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灰姑娘到一国之后,民女窦漪房靠的是什么?

从灰姑娘到一国之后,民女窦漪房靠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14 更新时间:2024/1/1 11:08:04

你们知道窦漪房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

为何说窦太后独得“天幸”?先简略看看其得“天幸”的一生:窦太后生年不详,名不详,仅知其为汉赵国清河郡观津人,据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知其名为“漪房”。父母早亡,自幼孤苦,幼弟在四五岁时被拐卖辗转十几家而走失,遭受着父母早亡和兄弟姐妹骨肉分离的打击与痛苦,家贫且贱,为生活计以“良家女”“入宫侍太后”,成为吕后的随身侍女。恰逢吕后“出宫女以赐诸王”,窦太后得“在行中”。窦太后本想“如赵,近家”,还与管事的宦官说好把她安排至赵国的名单中,结果主事宦官不放在心上,“误置代伍中”。阴差阳错的窦太后来到刘恒的代国后,获得代王“独幸窦姬”的恩宠。得“独幸”的窦太后为代王(后来的汉文帝)生有1女2子。

窦姬虽得“独幸”,却非代王嫡妻,但上天要“天幸”她,挡也挡不住。代王王后为文帝刘恒育有四嫡子,但在代王登基称帝前全都病死了。等到代王称帝时,窦姬长子刘毫无竞争地成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古代言“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公元前179年正月刘启被立为太子,2个月后窦姬被立为皇后,母仪天下,从此开启了她参与朝政,享尽人生尊荣的一生。尽管文帝后期因“窦后病,失明”失去了文帝的宠幸,但文帝所宠幸的邯郸慎夫人和尹姬皆无子,对窦后地位构不成威胁。汉文帝驾崩后,窦皇后被立为太后,其子刘启帝位是为汉景帝,窦后也开启了她左右汉朝政的生涯,一直活到70多岁她的孙子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又被立为太皇太后。在后位45年之久,从宫女到王妃、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历经四朝沉浮,从公元前179年被册立为皇后到公元前135年去世,始终没有离开汉朝堂权力中心和学术中心(她好黄老之学,子嗣均要读老子等黄老书籍),死后与文帝合葬霸陵。

还有一件事也能体现窦后独得“天幸”,即在她被册立为皇后后,她的胞弟找到了,据说其弟被“略卖”后,辗转十几家至宜阳,长大后去宜阳山里为其主人挖矿,和他一起去挖矿的100多人里,有一次在山崖下睡觉的时候山崖崩塌了,结果和他弟窦广国一起的人在山崖崩塌中都被砸死了,唯独窦广国存活,占卜时说他必定能封侯,并说徙家长安,恰巧他听说新立的皇后之姓氏及何地之人,于是他上书陈述,姐弟两人得以重逢相认,终于封侯将相,一家团圆。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也不顺畅,她弟是怎么知道新立的皇后及其信息的?是不是真的太“幸运”了?

太史公司马迁曾赞叹窦后“得天幸”,出身卑微的她从一介平民、宫女到帝后,经历了很多人生巧合,颇受上天眷顾,历经四朝2个盛世,享尽尊荣,华丽丽的是从一个灰姑娘逆袭成为母仪天下的帝后,可谓人生赢家。那么,窦太后由灰姑娘逆袭为帝后,真的是独得“天幸”吗?一个“天幸”的定论就可以解释其华丽逆袭的一生吗?设想一下,如果窦后没有被列入赐予诸侯王的名单中,如果管事宦官应其要求列入“赵伍”,如果代王没有“独幸窦姬”,如果代王没有继承大统,如果嫡系王后儿子没有早死……但这些假设,都仍有可推敲之处,一些不经意的人、事、物甚至细枝末节串在一起的时候,都会影响历史的走向,并有其必然逻辑。解决问题,必须回到问题中。窦后凄苦的青少年时期我们不说,说说她从入宫到成为王妃皇后母仪天下,或更长一点的时间段窦后一些看似巧合的事情,是否真的就是巧合和“天幸”。

