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元朝第一人”许衡敢叫枭雄忽必烈执行汉法

“元朝第一人”许衡敢叫枭雄忽必烈执行汉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620 更新时间:2023/12/7 0:29:42

许衡(1209年~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人。元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嘉定元年(1208年),他的父亲许通和母亲李氏为躲避金兵之乱,迁徙到新郑。次年,许衡出生在城西阳缓里(今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幼有异质

敏而好学,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原来叫“阳缓里”。据当地村民讲,南宋嘉定年间,中原一带兵荒马乱,百姓们纷纷背井离乡、四处奔逃。公元1208年,从河南沁阳县逃来一对许姓年轻夫妇,落户到“阳缓里”村。次年,许家妇人生了一个男孩儿,起名叫仲平。仲平幼时活泼可爱,聪明伶俐,街坊邻居都很喜欢他。

网络配图

仲平五六岁时,喜欢在夏天的夜晚里纠缠着父母讲故事,教他数星星、看天象。仲平特别喜欢天象,传到村里有学问的人那里,大家都说:“这孩子真灵气,有点像东汉时的大科学家张衡。”于是,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为了激励仲平,他的父母便给他改名叫许衡。

许衡从小就与众不同。七岁时入学,曾问老师为何要读书?老师答曰:“为了考科举。”许衡又问:“仅仅是这样?”老师大为惊异。以后每次讲书,许衡都要问个究竟,以致老师对其父母说:“令郎聪敏过人,我不能胜任,请别求名师。”辞馆而去。像这样连换了三位老师。长大后许衡更加好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

他曾在一个算命先生家中看到一部解释《书经》的书,便手抄回来细读。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得到一部王弼注释的《易经》。当时虽兵荒马乱,许衡仍坚持日读夜思,且身体力行。由于许衡勤学苦读,加之天资聪明,在很年轻时就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并曾与窦默等人一起讲程颐朱熹的理学,名气逐渐大了起来。

义不食梨

传诵千载“孔融让梨”的故事流芳百世,而许衡“义不摘梨”的故事也已传诵近千载。据《元史》记载:一个夏季,许衡路过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口渴得十分厉害,突然发现路边有一处梨林,树上梨长得正好。同行的人于是争相摘梨、以解口渴。但唯独许衡却端坐树下,不为所动。

人们吃着梨,问许衡为何不摘而食之?答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许衡对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从山东迁转到河北,人们见他有德行,都愿意跟随他。

动乱平定后,许衡来往在河、洛之间,从聊城姚枢那里得到落程氏和新安朱氏书,受益匪浅。不久就住在苏门山(今新乡辉县百泉),与姚枢、窦默互相切磋,研究学问。凡是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食货、水利等,无所不讲,慨然以传播道义为己任。曾对人说:“天下不能一天没有纲常。如果官府不承担这种责任,那么我们就要承担。”于是,凡是婚丧嫁娶,一定依据礼仪来引导乡邻,人们竞相前来学习。家庭贫困,自食其力,粟米熟时就吃,粟米不熟时就糠核菜茄,泰然处之,读书声声如金石传出窗外。有了余财,就分给族人及贫穷的学生。

网络配图

别人有所赠予,哪怕一分一毫不义之财,也决不接受。姚枢被招入京城,把雪斋让给许衡居住,许衡拒不接受,下令留守的人自找住处。庭院中水果熟透坠地,小孩子从那里过也目不斜视,连他家里人也教化成这样。

忽必烈,五请许衡出山,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帝位于开平,召许衡北上授为国子祭酒。时国学未立,只是空名,不久便辞职还乡。

三年,复应召入朝,因病滞居燕京,至元元年(1264年)辞归。至元二年,忽必烈以朝中文臣都称誉许衡才学,下诏再召。许衡闻命即赴,任中书省议事。三年,召至上都访问政事,因奏上《时务五事》疏,提出“立国必行汉法,为政必因先王之道”,得到世族嘉奖采纳。

四年,告病还。不久,复召入,参与议定朝仪及内外官制,多“尊用汉法”。七年,授中书左丞。当时,忽必烈正急于财用,儒者论政多不合其意,专一信用平章政事回人阿合马,使领尚书省六部事,总理全国民政、财赋。许衡劾阿合马专权,不听,于是请求解职。

八年,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使主教育;许衡的弟子王梓、刘季伟等12人来京城伴读,为斋长。又用小学、四书及所著《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大学要略》《编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篇作教材,亲自讲授,让蒙古弟子们既学古书又习礼仪、会算术。

使他们懂得“三纲五常为人生之道”,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位至卿相,为一代名臣”。但权臣以学校非急务,读书为无用,不及时供应国学廪膳,诸生多离去。十年,许衡知很难有所作为,辞归怀州。十三年,再召至大都,命与王恂、郭守敬商定历法,仍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许衡与郭守敬研制出仪象圭表,在全国设置了二十七所观测台。经过数年实际观测,于至元十七年(1230年),编成新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又一次重大改革。皇上赐名为《授时历》,颁行天下。《授时历》定一年为365.2425日,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经历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颁布的当代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是一致的,但却比它要早300年。

