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乾隆一共发动了多少次“文字狱”?期间死了多少人?

乾隆一共发动了多少次“文字狱”?期间死了多少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596 更新时间:2024/2/20 8:05:13

乾隆一共发动了多少次“字狱”?期间死了多少人?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不可能只有好处或者只有坏处,尽管在电视剧里面表现的非常让人往,但历史上真实的清朝,远没有那么简单。清朝最令文人们闻风丧胆的,恐怕就是文字狱了,简简单单说几个字,写一首诗,哪怕没有半点“反叛”的心思,却都有可能给文人们招来杀身之祸,弄得人人自危,而在乾隆掌权的六十多年时间里,就发生了130多次文字狱事件,由此受到牵连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乾隆死了,但中国的文字冤案并未随他而消亡。回首中国文人的生存环境,一言以蔽之:艰难与险恶。

乾隆作为承业皇帝,算是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他手下的盛世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其父雍正。可父子二人相比,儿子的威名远在老子之上。同样的酷治江山,父子二人“酷”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儿子酷政“酷”得刁,玩得妙,帝这套游戏规则算是被他把玩到家了。他刚柔并济,先宽后严,效果和口碑都非父辈可攀。

单说他大兴文字狱一事,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神经程度之极,都远超父祖,不但把清朝文坛搅得乌烟瘴气,自己也落得个神经过敏症。有史以来,以清朝文字狱最多,清朝又以乾隆一朝最多,两个“最”字搁到一朝,可想当时文人的生存状态之危。

据《清代文字狱简表》统计,乾隆在位60年,退休后仍不舍得弃权,又管4年,共计64年,制造的大规模、中规模和小规模的文字案共计130多起,可以说五个月就要对文人“刀斧伺候”一次。中央政府咬文嚼字、乐此不疲,地方政府为邀功请赏、扩大战果,恨不得挖地三尺。说白了也就是投皇帝之所好,挠皇帝之所痒,借无辜文人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罢了。当然,其间也不乏文人失尊拍皇家马屁拍到马腿上,把性命拍丢的主儿。

如冀州秀才安能敬,写一首“恩荣已千日,驱驰只一时,知主多宿忧,能排难者谁”。从诗作水平来看,此秀才可能刚刚出道,笔功稚浅,心里想的和落于笔端的错位大,鸿沟宽,累得他满头大汗,才得一首四句小诗,本意是想对清朝歌功颂德,不想竟被曲解为咒骂皇帝有忧有难,无人辅佐。安能敬被抓进大牢,拉上大堂,皮开肉绽后,他红着脸说了一句实在话:“我原要竭力称颂,无奈说不上来。”

无独有偶,著名学者全祖望也曾干过此类倒霉事。他曾在《皇雅篇》中大叙雍正得位之正的问题,谄媚之意彰显,单等皇帝发现。可惜的是,皇帝还没看到,却被仇家瞅出了问题。全祖望的文章内有“为我讨贼清乾坤”之句,冠“贼”字于“清”字之上,被仇家指责为大逆不道上奏乾隆,后因有朝廷官员竭力为之辩解,才得以幸免。这马屁拍得又是一个不值。

乾隆数十年屡兴大狱,缺德事干得真是不少,因而到了晚年,对“老”、“死”一类的字眼忌讳莫深。如乾隆四十四年,直隶的一个能人智天豹,数十年修得一本万年历,为讨好乾隆,特托人献给乾隆一本。不料,乾隆看后,发现该历只编到乾隆五十七年,越品越觉得不对头,这小子岂不是在变着法子咒朕早死?智天豹因巴结皇帝而掉了脑袋,冤情至深。可能直到死时,他方体悟出“伴君如伴虎”这句老话的深刻内涵:皇帝老儿跟前的马屁精可真不是那么好当的啊!

可以说,清朝前期的文人们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野史上讲到一个刘三元,此人神经有病。某日,他疯气一犯,对着衙门大喊:我乃汉室后裔,要众官扶持。此等书面语言大老粗是说不出的,这个刘三元很可能是位落第秀才,因屡试不第,压抑而疯。可惜,乾隆政府并没有因精神的问题赦免他,判他个一刀之刑。

但比起另一位因在书信上写“坤治”年号被凌迟的江西疯子,一刀亡命的刘三元算是幸运了……文字案一桩接着一桩,虽说不是一窝风的大型运动,但这种零星不断持久战比集中战威力更大,给文人造成的心灵恐惧更是持久。文人个个心惊胆战,背着脑袋“爬格子”,用字用句皆小心翼翼,前后关照,审了又审,小心得不能再小心了,可依然不能保证全家老小的性命。当然也有不怕死冒大险写诗的。文字狱大兴其间,就有能人作诗曰:“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大概就是对外夷皇帝们咬文嚼字功夫的一种极力反抗。

