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如何赏析,孟浩然在诗中描绘了有什么景象?

唐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如何赏析,孟浩然在诗中描绘了有什么景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90 更新时间:2024/2/11 4:19:49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唐代浩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闻 一作:听)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之所以在宿桐庐江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那是不够的。诗人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种漫游,就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诗人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读者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读者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像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会分外显得吃力。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全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该诗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更多文章

  • 唐诗留别王维如何赏析,孟浩然在诗中描绘了有什么景象?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诗,留别王维

    留别王维,唐代孟浩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

  • 王维-诗词《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王维

    古诗《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年代:唐作者:王维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作品赏析【注解】:①义心:谓犹豫不决之心。有迷事、迷理两种,迷事之疑,于见道时断之;迷理之疑,至佛果时始能断之。②空病:执着于空。③天眼:天人之眼,所观甚远,

  • 王维《题友人云母障子》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题友人云母障子,王维

    古诗《题友人云母障子》年代:唐作者:王维君家云母障,时向野庭开。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作品赏析【注解】:1. 云母:矿石名,俗称千层纸。古代诗词中性质、状态、光色等如云母的事物如美石、白花、冰雪、鳞片,也称云母。 这里指用来制作障子的美丽的石材。2. 障子 zhàng zǐ :一种家具,可看作是一

  • 王维《哭褚司马》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哭褚司马,王维

    古诗《哭褚司马》年代:唐作者:王维妄识皆心累,浮生定死媒。谁言老龙吉,未免伯牛灾。故有求仙药,仍馀遁俗杯。山川秋树苦,窗户夜泉哀。尚忆青骡去,宁知白马来。汉臣修史记,莫蔽褚生才。作品赏析【注解】:1、妄识:虚妄的认识。佛教以世俗的认识为妄识。2、浮生: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死媒:死亡之媒介。3、伯牛

  • 王维《听百舌鸟》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听百舌鸟,王维

    古诗《听百舌鸟》年代:唐作者:王维上兰门外草萋萋,未央宫中花里栖。亦有相随过御苑,不知若个向金堤。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作品赏析【注解】:①百舌:即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止。“能辨反其舌,变易其声,以效百鸟之鸣,故谓百舌。”(《淮南子·时则》高注)②未央宫:

  • 王维《东溪玩月》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东溪玩月,王维

    古诗《东溪玩月》年代:唐作者:王维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光连虚象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清灯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谿晓思难。作品赏析【注解】:①此诗(全唐诗)重见王昌龄集。按:此诗奇字斋本、赵殿成注本俱录入外编,其馀各本未见收录,《文苑英华》作王

  • 王维《重酬苑郎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重酬苑郎中,王维

    古诗《重酬苑郎中》年代:唐作者:王维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惭未报主人恩。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仙郎有意怜同舍,丞相无私断扫门。扬子解嘲徒自遣,冯唐已老复何论。作品赏析【注解】:①苑郎中:即苑咸。②枉:屈尊。维赋上诗赠咸,咸亦作诗答维,题曰《酬王维》,可参阅。③罗汉:阿罗汉的略称,指修得阿罗汉果

  • 王维《待储光羲不至》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待储光羲不至

    古诗《待储光羲不至》年代:唐作者: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作品赏析【注解】: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译文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坐立不安地盼着友人,竖耳倾听有没有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

  •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蓝田山石门精舍,王维

    古诗《蓝田山石门精舍》 年代:唐作者:王维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再寻畏迷误,明发

  • 王维《登河北城楼作》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登河北城楼作,王维

    古诗《登河北城楼作》年代:唐作者:王维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作品赏析【鉴赏】:此诗约作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这个时候王维已经隐居终南山,每天以山水为乐,这首诗即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诗人在题目中首先给读者指出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