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童年凿壁借光,中年当上丞相,此人最后结局如何?

童年凿壁借光,中年当上丞相,此人最后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701 更新时间:2024/1/25 11:31:42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述匡衡的故事。

“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此而奋斗的士子如过江之鲫,并涌现出许多勤奋好学的案例,如匡衡凿壁借光。

一、求学之路

匡衡是汉朝东海郡人,年轻时特别爱学习。他家里穷,买不起蜡烛,白天要帮人干农活没时间读书,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却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悄悄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照进来。匡衡就这样借着微弱的光亮读书。

其实,匡衡不仅是凿壁借光的主角,还有两个词语的渊源也与他有关,《汉书·匡衡传》记载:

“盖受命之王务在创业垂统,传之无穷”

意思是接受天命的君王,其使命是创建功业,传之子孙后代。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创业”一词。

“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

“精力”一词,最早也出自于此。精力好从来不是源自天分,而在于后天对时间的有效管理以及自律的生活习惯。匡衡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时间管理办法,在农活与学习上就会顾此失彼,要不被雇主辞退失去生活来源,要做一个泯然众人的农夫。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那几本书只能自学,却不能满足匡衡对知识的渴望。于是,匡衡走出家乡,拜当时的博士为师,学习《诗经》。

读万卷书不如高手指路,加上匡衡又很勤奋,他在学问上很快就小有所成。在与人交流时,匡衡对《诗经》总能说出独到的见解,以至当世儒生流传着一句话:

“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意思是说,匡衡在讲解《诗经》时,能让人心情舒畅。

二、入仕之途

学问做得好,考试不一定分数高,学问是要日积月累,考试时临场发挥,带点运气成分,匡衡同样遇到这个问题。

汉朝的人才选拔,有点类似现在的高考,依据成绩分成不同批次。按照汉朝的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一个官职,成绩是甲就能成为郎中,成绩是乙就能成为太子舍人,成绩是丙就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参加汉朝的“高考”,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他考了九次才将成绩提升到丙,勉强踩了录取分数线,被朝廷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那时的匡衡才气纵横,尤其对《诗经》钻研之透彻,已被许多经学家所推崇,连身为太子的汉元帝也对其甚为赞赏。身怀学问,又有士子人脉,还被贵人所赏识,这为匡衡日后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等到贵人汉元帝正式即位后,匡衡也开始平步青云,从基层迅速做到郎中,然后又升为博士、给事中。

有一年,长安发生地震、日食等现象,当时的人无法给出一个合理解释,匡衡就借机上奏,引用《诗经》表明上行下效的道理,并劝皇帝厉行节约,亲贤远佞,然后再百姓中推广教育,弘扬圣人礼法。匡衡的建议得到汉元帝的赞赏,因此又被提拔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接下来的几年,因汉元帝非常喜欢听匡衡讲解《诗经》,君臣二人的关系越来越近,匡衡也进一步得到皇帝信任,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上一层楼,接替丞相之位,还被封为乐安侯,协助皇帝总览全国政务。至此,凿壁借光的匡衡,已经完成华丽的转身,爬到了金字塔的最顶端。

三、维护儒家

匡衡上任不久,就遇到一场政务危及。原来汉元帝的身体一直不好,经常生病,到了建昭年间,病情日益加重。一次元帝梦见祖先谴责他废黜郡国庙和皇室远亲陵寝,内心深感忧虑,认为是祖宗在惩罚他。于是,皇帝找来匡衡,想要恢复郡国庙。

一旦恢复郡国庙,就意味着用儒家理念改造国家制度的进程就会出现倒退。匡衡已经是儒家的代表和受益人,所以他耐心地劝阻汉元帝,还亲自撰文解释废黜郡国庙的合理性。最后,汉元帝同意不再恢复郡国庙,但是恢复了皇帝远亲的陵寝。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继位。匡衡立刻上奏,要求废黜皇室远亲的陵寝,另外废掉汉景帝庙,增添汉元帝庙,以成儒家“七庙”之制。汉成帝采纳了匡衡的奏议,儒家倡导的制度创新成果也得到了维护。

四、晚节不保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上任后不久,就开始用外戚。匡衡没有急流勇退,反而占着“萝卜坑”,在朝廷指点江山。他先扳倒前朝宠臣石显,接着又弹劾抗击匈奴的名将陈汤

