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名臣商辂:明朝历史上唯一连中三甲的状元

名臣商辂:明朝历史上唯一连中三甲的状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923 更新时间:2023/12/8 12:20:33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商辂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从隋唐至今的读书人,都以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为奋斗目标,都以出将入相、官居一品为毕生梦想。如果能连中三元还能为相辅国,那真的是光耀门楣祖宗有德。纵览明代三百年,连中三元方才二位,而最后还能拜相的不过只有商辂一人而已。

商辂虽然不像黄观那样“六首世无双”,但也是从乡试到殿试连续三场第一的天才,再加上黄观的状元身份被朱棣剥夺,因此他成为了明代官方承认的唯一一位连中三甲的天才。

和黄观一样都是连中三甲出身的商辂,也和黄观一样在进入官场不久以后就遭遇了大动乱——土木之变。土木堡一战,明朝五十万人丧生,朝中精英奇缺,此时这位状元郎就被看中,推入内阁,这距离他中状元、进入官场仅四年,年纪也不过才三十五岁。资历如此之浅,岁数这么年轻就能入阁拜相,也是明代首人。

入阁后的商辂的表现非常出色,在徐珵提议南迁之时,他和于谦一起站出来厉声斥责,并为于谦的北京保卫战提供了全力支持。战后的他主抓恢复生产,主持将塞上的被豪门霸占的田地还给了驻军,又将从凤阳流浪到济宁府的流民妥善安置好,为朝野所称颂。

击退也先的部众后,明政府和蒙古议和,朱祁镇得以回国。作为力主迎回朱祁镇的官员,商辂又前去居庸关迎接被俘虏的英宗皇帝回朝。对哥哥心怀猜忌的朱祁钰一直想要找个理由弄掉朱祁镇,又是商辂在其中百般维护才得以保全,这也为他日后在夺门之变后全身而退埋下伏笔。

朱祁钰奄奄一息时,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成功后将于谦逮捕,而放过了商辂。石亨悄悄找到商辂,要他编织于谦的罪名,商辂严词拒绝。石亨勃然大怒,诬告他和于谦结党,把他也扔进了牢房。太监兴安为商辂说情,皇帝更加生气,兴安说:“徐珵这些人提议迁都南京的时候,如果没有于谦、商辂这些人,陛下将置于何处?”

朱祁镇觉得有点道理,却依然没放过于谦,商辂也被废为庶人。后来朱祁镇也有些失悔,觉得不该错杀于谦、罢免商辂,还常常自言自语:“商辂是我亲自点选的天子门生,是个好人啊。”却碍于面子,直到去世也没再用过他。

太子朱见深继位后,给商辂官复原职,要他重新入阁。商辂推辞不就,皇帝说:“先帝已经知道爱卿是冤枉的了,请别推辞了啊!”商辂立刻上书,要皇帝做到勤学、纳谏、储备良将、严格边防等八条,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商辂又要求将新帝登基所有因言获罪的官员恢复名誉,一批因为直言敢谏的官员也得以官复原职。

商辂为人平和持重,宽厚大度,是个慈祥长者的形象:有人弹劾他,他便引咎辞职,皇帝想要严惩那些无中生有造谣生事的人,商辂说:“我曾请求您对言官优待,如今只因为弹劾我就要严谴他们,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吗?”但要以为商辂是个和稀泥的就大错特错了,他在大事上从不糊涂,其果决罕有匹敌。

纪氏生下皇子以后,长到六岁才告诉皇帝。喜不自禁的皇帝抱着自己的儿子到内阁召见廷臣,商辂在称颂圣德的时候,不失时机的进言道:“陛下登基十年,尚未立储。现在皇子既然已经这么大了,应该早日立为太子,以安民心。”由此朱佑樘才被立为太子。纪氏被万贵妃害死后,皇帝本想把太子交给万贵妃抚养,又是商辂站出来力言不可,才将太子交到其祖母周太后的手中,保全了小朱佑樘的性命。

在储君的问题上不糊涂的商辂在对位高权重者的问题上更是绝不妥协。皇庄要和百姓争夺民田,皇帝有心偏袒皇庄,商辂说:“天子贵有四海,又何必和子民争夺一小块田地?”于是此事才作罢。

太监汪直组建西厂后,屡兴大狱。作为内阁首辅的商辂条陈汪直十一大罪呈递御前,皇帝不高兴道:“谁写的这个折子?一个阉人能成什么气候,怎么能危及天下?”命太监去斥责,商辂正色道:“朝臣无论大小,有罪都要按法律来办事。从边帅到南京留守,汪直说抓就抓说杀就杀,怎么能不危及天下?”