第一,为什么窦姬要求去赵国却最终去了代国?根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该事成了这样是因为主事宦官“宦官忘之”。单单“忘之”一词似乎有掩饰之嫌,是否真的“忘之”,因没有更详细的史料不敢下断言,但却给我们为历史这位姑娘“描摹”真实的历史多了几种可能与猜想:一是主事宦官真的忘了,因为主事宦官根本不把一个宫女之请求放在眼内。毕竟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大概用司马迁在该世家中开篇引言所讲,即“天命”(天命观古代盛行)。二是宦官有意为之而“忘了”。窦后出身低微,没钱贿赂宦官帮忙,即使宦官记得其要求,但不会帮她(谁会想到她以后成为帝后呢?),因而以“忘之”隐晦带过(史记有很多隐晦的笔法,熟悉史记的小伙伴应知)。类似的事在西汉末也发生过,如王昭君故事:因没钱贿赂画师而被画丑(古代四大美女呢!),被和亲远嫁匈奴,虽在民族关系处理上功绩卓著,但命运多舛。

第二,为何代王“独幸窦姬”?如果把吕后出宫人以赐诸侯王事件看作一件富含政治意味的事件,那么,从政治角度看,代王独幸窦姬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出宫人以赐诸侯王是汉建以来第一次,为吕后首创,政治意义非凡。回顾吕后主政汉初阶段,杀异姓诸侯王、制造“人彘”事件、嫁女笼络同姓诸侯王而又相继逼死事件等,都充满残忍血腥的政治斗争性,而出宫人到代国之前,吕后一度要把代王刘恒迁封赵国为王,好在代王不嫌代地贫乏而以“愿守代边”婉言谢绝“封赵”故事,否则可能会酿一惨祸,文景之治则是否会改写?窦姬作为早期侍奉吕后的贴身宫女而出宫至代国,大有监督代王之嫌,其身份有特殊性,代王独幸窦姬是向吕后传达忠心之意,以减轻吕后对其的政治注意(若为政治事件和有意拉拢诸侯王,吕后不可能随便选人,必要样貌、品行、才艺符合其要求方可)。

如果从窦姬出身及文帝母子早期人生经历相似而言,文帝独幸窦姬应是两者情投意合和性格相仿有关。文帝独幸窦姬绝非“色与艺”,按年龄,窦姬长于文帝,且文帝母薄太后乃是在收容犯罪的织锦室被刘邦宠幸一次而生代王的,后长期被冷落,宫中并无地位,刘恒少时也长受讥讽伤害,她们母子俩得意存活仍是因为不受宠之故,否则“戚夫人故事”仍在身侧。而窦姬“少也贱”,没有一般富家小姐的脾气和不良生活习惯,节俭朴素,谦谨、勤敏,善于体贴年轻的代王。文帝一生清平节俭,登基后亦崇尚节俭,反对劳民伤财,且窦姬在文帝在位的20多年里从未过问朝政,只管后宫和相夫教子。两者出身相似,性格和生活习惯相当,可谓与代王同病相怜又同气连枝,这样贤良淑德、通情达理和安分守己的人格魅力,怎么会不受文帝喜欢?独幸就显得合情合理。

第三,为何文帝代王时期嫡后及其子嗣相继病死,然后窦姬及其子毫无竞争压力相继当了皇后和太子?史载,“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这段记载令笔者颇为咀嚼,新登帝位的代王刘恒本在朝廷中央无甚根基,“常战战慄慄,恐事之不终”,而恰登基数月群臣即请立太子,后数月群臣又请立窦姬为皇后,其长女和幼子又迅速被定高爵。这种情况已经不能用“平步青云”来形容,应该是坐了火箭吧。而在窦姬被立为皇后过程中,还有一件事颇令人寻味:立太子毕后(正月),仅过了2个月,有司上书文帝请立皇后时,薄太后(文帝生母)对文帝说“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直接为窦姬发话美言。对于孝子文帝而言,母上大人的话极具权威和震慑,这说明窦姬和婆婆关系极为好,甚至很会讨婆婆欢心,因而史料上我们看到薄太后直接下令追尊窦后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

