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维《登河北城楼作》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维《登河北城楼作》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608 更新时间:2024/1/24 19:59:20

古诗《登河北城楼作》

年代:唐

作者: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作品赏析

【鉴赏】:

此诗约作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这个时候王维已经隐居终南山,每天以山水为乐,这首诗即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诗人在题目中首先给读者指出了观景的视点——河北城楼,既然是在城楼之上,因此便具有了总览全局的视角,而这种视角正与中国绘画的全知视角相符合,在这种视角之下,王维的诗歌能够和绘画实现相通。而且古代登临之作都是通过对情景或历史的描绘而表现了作者个人感慨或情怀,故而这首诗在题目中也隐含了这样的趋势。

首联首先描述登上城楼,在云雾迷蒙中依稀见到,住户稀稀落落分布在傅岩之上,亭驿若隐若现。把整个布景置于云雾之间,不但有辽阔与沧桑之感,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盖绘画中的章法,“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故十分之三天地位置得宜,十分之七在烟云锁断”。诗人是深知这种绘画手法的,因此这样设景,既拉大了人与景的距离,使之不至于太过清晰切近而失去朦胧美感,又给之后要展现的实在的物体布置了一个较为虚空的背景。而云雾笼罩的背景也正符合后来人画的审美风尚。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间两联:“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高高的城楼与西下的落日相望,遥远的水面上映着苍山的倒影。岸边的一点儿温暖的昏黄火光,那是孤舟停泊的地方;打鱼的小船与晚归的鸟儿一同归来。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则从细节上加以点缀。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的章法。颔联结构的布置也具有绘画般的技艺:高处的城楼,略低的夕阳,遥远的水边及更远一些的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的美感。颈联两句,作者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岸边温暖的渔火,小船,渔家,夕鸟,在前面大景观的铺垫之下,细节的描绘让读者感到的是融融的暖意。一“宿”一“还”,动与静的对照也让诗歌的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反而更让人觉得逍遥与闲静。正如后面作者所点出的:“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其意为:在这宁静沉寂的傍晚,看到这样的情景,心胸如同宽广的河水一样舒展自由。作者对景色的描绘中蕴含着一种自由快乐的情感,也传递给读者一种逍遥闲静的感受。

在诗中,作者给读者呈现出这样明晰的画面,使读者通过这画面而产生出一种闲静舒展的心情。“高城,落日,极浦,苍山”,仅仅四种景物的列出便具有了画意:落日下山水相映,高高的城池耸立在对面。而“岸、火、孤舟、渔家、夕鸟”也是这样,显示出一幅岸边打鱼者傍晚归家的风俗生活画面。王维极善于选取典型的有画面感的景物进行描绘,因而略一着笔便显露出充分的绘画感。再看其动词的使用——“眺”、“映”,不但显示出城池的高耸,水流的明澈,而且将城楼与落日,山与水的关系交代得非清楚。绘画理论中对取势的要求是:“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此处,用“落日”而非“夕阳”,是因为“落日”比“夕阳”更具有绘画的感觉:高高的城池似乎耸立上,直插云霄,形成了向上的动感势态,而恰恰与向下运行的落日形成对比。一个向上的动势,一个向下的动态,使画面具有充分的张力,给人以紧张与饱满的感觉。(王维诗歌中有许多这样的画面,如“渡头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不但有动势的对比,还有“直”与“圆”两种形状的对比,使画面感更加强烈。)而且,“高城”,“落日”,“极浦”,“苍山”的错落之势也是有着绘画经验的诗人特别设立出来的。“高城”,“落日”,在高处,近处,而“极浦”与水中倒映出的“苍山”则在远处与低处,参差交错。“极浦映苍山”,此处写水中倒映的山,与苍劲的青山对照,则二者又在质的劲与柔中形成对比,给画面增添另一层意蕴。“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宿”与“还”,不但形成静与动的对照,并且,“孤舟”带给读者的本来是寂寞、寂寥与悠闲、疏散,在心理层面上形成了多种意蕴,而“岸火”——这一丝橘黄的火光则基本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给有些寂寞清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渔家”与“夕鸟”相伴归来的景象又唤起读者思乡——回家——孤独——向往等多层次感受,并带出了对生命中最温暖与最温柔的回忆,使诗歌具有丰厚的意味。另一方面,孤舟与渔家、夕鸟的数量对比又加大了这一层层的感受力。两个句子不但塑造了形象,又唤起一种十分舒服的感觉,这种舒服即为闲逸温情之感。而在前面大的背景——辽远广阔背景的衬托下,这种感觉变的更为强烈。

王维的这首诗,无论从构图章法的错落有致,还是绘画中所要求的动静与虚实等方面来说,都是极为符合绘画的要求并十分具有美感的。并且王维在对画面的描绘中将感情融入,也达到了如盐融于水般不着痕迹的效果。无怪乎顾可久对此诗评论曰:“情景俱胜”。应该说,这首诗可以代表王维诗歌的成就,并能够当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标签: 登河北城楼作王维

更多文章

  • 王维《饭覆釜山僧》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饭覆釜山僧,王维

    古诗《饭覆釜山僧》年代:唐作者:王维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然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一悟寂为乐。此日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作品赏析【注解】:①覆釜:山名。有此名之山,不止一座。王维所指,疑在长安,然未详所在。饭僧:即斋

  • 王维《出塞作》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出塞作,王维

    古诗《出塞作》年代:唐作者: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作品赏析 【注解】:①居延: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②碛qì:沙漠。③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汉书·张汤传》:“﹝上﹞乃遣山乘鄣

  • 王维《燕子龛禅师》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燕子龛禅师

    古诗《燕子龛禅师》年代:唐作者:王维山中燕子龛。路剧羊肠恶。裂地竞盘屈。插天多峭谔。瀑泉吼而喷。怪石看欲落。伯禹访未知。五丁愁不凿。上人无生缘。生长居紫阁。六时自捶磬。一饮常带索。种田烧白云。斫漆响丹壑。行随拾栗猿。归对巢松鹤。时许山神请。偶逢洞仙博。救世多慈悲。即心无行作。周商倦积阻。蜀物多淹泊。

  • 王维《春中田园作》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春中田园作,王维

    古诗《春中田园作》年代:唐作者: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作品赏析【注解】:归(一作新)燕识故(一作旧)巢。旧(一作故)人看新历。惆怅远行(一作送远)客。【鉴赏】: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从诗所展现的环境和情调看,似较《辋川集》的

  • 王维《送封太守》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送封太守,王维

    古诗《送封太守》年代:唐作者:王维忽解羊头削,聊驰熊首轓。扬舲发夏口,按节向吴门。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百城多候吏,露冕一何尊。

  • 王维《崔兴宗写真咏》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崔兴宗写真咏,王维

    古诗《崔兴宗写真咏》年代:唐作者:王维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 王维《送韦评事》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送韦评事,王维

    古诗《送韦评事》年代:唐作者:王维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 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送杨长史赴果州,王维

    古诗《送杨长史赴果州》年代:唐作者:王维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 王维《酬张少府》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酬张少府,王维

    古诗《酬张少府》年代:唐作者: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作品赏析【注解】:1、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2、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韵译】: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世

  •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古诗《送梓州李使君》年代:唐作者: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作品赏析【注解】:“一夜雨”一本为“山中一半雨”。橦布:用橦木花(木棉)织成的布。文翁:汉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力主兴学,成绩斐然。【简析】:这首诗的前四句宛转奇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