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老子怎么成了太上老君 还在神系中享受极高地位!

老子怎么成了太上老君 还在神系中享受极高地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490 更新时间:2024/1/14 8:25:47

我国古代的神魔小说中,风头最盛的可以说是《西游记》和《封神榜》。这两本虽然西游先被写出来,但是其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却晚于封神中的时代背景。这两本中的人物虽不完全相同,但是有许多共通之处。所以,笔者想要将这两本书中的神魔体系根据故事中的时间逻辑来做一个比较和串联,以此来探究神魔的族群结构和发展演变。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封神时代的神魔结构。封神时代,神魔世界的主要势力有仙、神、西方教,次要势力有妖、鬼。仙就是以阐截二教为主要代表的群体,其始祖是鸿钧道长,位于整个神魔体系的顶端。神相较于仙势力薄弱了不止一点,而且数量也不甚多,正是因为如此才要封神壮大声势。天宫是神的主要组织所在地,由玉帝和王母统治。西方教此时还不是佛教,来自西方极乐世界,原为道家弟子所创,与仙这一群体关系还算不错,就是人少了点,当是应该还处于事业开创期,但是教主势力非凡,和鸿钧道长是一个辈分。而妖,基本上属于吸收日月之精华自修成才,没有一个严密的组织,比散仙还散。妖的法力尚可,但不如神仙六根清净。鬼在封神中几乎没提到多少,而且看起来也很是羸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到了西游时代,这时候的族群已经开始扩展,而且各族群间的势力也有所变化。这一时期,主要有神、仙、佛、魔、妖、鬼六种势力。这里的神基本就是封神时代所封的那些神,与此同时,仙的数量大减,而且基本上都成了散仙,阐教那样的组织已经寂灭了。而佛的前身就是封神时期的西方教,羽翼已经很丰满了,简直人才济济。妖较之封神时期没有什么太大变化,而鬼却由封神时代的无序变成了现在的有组织有纪律,而且还有根据地。魔是一个新生的群体,组成比较复杂,可以由人修炼而成,也可以由生物和非生物变成。

从上面的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神应该是变化最大的一个群体,不仅数量增多了,而且实力也大大增强。那么,成为神需要有怎样的条件呢?

结合两书可以发现,任何族群都有成神资格,而且没有法力限制,只要活得封神人的认可就可以了。姜子牙所封的神中,几乎来自各个族群,连没有修炼的人也能上榜,例如半点道术不同的马氏。西游中,孙悟空在下届是个妖,但只要被玉帝收了做官,就一跃成神了。而且从孙悟空被招上天做弼马一的事也能看出来,神其实是没有数量限制的,只要成神,在天上无论如何都有一个职位,而这个职位无论有没有人做,只要设了就会一直放在那里。

正因为成神的门槛并不十分高,因此神这一族群的数量才有了大规模增长。数量上虽然可喜,但质量好像就堪忧了。西游时代重要的战神中,有个叫巨灵神的,实力实在是不怎么样,与猴子、杨戬他们相差甚远。此事便可折射出西游时代神族的战斗力现状:远低于封神时代。

再看神的组织结构。封神时代,所封之神分为八部,而到了西游时代,简直就演化成了一个封建小朝廷,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严密的组织形式。就好像满清的发展一样,原本是八旗制度,后来逐渐就成为中央集权了。可以说,神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封建化。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调整到仙族。这一族群经历了封神时代的巅峰时期,到了西游时代已经不能和神相抗衡了。封神时代,仙具有着超然的地位,妖要对他们言听计从,神和西方教要靠他们扩充势力。但不知为何,到了西游时代,仙已经没有什么严密的组织了,基本上分散各处,有的还跳槽到了神、佛甚至是鬼族那里。在此之前,仙是有领袖的,但是通天教主和元始天尊在西游时代已经基本销声匿迹了,特别是通天教主,好像已经不复存在了。

但是,仙族的另一个首领老子却变成了太上老君,位居神系之中,还在神系中享受极高的地位,这一点让人感到很不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神崛起,仙没落,仙的一个首领来到神系并享有极高的地位,结合以上的这些我们是否可以推测,神之所以崛起是因为兼并、打击了仙,而老子在其中扮演了对神有利的角色,因此被供养起来。

这个猜想虽然荒谬,但也不是没道理的。因为封神时代的神主要是从仙中抽选出来的,也就是说,仙其实是神扩张的首选目标。而仙族内部也存在着纷争,封神的过程就是阐教在正大光明的理由下打击截教的过程。所以说,仙并不是一个完全团结的整体,而神又对仙既忌惮又觊觎,那么这种情况下,如果仙族发生了一次大的变故,在这场变故中仙的实力被大为削弱,整个族群的凝聚力也下降不少,那么神就能选择仙中的一位杰出领袖里应外合,于是仙族自然就有大部分的人才流入神族,最后,仙族没落,神族强盛,做内应的仙也获得了超然的地位。