分析上述两件事的目的在于说明窦后必定是一个颇具手段的人,尽管有关她称皇后前的许多资料匮乏,但是从其称后之后的几件小事中我们仍可以看出,久居宫中的她必定深知宫斗之残酷,她得独宠后绝非一个甘于平庸、安于现状的人。且在文帝后期得病失明处于人生黑暗期的窦后仍然能稳坐后宫之主数十年,这是为何?有一件事表明窦后登上帝后位置后是极其有政治手腕的,也是一个不好惹的主:窦后失明后,在一次上林皇家宴会中,上林官把正得文帝宠幸的慎夫人坐席安排与皇后同(古代登基森严,与皇后同席位大有取代六宫之主的意思,政治意味很深),中郎将袁盎见状命内侍把座位下撤,慎夫人和文帝都极为不高兴,文帝更是一气之下直接拉慎夫人打道回府。结果袁盎对文帝的解释是“不记得吕后人彘事件了吗?”,一句话怼得文帝无所答而不了了之。还有一件事就是窦后好黄老之学,导致景帝及诸窦氏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不得不”三个字的史料书写也令人寻味。

因此,以这些事件反观代王后及其四子早逝,是否意味着并非巧合而是另有蹊跷?看多宫斗剧的小伙伴,大概是可以想象一下情景的,历朝历代后宫争宠夺位不择手段之案例史多有记载。而武帝时期朝堂发生的太尉田蚡(王太后弟弟)挟裹丞相窦婴(窦后侄子)策划的“尊儒活动”,“请无奏事东宫”,结果窦后大怒,太尉和御史大夫被罢免,赵绾和九卿之一的王臧被下狱处死,最终以这场以朝堂为斗争舞台,实则为后宫权力斗争的事件以窦后完胜结束。

纵观窦后一生,她少遭难,入宫后因宦官“误置代伍中”而发生命运变化,这一“误”,窦后“误”出了许多人生巧合,还误出了一个“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司马迁曾感叹窦姬之得“天幸”,但纵横国史通过短少的分析,却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不误”,而所有“误”的事中却机缘巧合地为窦漪房这个西汉三大帝后之一的女人入主东宫、稳坐六宫之主的后半生铺平了道路,平步青云而又享尽人生荣华富贵,青史留名。70多年的人生里,窦太后见证了西汉从萧条到文景之治的兴盛再到汉武帝的鼎盛,历尽人生跌宕起伏和繁华尊荣,个人从灰姑娘逆袭成女强人(帝后),从卑微到尊荣,何其传奇又令人唏嘘!

你们说,窦后真的是独得“天幸”?非也。曾有一段话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丢失钉子”和“亡国”看似完全不相干,但通过许多偶然的环环相扣,最终联结在了一起。窦太后传奇的一生也是由这样一个个看似偶然的独得“天幸”联结起来才达成的。如果少了其中一环,窦漪房一生或许就不会是如此富于戏剧性与传奇性了!

