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于李白的3大谜团:李白的外貌是怎样的?

关于李白的3大谜团:李白的外貌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776 更新时间:2024/2/13 7:33:37

有这样一个人:没有他,中国的坛将失去一颗璀璨的明星;没有他,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减少很多豪迈的气息;没有他,唐代文化将失去很多的魅力。他,就是李白。文明的传承依靠文字,而创造一个时代最优美文字的毫无疑问是诗人,所以,我们讲开元年间的唐朝文化离不开这些诗人。李白是唐朝第一诗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网络配图

李白留给我们的那些诗句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性格豪迈、才高八斗、胸怀天下的男人形象。今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揣摩古人,李白是不是终其一 生都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明珠,始终被唐人景仰、被人们传颂呢?其实,李白的一生颇为坎坷,他的胸怀抱负,他的才气与他的境遇相比十分不匹配,他受制于那个时 代。也许正如世人所形容的,他是天上的谪仙,本不该属于这个世界。

对于李白,我们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诗歌,中小学生谁不会背几首李白的诗歌呢?陌生的是他的生平、他的愤懑,以及他诗歌背后的故事。若让我们用一两讲就说清楚李白的一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集中围绕他一生中的一些问号来讲述。

谜团一:李白的外貌是怎样的?

对于这样一位飘逸潇洒的诗人,人们想象中的他应该长得颇有灵气,颇有点仙风道骨才好。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人。目前,史料中并没有什么可信的关于李白的画像流传下来,比较常见的出自明人《历代古人像赞》的那张画像,也并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纯属想象。我认为,真实的李白可能比这个画像还要更有灵气。

见过李白的人都说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比如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也就是说,李白的眼睛炯炯有神,像饿虎一样。崔宗之的《赠李十二白》说他“双眸光照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白是个眼神非常灵动,看起来很机智的人。至于他的身高,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据此推测其身高大约在一米七以下,这个身高在唐朝算是个高个子。

谜团二: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创举,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前夕,那些蒙思想家对中国的科举推崇备至,因为它打破了贵族对政府的垄断,使所有人都获得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科举制也是现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网络配图

科举制起自于隋,大行于唐,尤其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参加科举已经日渐成为知识分子重要的仕途门径,全天下的知识分子无不以考上进士为荣耀。 唐代进士科科举考试主要是考经学和杂文。杂文即文学作品,李白文采甚高,这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优势。而且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也就是说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 遮掩的,考官对考生的信息一目了然。也正因为如此,考生在科举前有没有社会名望是很重要的。所以当时的很多考生考试前常常去考官家呈送自己得意的文章,期 待留个好印象,这也就是所谓的“行卷”。李白诗名远扬,社会名望大,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他,这对于李白来说也是个优势,那么为什么李白不参加科举呢?

这不是李白不愿意,而是他没资格。关于李白的家世,目前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李白家族的身份,其家族为何流落到西域碎叶,李白是不是出生在碎 叶,甚至他是不是有外族血统,都是众说纷纭的。这些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追究,单说李白家以何为业这一点。在李白小时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经从西域碎叶 迁居到了四川江油。西域农业不发达,最发达的是商业。而且古时重农抑商,商人往往被视为游手好闲者,被士大夫们瞧不起,加之李白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只 说父亲督促其读书云云,因此学者们认为李家是以商为业。另外,李白很有钱,那时有钱人要么是官,要么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官,那么是商人的可能性就极大 了。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估计就是受到这个家世的拖累。《唐六典》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旧唐书》卷四 三《职官志》也说:“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亲,皆不得入仕。这样李白便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了。他最后当了翰林待诏,还是 皇帝特批的。

谜团三:李白小时候真的有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吗?

网络配图

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李白小时候不认真读书,逃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正在溪水旁磨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就问老婆婆: “您磨这根铁杵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要磨成针。”李白笑问:“这要磨到何时啊?”老婆婆回答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一直被中国的 家长和老师用来激励小朋友踏实学习,踏实做事。

可是这个故事究竟是真是假?现在看来虚构的可能性比较大。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见于宋代的《锦绣万花谷》,说眉州有个地方叫武氏岩,位于象耳山,李白读书未成路过那里,之后就是刚才所讲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又同时被《方舆胜览》《山堂肆考》等书记载。但为什么这个故事值得怀疑呢?