匡衡的行为已经引起朝中同僚的不满,再加上他也有把柄被别人掌握。匡衡被封为安乐侯的时候,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然而他却利用地图的误差,又巧取豪夺了四万多亩。

司隶校尉王骏借机弹劾匡衡“背法制,专地盗土以自益”,结果,匡衡被罢官,免为庶人。

没过几年,匡衡就在家乡去世。

匡衡算得上寒门走出的贵子,通过刻苦学习,从最底层走到了最高层,最后高处不胜寒,又跌落神坛。

标签: 匡衡西汉

更多文章

  • 什么是牵羊礼?郑太后为什么会受到这种屈辱?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郑太后,宋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郑太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牵羊礼,就是弱势的一方将自己上身的衣服全部脱光,然后牵着山羊去向对方乞降,以表示自己的坦诚和温顺。说白了,就是一种卑微的投降仪式。牵羊礼的原创者其实并不是女真人,而是女真人之前1000多年的中原人。当时(春秋时期)郑国

  • 唯一可与令妃抗衡的妃子忻贵妃是什么下场?她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忻贵妃,清朝

    你们知道唯一可与令妃抗衡的妃子忻贵妃是什么下场,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在医疗水平一般的古代社会,女人生孩子就仿佛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十分危险,即便是身处皇室,女人难产而亡的例子也并不少见。比如说,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就因生育皇子胤礽难产而死,此外,乾隆后宫中也有一个死于难产的女人,她就是

  • 无缘一统中国的明君,宇文邕在位时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宇文邕,南北朝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述宇文邕的故事。说起北周武帝宇文邕,总会让人想起后周世宗柴荣,柴荣的故事小编在前面已有过叙述(详见《周世宗柴荣:一个差点改变中国历史的人物》)。两位帝王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两位帝王都是“周朝”皇帝,他们自己可没有把自己的朝代称为“北

  •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为什么没有阻止刘宗敏的胡作非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自成,明朝

    李自成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杀殉国,大明王朝宣告灭亡。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将在北京定都,那么,这意味着北京可免遭战火洗劫,官民们也能重新过上安稳日子。但万万没想到,李自成入京后没多久,义军便开始对京城

  • 花钱买了一个小官最后成封疆大吏,李卫为何这么牛?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卫,清朝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述李卫的故事。在隋朝之前,做官基本靠他人举荐,也就是所谓的察举制。隋炀帝时期,朝廷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但是,即使科举制度开创之后,也并不是唯一的做官途径,还有一种人可以做

  • 黄巢起义之后,为什么渐渐变成了一个弑杀的屠夫?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黄巢,唐朝

    黄巢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说起黄巢,就不得不令人想起他写的这首充满了霸虐杀气的《不第后赋菊》。在平常我们往往会把黄巢与杀人魔王这个称号相挂钩,毕竟他在带领农民起义军转战大唐南北的同时,基本上把

  • 胤䄉是什么出身?为什么雍正登基之后他受到得打压最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胤䄉,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胤䄉出身仅次于胤礽,又坚决反对雍正,为何受打压反而最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晚年废黜皇太子胤礽后所产生的“九子夺嫡”事件,彻底的暴露了各皇子的野心,逐步形成了老大集团,老三集团,老四集团和老八集团,其中以老八集团的实力最大,成员包括老九胤禟,老十胤

  • 司马懿明知道诸葛亮设计得空城计是假的,那他在害怕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司马懿,三国

    对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空城计是三十六计当中的第三十二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以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跟敌人打心理战,只要对方稍有疑心此计就能成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一次空城计,就曾吓退司马懿15万大军。这演这出空城计之前,诸葛亮错用了马谡,使战略要地

  • 于谦被冤杀后,太后悲痛德竟然三日没有进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于谦,明朝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于谦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不少人都喜欢用这首《石灰吟》来表明自己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高洁品质,但其实这首名诗是于谦在12岁时写下的,小小年纪便能有如此志向和感悟,实在令人钦佩,后来于谦确实也成了明朝一代名臣,只可惜却没能

  • 揭秘:三国著名谋士郭嘉的出身究竟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郭嘉,三国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郭嘉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郭嘉这个人,甚至被很多人拔擢到和诸葛亮一样的高度上来。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还说了一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无疑让随军出征的各个谋士黯然失色,也表明曹操对郭嘉的重视和信任。有很多人认为,郭嘉是寒门新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