乾隆这位可爱的“十全老人”咬文嚼字的功夫也的确了得,他不但火眼金睛,还有骨头里面挑刺的癖好。到他这一朝,忌讳的字眼不断扩大,从明显处到隐晦处,从字面义到引申义,层层推敲,让文人们防不胜防,一旦被他揪住小尾巴,他根本不会给你留申辩的余地,一瞬间便能让你体会到啥叫“祸从天降”。

当身上的小肉片在刽子手的刀下如同雪花飞舞之时,自己却还不知道哪里得罪了皇帝老儿?哪个字眼戳到了他的讳处?只得带着重重疑问和极刑的疼痛到阴间去细揣细问了!比如,杭州卓长龄著《忆鸣诗集》,“鸣”与“明”谐音,被人指为“忆念明朝”,上报给乾隆。乾隆帝一看,问题更是严重了一层,连卓氏的家人都携带着一齐深恶痛绝之,称他们“丧尽天良,灭绝天理,真为复载所不容”。从咬牙切齿的咒骂来看,这哪里还是政府对民众,简直上升到了私仇家恨的层面上了。

从上可以看出,文人阶层也是一个千人千性的小社会,啥嘴脸都有,有怕死的,也有不怕死的;有丢弃文人骨气的软蛋,也有刚正不阿的硬骨头。尽管千人千性,但作为文人还是有其共通的性格脉络的。比如说,文人自古就有种种繁多的失意情绪,发起牢骚来不知不觉。再比如,文人参政的欲望,让其总是无法远离政治磁场。在“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中国文人要么入仕为官,将文人和官吏的双重身份归于一身;要么就是奔波于考场几十年,落得一腔怨气。文人与官场的这种紧密又微秒的关系,便是历朝历代的政治运动皆是拿文人开刀的原因。

但总的说来,文官也好,屡试不第的秀才也罢,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失意心理:没有及第的想入朝为官,当上官的又嫌当的官太小,欲壑难平,牢骚满腹。说白了,吃的都是“口舌”之亏。乾隆五十三,湖南耒阳的老秀才贺世盛,多次科举都没及第,只得靠代写词状为生。不平事经历得多了,便把经手的案件拼凑总结出一部《笃国策》。写成之后,立即上京城投献,以待取悦龙颜,换得一官半职风光风光。不想此书涉及了批评捐官制度的问题,取悦不成,反而被定为“妄议朝政”,被判了斩立决。

爱好“口舌之祸”的文人面对神经质皇帝,面对天天瞅机会拍马屁的官僚,小心作文不犯忌讳实属上策。可文人一旦作起文章,便进入了“庖丁解牛”的无意识状态,哪里管得住手中之笔,心中牢骚不吐不快。比如乾隆四十四年五月,乾隆不知从哪弄得一本文集。文集的作者系安徽一贡生:书很有可能是自费出版,就像现在的业余作者爬了几十年格子,敲了很多年的键盘,掏腰包出书一样,算是文学生涯的一次总结。此贡生也是怀着此种心理为自己的文学生涯“总结”了一下,并为这次“总结”自撰序言,把多年人仕不顺的牢骚话全兜了出来,火药气极浓,指斥上天。本以为发行量不大,安徽贡生并未将序言之事放置于心。事不凑巧,“文集”被乾隆偶然“宠幸”到了,其结果可想而知:贡生被斩首不说,连其子和处理该案不力的知县也被判以死缓。

按理说,乾隆即位时,大清江山已统治百年有余,皇位稳如泰山,大没必要再像父祖们那般跟知识分子叫板。然而,一个文化上的弱势民族从蛮荒之地入主中原,统治一个智慧的民族,其文化心里是相当复杂的,复杂的文化心理继而又转化成民族敌视。皇帝一旦敌视哪个群体,这个群体自然就不会有好果子吃,不会有好日子过,直杀得“砍头只当风吹帽”。

乾隆四十二年,江西的一个老学究深居书斋多年,不懂官场规矩,更不知道满清皇帝文化心理上的软肋所在。当他看到《康熙字典》中存在的问题,便犯上了知识分子的较真病,私下删改不说,还另编《字贯》一书。《康熙字典》乃钦定之书,敢于对该书进行批评,自然是“罪不容诛”。江西巡抚海成侦知此事,不敢怠慢,立即上报朝廷,又将老学究革去举人,投入大狱,隔三差五地提出来审讯,同时又把案宗上交乾隆。乾隆在审理案宗时,发现该书凡例中将康熙以下以至他自己的庙讳、御名各以本字开列,“深堪发指”,立即传旨将罪犯移押京师,照大逆律处决。同时巡抚海成也受牵连。他虽首举有功,但却因未及时发现这一重大问题,而被乾隆咬牙切齿地斥为“天良昧尽”,革职下狱。