标签: 李白

更多文章

  • 李白晚年为何被流放夜郎:在帝位之争中站错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白

    李白最终陷入落魄,要从安史之乱说起。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避居庐山。这场唐朝的内乱原本没李白什么事儿,但怪就怪他的名气太大了。唐玄宗在马嵬坡遭到兵变,被逼无奈杀了杨国忠与杨贵妃。此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玄宗入蜀,李亨则在灵武自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要说这李亨登基也

  • 大诗人李白的情史故事:当过两次上门女婿?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白

    关于李白老师的婚姻状况,他的铁哥们魏颢有明晰的记录,第一桩婚姻娶的是在湖北安陆,娶的是大唐帝国前任丞相许圉师的孙女,婚姻状况:幸福。生有一子一女,长女叫平阳,次子叫伯禽。婚姻性质:上门女婿。这是李白老师自个招认的,他在给裴长史的信中承认:许相国家“招”他上门。大概在李白老师四十岁的时,许师奶不幸离他

  • 揭秘:唐朝皇帝唐玄宗为什么会喜欢李白?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玄宗

    李白是唐朝大诗人,在重视诗歌的国度里,李白的名声绝对是一流的。那饱蘸笔墨酣畅淋漓的诗歌让人油然而生敬意,“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那种想象是天生的,那种狂放不羁,让人想象成天上的神仙一样。却说李白受到玉真公主的推荐,玉真公主说

  • 李白除会饮酒作诗 吃软饭的功夫也不在话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白

    吃软饭、打群架、混黑道、梦想在闹市砍人……这样的黑道分子形象能和鼎鼎大名的“诗仙”李白画上等号吗?这种说法也并非完全虚构,李白崇尚侠客,侠客在古代一直存在争议,往正面说就是义士,绿林好汉,往负面说就是流氓、黑道分子。从当政者角度来说,这些侠客始终是安全隐患,不利于社会治安,他们大多也不会把官府放在眼

  • 李白究竟是不是皇室同宗?揭李白身世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白

    大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捕入浔阳狱,八、九月间,经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的营救出狱,十月左右病卧于宿松山。此时,正逢宰相张镐率军东征睢阳(在今河南境内),平定安史叛军,李白就写了《赠张相镐》诗二首给他。在第二首中,李白叙述了自己祖先的功业: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 趣闻:谁是李白一生中唯一搞不定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白

    唐朝大才子李白,因为当代语文教材的原因,他给国人留下的印象只是豪放派诗人,而关于他的私生活,国人知之甚少。史料中关于他的婚恋,最详实的资料也只有魏颢《李翰林集序》中的一段话:“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就是这么简短的几句,却让

  • 历史上最有才华的"富二代"----诗人李白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白

    当年很羡慕李白,不用上班,不用种地,也不用开店做生意,一把剑一壶酒,天马行空无拘无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丝毫不考虑存款买房、按揭还贷、父母养老、孩子上学那摊烂事儿,满眼都是琴棋书画诗酒花,每天远离柴米油盐酱醋茶,真是神仙日子。羡慕的同时我也奇怪,李白这厮啥都不干,整天旅游,他哪来的钱呢?网络配图 读

  • 探索“诗仙”李白 他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白

    《侠客行》 --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合下,白首

  • 李白很世俗两次倒插门,遗憾的是差点丢命!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白

    在中国人眼中,李白是个大才子。这样的人,一般都很高傲,恃才傲物,但是您可能不知道,他曾两次倒插门,妻家都是高官。但是,虽然老丈人是高官,他利用的不太好,始终没有成为达官显贵,还曾经受过连累,差点丢了命!李白的第一次倒插门到唐朝前宰相许圉师家中,妻子许紫烟是许圉师的孙女。网络配图许圉师在唐朝也是一个很

  • 李白一生颠沛流离、婚恋方面又有哪些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白

    唐朝大才子李白,他给国人留下的印象只是豪放派诗人,而关于他的私生活,国人知之甚少。史料中关于他的婚恋,最详实的资料也只有魏颢《李翰林集序》中的一段话:“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就是这么简短的几句,却让后世的学者伤透了脑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