网络配图

十七年(1280年)六月,授时历成,许衡因病请求告老还乡,次年去世,享年73岁,葬在祖籍(今焦作中站区李封村)。大德元年(1297年),谥文正。至大二年(1309年),封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仁宗下诏祀孔子庙廷。延佑元年(1314年),仁宗又下诏在京兆设立书院,提供土地满足开支,名为“鲁斋书院”。

“许衡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在其27年仕途生活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做官,又八次辞归故里(忽必烈继位后为五进五出),躬耕桑农。”新郑市志办靳录说。

许衡作古后,被后人誉为“元朝一人”。听说许衡与世长辞,新郑“阳缓里”的男女老少都悲痛万分,三天三夜哭声不绝。为了纪念许衡,“阳缓里”的村民们将村名改为许岗村。后来,村民们还为许衡立了“许鲁斋故里”纪念碑。

标签: 许衡忽必烈

更多文章

  • “元朝第一人”许衡竟然敢叫枭雄忽必烈执行汉法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元朝

    许衡(1209年~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人。元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嘉定元年(1208年),他的父亲许通和母亲李氏为躲避金兵之乱,迁徙到新郑。次年,许衡出生在城西阳缓里(今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幼有异质敏而好学,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

  • 也速该是怎么死的?也速该与成吉思汗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也速该,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也速该出生于1134年,死于1170年。他出生在蒙古,后来因为他的英勇成为了蒙古乞颜族的军事首领。他有一个儿子是世人家喻户晓的孛儿只斤·铁木真。那么也速该怎么死的呢?在铁木真九岁的时候,也速该带着铁木真来到朋友家里为了给儿子物色一个好的媳妇,也速该相中了朋友家的女儿,于是在临走前把儿子留下

  • 铁木真之父也速该竟被仇人之子毒死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铁木真之父也速该,铁木真

    也速该是蒙古族著名的勇士,那么也速该是谁呢?1134年蒙古族的一个妇人生下一个男孩,给他取名叫做孛儿只斤·也速该。也速该作为蒙古族乞颜军事首领常年带领部落进行与其他部落的战争,也速该在一次与塔塔尔部落的战争中俘虏了敌军首领铁木真鲁鲁,这时怀孕的妻子恰好产下一子,也速该便给儿子取名为孛儿只斤·铁木真,

  • 柯额伦夫人是什么身份?被也速该抢来的弘吉剌部大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柯额伦夫人,宋朝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柯额伦夫的文章。柯额伦是弘吉剌部人,是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在出征途中抢来的妻子,当时,柯额伦本来是嫁给了蔑儿乞部的一个男人,迎娶柯额伦的迎亲队伍正好在半路被也速该和其部众们撞见,也速该毫不客气的将柯额伦从蔑儿乞人手里抢来,在当时的蒙古草原上流行着抢亲习俗,因为

  • 元代邵庵先生虞集介绍 虞集的成就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邵庵

    邵庵先生虞集是元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柳贯、揭傒斯、黄溍并称为“元儒四家”。邵庵先生虞集生于公元1272年,卒于1348年,享年76岁。虞集字伯生,世称邵庵先生。邵庵先生虞集是南宋丞相虞允文的后人,父亲虞汲曾担任黄冈尉一职,南宋灭亡后,虞集父亲携带全家从四川眉山迁至江西居住。虞集画像虞集的母亲是国子

  • 元曲四大家中郑光祖有哪些代表作品 郑光祖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元曲四大家,郑光祖

    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的主要活动在南方(杭州),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

  • 元曲四大家之一,《倩女离魂》作者郑光祖的人物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元朝,郑光祖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倩女离魂》作者郑光祖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跟关汉卿、白朴、马致远一样,生平资料留下来的很少,连哪年去世也不清楚。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杂剧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杂剧的创作者、演出者都属于当时的社会底层,不受人重视,

  • 元代著名杂剧家:郑光祖生平简介 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元代,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并称“元曲四大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录鬼簿》中记载,其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忘与人交,故诸公多鄙之;久则见其情

  • 元代文豪柳贯:柳贯的作品多反映了社会现实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元代文豪柳贯

    元代文豪柳贯生于公元1270年,卒于公元1342年,享年72岁。元代文豪柳贯字道传,是兰溪横溪人。柳贯精通文史、地理、数学、书画和古玩,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文豪。《元史列传·黄溍传》记载:“柳贯与溍及临川虞集、豫章揭傒斯齐名,人号为‘儒林四杰’。”公元1300年,柳贯时年30岁,他曾先后担任江山县教谕

  • 速不台:蒙古四獒之一,一生征战了40年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速不台,蒙古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速不台。速不台出身于一个不太有名的驯鹿部落,父亲曾与成吉思汗共饮班朱尼河水。起初,速不台担任成吉思汗的百夫长。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他被封为95个千户长之一。公元1212年,金崇庆元年,成吉思汗攻打大金的桓州,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正蓝旗西北地区。当时速不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