀简介刘文秀是明末清初的人,一直希望以自己的力量救国家于危难之间。可是最后还是没能如愿,他的儿子和朋友们在他死后都投降清兵。终其一生都在为民族而忧劳奔波,那么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刘文秀简介。吴三桂雕像他的出生年月不详,但是死于1658年,祖籍陕西延安。明灭亡后,大西国紧接着

  • 孙可望之死为何颇受争议:死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可望

    孙可望传在明朝末期,在统治者残暴不仁的政治举措下,各种矛盾日益如初,在加上天灾的影响,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人民纷纷举起反抗的大旗,向腐朽没落的明王朝宣战,一时之间,各地先后爆发了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这段长达二十年的由农民占据主导的事件被称为明末农民起义。孙可望在这场起义

  • 孙可望是哪里人士?他在明末起义时做了哪些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自成,明朝,孙可望

    在明朝末期,在统治者残暴不仁的政治举措下,各种矛盾日益如初,在加上天灾的影响,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人民纷纷举起反抗的大旗,向腐朽没落的明王朝宣战,一时之间,各地先后爆发了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这段长达二十年的由农民占据主导的事件被称为明末农民起义。在这场起义运动中,涌现出

  • 孙可望是何许人?南明史上最大叛徒投机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孙可望,李定国,朱由榔

    玷污陈圆圆的其实是孙可望,而不是刘宗敏。但是估计对孙可望有所了解的人还不多吧,那么这孙可望到底是个什么人呢?明末农民军起义,以李自成与张献忠两支义军势力最大,而李自成自称闯王,张自称八大王(一说是八达王)。在李兵出潼关准备进攻北京的时候,张则在湖广扩大地盘。张有四位义子,长子为孙可望,他惯于用兵多多

  • 明末时期武之望与孙元化两位大臣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元化,明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明末,天下大乱,很多明朝官员因为剿匪或抗清不利,结局悲惨。不过,既然做官,为国捐躯也好,因罪自尽也好,这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因果,无可厚非。但其中,也有部分比较可惜的官员,比如,科学家式的技

  • 他是明朝顶级火炮专家,孙元化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元化,明朝

    崇祯五年七月二十三,北京城的西市格外喧闹,人潮涌动,许多人都来看热闹,因为一位朝廷大官被砍头了!两年前,蓟辽督师袁崇焕在此地被凌迟处死,这次要杀的正是他的生前好友、登莱巡抚孙元化!孙元化虽然知名度不高,但他却是明朝历史上最顶级的火炮专家,这样的优秀人才,崇祯帝为何要将其处死呢?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

  • 解密:一代名将祖大寿的坟墓为何在加拿大?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名将,明代,祖大寿,

    祖大寿是明末清初的一个传奇人物。说他传奇,一是因为他战功显赫,名噪一时;二是因为他利用炮火,干掉了满清老祖努尔哈赤;三是因为他在降清问题上出尔反尔,前后两次投降;四是他虽然降清,但鲜有汉奸的骂名;五是因为他死在北京,葬于北京,其坟墓却被搬到了加拿大。祖大寿(?—1656年),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

  • 祖大寿: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别人看不穿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袁崇焕,皇太极,祖大寿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却在这时认为袁崇焕通敌谋反,逮捕下狱。祖大寿愤怒之下带着部队返回辽东,置危险中的北京城和皇帝不顾。袁崇焕在狱中,修书给祖大寿,劝他带兵

  • 袁崇焕之死与祖大寿:关宁铁骑立场存在诸多疑问?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袁崇焕,祖大寿,关宁铁骑,

    袁崇焕行事张扬,于是非议他的人遍布朝野。满清军队既兵临京城之下,非议他的声音更是响彻云霄。于是满清又趁机玩了一个反间计。俗话说:三人成虎。曾参是孔夫子门下道德修养最高的贤人之一。一天,有人对他妈说:“你儿子杀人了。”(其实是一个同名同姓的人干的)他妈说:“我儿子不可能干那种事的。”一会又来一个人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