从一系列的文字案上看,除了胡中藻案与政治有点关联外,其余的多因乾隆神经过敏症所引发,涉及人员大多是下层文人,有文学青年,还有老不及第的秀才,甚至连一些早已作古的墓中之人也未能幸免。可以说,乾隆坏事干了不少,功绩也不少,整人很是有一套手段,光拿下层人民开刀,杀鸡骇猴,把狂妄自负的文人们整得大气不敢出,还不得不从心眼里服人家,还不得不拈起笔来撰写人家是一代明君、一代圣贤。

标签: 清朝乾隆

更多文章

  • 北宋名相王曾比奸臣还奸,比小人还小人!却为何能得到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北宋,王曾

    北宋名相王曾比奸臣还奸,比小人还小人!却为何能得到善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代名相,曾经连中三元,为人刚正不阿,端正持重,而且他还是妥妥的大帅哥一枚,眉眼就像是画上去的,他在朝为官时,进退有礼,平日里不苟言笑,没人敢因为私事来找他。他对朝廷忠心耿耿,但又绵里藏针很会用

  • 孟古哲哲是谁的皇妃?孟古哲哲为何死后能被封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孟古哲哲

    孟古哲哲是谁的皇妃?孟古哲哲为何死后能被封为皇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孟古哲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三位大妃,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哲哲十四岁就嫁给了努尔哈赤,两人此后非常恩爱,不过孟古哲哲年仅29便病逝了,她的离去也让努尔哈赤大受打击。等皇太极称帝后,孟古哲哲被追尊为孝慈皇后,所以她也就成

  • 丁夫人:曹操最爱的一位夫人,最后决然离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丁夫人,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丁夫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操的第一任妻子丁氏,人称丁夫人,是曹操比较喜爱,也比较尊重的一位夫人,但是后来却决绝的离曹操而去,,使得曹操内疚不已,究竟是为什么?原来这丁夫人无法生育,而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侍女许配给了曹操,后来这位侍女为曹操生了一个

  • 杨应龙不想叛,明神宗不想打,播州之役怎么爆发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杨应龙,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杨应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杨应龙,播州宣慰使杨烈之子,隆庆五年杨烈去世后袭任宣慰使,此后直至万历十七年,杨应龙都对大明王朝十分忠顺:政治上臣服,供奉上积极,征调时踊跃。万历十八年,以贵州巡抚叶梦熊和贵州巡按陈效上疏弹劾杨应龙在属地内为非作歹为标

  • 朱标跳湖自杀,救太子的侍卫却被朱元璋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标,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标跳湖自杀,要从明朝一桩大案——胡惟庸谋反案说起。胡惟庸案是明朝四大案之一。1380年(洪武13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为理由,诛杀胡惟庸九族。这还不完,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牵连诛杀,数十个开国功勋大臣冤死。胡惟庸案持

  • 宦官扶持“傻皇帝”李忱登基,一道圣旨让他们傻眼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忱,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所有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坐在万人之上的位置,所有人都要听他的指挥,而且他掌握了天下所有人的性命。“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皇帝可以让王公贵族沦落到街头乞丐,同样也能让街头的乞丐翻身坐上王侯将相的位置

  • 盘点唐朝的十大宰相,最有名的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房玄龄,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房玄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朝十大宰相他们之中既有贤明流丁千古的名相,也有县名昭者万世不可洗刷的奸相,更有参与激烈政治斗争但却体现出非常オ能的是非之相。由此可见,唐朝的宰相并非以名相,贤相的标准来饰选的。第一位、贞观名相之首:房玄龄房玄龄是中国

  • 东吴淮泗集团三大统帅,为何没有一人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瑜,三国

    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氏兄弟东进,到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成为吴王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淮泗集团一直都是东吴的中坚骨干力量。孙权正是紧紧地依靠着他们平定诸郡对抗外侵,为建立吴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所说的淮泗集团,指的是淮河、泗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地域主要包括现在黄河以南的河南、山东地区

  • 黄权:刘备手下的叛臣,魏国给了他高官和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黄权,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黄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古代帝王与手下大臣交往,多数都是利益交换,极少有真情实感参杂其中,即使有些君臣的交往参杂了真情实感,也禁不住时事变迁的影响。但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中却有这样一位特例,他的属下多数人对他都极其忠诚,君臣之间的互信程度极高,甚至对叛投敌国的

  • 雍正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他一直不被人喜欢甚至还被抹黑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雍正

    还不知道:雍正为什么一直不被人喜欢呢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皇帝是清朝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但是后人对其的评价,却是很不好,尤其是的儒家的读书人,一直在抹黑雍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雍正是当了四十五年的皇子才继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