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怎么样才能证明老子曾经对仙族不利呢?这些好玩的事要到以后再探究了。

标签: 老子太上老君

更多文章

  • 菩提祖师是什么来历?菩提祖师比太上老君厉害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菩提祖师,太上老君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菩提祖师和太上老君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相信大家都看过西游记了,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教育了孙悟空几十年时间,孙悟空就可以大闹地府改生死簿,让自己免受轮回之苦,在地府有莫大神通的地藏王菩萨都对此不闻不问,可见孙悟空的师傅有多深厚的背景,后来大闹天宫,甚至连历经1

  • 太上老君和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上古,太上老君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名著,它给讲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让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妖魔鬼怪,人和神仙的故事。同时它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难以解释的问题,让人深思不已。其中最让人疑惑的一点就是孙悟空的实力为什么一直忽上忽下,例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基本没有人能够阻挡住他的脚步,直到如来佛祖才将其制服。可是后来取

  • 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为什么会那么厉害?它究竟是什么来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太上老君,西游记

    很多人都不了解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不仅仅是三清之一,还是一位爱好发明的科学家,而这个八卦炉就是太上老君的生产车间,三界之内许多有名的宝物都来源于此,比如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猪八戒的九齿钉耙还有就是紫金铃。尤其是这个紫金铃更加的厉害,它晃一晃出火。

  • 哪吒为什么要去东海龙王哪儿闹海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哪吒,东海龙王,闹海

    基本上我们中国文化传统里的英雄们,都会有一段放荡不羁的过去。孙悟空也跑到玉帝的地盘儿上闹过,最后被压在了山下。这哪吒就是跑到人家的家门口闹了闹,结局也挺惨烈的。但这事儿也不完全是怪哪吒的,凡事儿都是有个因,才会有果的。就说在那个年代,东海的老龙王的大寿要到了,儿子们为了向自己的老爹表示孝顺,就要送礼

  • 东海龙王为什么不敢招惹孙悟空?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东海龙王,明朝

    《西游记》故事里,孙悟空大闹龙宫,跟东海龙王敖广索要兵器。结果,献钢叉嫌小,奉画戟嫌轻,最后把东海龙宫的一块天河定底神珍铁拿走了。如愿得到如意金箍棒,孙悟空并没有心满意足,他一屁股坐在东海龙王的水晶宫殿上,又继续索要披挂。作为四海龙王的老大,东海龙王只好喊来了自己的三个小弟,不为跟孙悟空打一架,却是

  • 孙悟空去东海借兵器,东海龙王又不认识他为什么不敢招惹他?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西游记,东海龙王

    孙悟空去东海借兵器,东海龙王又不认识他为什么不敢招惹他?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西游记当中,孙武路大脑龙宫,向东海龙王敖广索要趁手兵器。结果不是嫌这个太小就是嫌那个太轻,最后愣是把东海龙宫当中一块天河定底神珍铁给抢走了。但是得到了定海神针的孙悟空并不满足,坐在了龙王椅上继续索要

  • 西游记乌巢禅师是谁?为什么跟唐僧和八戒都认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西游记

    西游记乌巢禅师是谁?为什么跟唐僧和八戒都认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西游记第19回合当中,唐僧顺利成章的收复了西天取经队伍中的二弟子猪八戒,同时也给猪八戒的真实身份与神通的法术着重的描写了一番。不过在这个篇章末尾的时候却写了一段没头没尾的,关于乌巢禅师的故事。乌巢禅师在故事里是一个很

  • 燃灯古佛是西游记里的乌巢禅师吗?他为什么要帮助唐僧师徒?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燃灯古佛,乌巢禅师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西游记里燃灯古佛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西游记》中,燃灯古佛仅仅正面出场一次,侧面提到一次,暗中出场一次。虽然仅仅有三次被提到,但无论是哪方势力,都无法忽略他的存在。乌巢禅师是谁?他为什么要帮助唐僧师徒?每一次提到燃灯,都有特别的意义。第一次是

  • 周朝瑞与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一直站在反太监斗争的前沿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东林党

    周朝瑞,字思永,临清人。明代政治家,著名的东林党人。他目睹太监专权,朝政腐败,与杨涟、左光斗等人奋起与魏忠肾太监集团作殊死斗争,最后被迫害致死,为“东林六君子”之。周朝瑞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授为中书舍人。他学识渊博,性格耿直,对万历末年朝政腐败又优又愤。神宗死后,光宗嗣位。周朝瑞升为吏科

  • “前六君子”之一 明末东林党人周朝瑞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东林党

    周朝瑞(?~1625.9.29),字思永,号衡台,山东东昌府临清州(今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明光宗嗣位,升吏科给事中,疏请收录先朝直臣。不久陈“慎初三要”,曰“信仁贤,广德泽,远邪佞”,请留上供金花银,以佐军兴。词多斥中贵,中贵激帝怒,贬秩调外。明熹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