标签: 窦漪房汉朝

更多文章

  • 杨丽华是什么身份?史上传奇的女子,成了最悲剧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杨丽华,南北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杨丽华是什么身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尽管在古代有无数人,为了当上皇帝打得不可开交,但对于杨丽华这个女人来说,她却已经把这一切都看淡了。虽然她是一个女人,并没有能够当上皇帝,但围绕在她身边,多达6个亲人,都曾经当上了皇帝!这样的经历,放眼历朝历代,也是绝无仅有的传奇

  • 揭秘:朱棣为什么会选身有残疾的朱高炽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棣,明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说说朱棣的故事。明朝有两位有名的短命天子,一位是在位时间十个月的天子明仁宗朱高炽,一位是在位仅仅一个月的天子明光宗朱常洛。明仁宗朱高炽虽然仅仅在位十个月而已,但是历史评价却很高。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拿下皇权后,天下一派欣欣向荣的

  • 刘备非常器重的一个谋士,历史上的法正人品不好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法正,三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说说法正的故事。刘备一步步的建立蜀汉政权也是非常不容易,而荆州又是刘备发迹的第一个地方,其重要性对刘备来说自然是不言而喻。就是连刘备手下的心腹大臣,大多数也是出身于荆州。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惨败而归,让诸葛亮也不由得感慨法正,

  • 穆库什:满清最可怜的公主,一生被迫改嫁3次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穆库什公主,清朝

    说到穆库什公主,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这位女子就是穆库什公主,她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努尔哈赤。当时皇宫养着众多公主,她因为生母地位卑微,自己也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所以在众多姐妹中显得平平无奇,时常被父亲忽视。满清的公主大多都无法摆脱和亲的命运,在她14

  • 成吉思汗500名妃子都是敌方抢过来的 成吉思汗是怎么制服她们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成吉思汗,妃子

    很多人都不了解成吉思汗的妃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天骄之子,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一生征服了无数部落,成为了百姓的君王,而且成吉思汗也是一个部落英雄的象征。他的一生有褒有贬,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后宫妃嫔,据说有将近500名嫔妃,而这些嫔妃都是他通过征服部落、威胁相逼,从他

  • 白起为秦昭襄王立下赫赫战功 白起晚年为什么会落到被赐死的地步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白起,秦昭襄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白起之死,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公元前257年11月,现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当时名叫杜邮的村口亭下,一位身穿麻布衣服的白发老人在风寒中接过脸前身着官服之人手中的长剑,面色肃穆,长叹一声,又低头呢喃几句,似是埋怨或是愤慨。随即抽剑自刎,世上再无武安君。白起人称杀神,

  • 马超骁勇善战又是五虎上将之一 马超为什么没有被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马超,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马超不被重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12年正月,刘雄逃往汉中,手下数千部众被俘,此前败逃到蓝田的梁兴不停地在附近烧杀抢掠,仅只被掳走的无辜百姓就达到了五千多户,左冯翎太守不惜重赏来劝降梁兴的部众。在势力遭到打击后,梁兴退守鄜城,很快夏侯渊与徐晃率领

  • 明朝首辅大臣夏言为什么下场那么惨?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夏言,明朝

    你们知道明朝首辅大臣夏言为什么下场那么惨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黄道周曾经说过,历史上被弃市的宰相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宰相刘屈氂,他因为涉及太子之争、诅咒汉武帝等罪名,被腰斩弃市。还有一个就是大明朝的内阁首辅夏言了。父鼎,临清知州。言举正德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擢兵科给事中。性

  • 崇祯在亡国之前为何在杀光自己的妃子和女儿 崇祯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崇祯,明朝

    还不知道:崇祯杀妻女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都知道每个朝代的更迭换代都是非常正常的,而且非常多的皇帝在换代之后要死前还会去挣扎一下。但是明朝的皇帝最后一个,在当时却非常的懦弱,他在李自成的军队攻打进来的时候吓得不行,甚至连要去抵御敌人的心都没有了,就是要

  • 王莽改革万民拥戴 王莽最后为什么会被分尸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莽,汉朝

    对王莽被分尸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经过昆阳城下的惨败,有穿越者嫌疑的新朝皇帝王莽已然丧失了全部底牌,同年十月,源自绿林起义的更始汉军攻入长安,王莽及随行出逃的一千余人在渐台被杀。当一个叫杜吴的小卒砍下王莽的头颅,万千军民山呼海啸,与当年拥护对方执政的狂热别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