内阁里的几个纸糊阁老难得地和商辂保持统一,一同慷慨激昂地斥责汪直。恰好来传召的太监是著名好太监怀恩,他也表示赞同。怀恩走后,商辂领衔,率领内阁、六部九卿共同弹劾汪直,终于废除了西厂。

商辂的正直就连万贵妃也有耳闻,曾想和他搞好关系,却被他以“没有旨意不敢和贵妃有什么瓜葛”为名拒绝。在他退休以后,同僚见他儿孙满堂,不无赞叹地说:“和您同事这么久,从没见过您笔下错杀一人,这是老天在报答您啊!”商辂笑道:“是不敢让朝廷误杀一人,和我没什么关系。”又过十年,以七十三岁高龄仙逝。

同是连中三甲的商辂和黄观的生命初期有许多相似之处,黄观选择了逆流而上,而商辂则刚柔兼济、能屈能伸。我们敬佩黄观的忠诚和傲骨,但国家和人民更需要商辂这样实心办事、一心为公的官员。

标签: 商辂明朝

更多文章

  • 揭秘:朱棣夺权之后是怎么稳固皇位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棣,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藩王,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因为从他早年的经历来看,他必深知皇权政治之下的残忍性,可谓稍有不慎便可前功尽弃。所以,朱棣在登上皇位之下,其当务之急便是思量如何稳固来之不易的皇

  • 朱亮祖:身为开国功臣却陷害地方官员,最后结局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亮祖,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亮祖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此人率军与朱元璋对敌,被擒后投降,没过几个月叛变,结果再次被朱元璋生擒,当时的他只说了这句话,朱元璋非但没杀他,反而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成为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为朱元璋立下大功劳,后来成为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却因陷害地方官员,被

  • 朱元璋手下战功赫赫的大将周德兴,最后却被儿子坑死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周德兴,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周德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年轻时期的朋友成为皇帝,他也因此得到大富贵,却因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弄出的风流韵事,导致被昔日的朋友斩首,这儿子坑爹不坑爹?这个皇帝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被儿子坑了的人叫周德兴。周德兴有幸和朱元璋同乡,而且二

  • 他是曹魏宗室最优秀的第三代,夏侯玄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夏侯玄,三国

    对夏侯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49年,曹魏的四朝旧臣司马懿,在沉寂了十年之后,突然爆发——他趁另一辅政大臣曹爽,随皇帝曹芳出城之际,突然发动高平陵之变,不但成功的架空了魏室,得以大权独揽,还诛灭了曹爽的三族,及其党羽。之后,想要匡扶魏室,讨伐他的淮南

  • 赵构早早传位养子,他为何甘愿当36年的太上皇?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构,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赵构诞生时,天降异象,当时红光照满了整个皇宫,所以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十分喜爱他。由于他是宋徽宗的第十个儿子,对于皇位没什么竞争力,因此他在这豺狼虎豹的皇宫里生存了下来,并快乐地活到了20岁。20岁那年,金军南下攻打宋朝

  • 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铁粉,李世民有多喜欢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诸葛亮,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今天,我们要说的人,《三国志》对其评价很低,但是却深深的收到李世民的喜欢。乃至现在,这位在全体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成为了智神的存在,而且十分的著名,其中经过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装点,得到了后来人深深的膜拜,这位就是——诸葛

  • “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被刘邦信任的人,张良有何保身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良,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张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张良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没有受到刘邦猜忌过的人,在这方面韩信和萧何都没有张良做到好,韩信是被灭族的,萧何被刘邦猜疑,最后还被刘邦关到了监狱,差点被刘邦杀了头。但是,唯独张良功高不盖主,他从头到尾都是刘邦最为信任的人。

  • 嘉庆有惊人的帝王天赋 嘉庆一生为什么政绩平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嘉庆,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嘉庆实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嘉庆帝和他的太爷爷,爷爷还有父亲相比,在政治方面没有那么明显的取得成绩,但是这也不能完全就否定嘉庆皇帝的能力。其实在嘉庆帝即位之初的几年,军政大权还是掌握在乾隆皇帝手里的,而在乾隆皇帝当太上皇的时候,嘉庆是比较孝顺乾隆的,

  • 钟会深得司马昭信任,为什么在灭蜀之后要冒险叛变?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钟会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钟会为何叛变的文章,欢迎阅读哦~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遣三路大军,讨伐蜀汉政权,最终将其灭掉。 蜀汉灭亡几个月后,成都就发生了一场动乱,魏国大将钟会妄图谋反叛乱,结果引起了一场血雨腥风。许多人不明白,钟会是司马昭的亲信,又有了灭蜀的战功,绝对可以出将入相

  • 于谦之死的真相是什么?为何明英宗非要置他于死地?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明朝,于谦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于谦之死的真相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明朝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明英宗朱祁镇复辟,重新登上皇位。当天,兵部尚书于谦就被逮捕下狱。六天后,根据明英宗的圣旨,于谦被押赴西市,惨遭斩首。那么问题来了,明英宗明明知道于谦是明朝的功臣,为何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