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宇文邕是个怎样的人?韬光养晦当了十几年的傀儡皇帝

宇文邕是个怎样的人?韬光养晦当了十几年的傀儡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219 更新时间:2024/1/25 7:29:57

邕,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历史上不乏一些傀儡皇帝,他们虽然身居高位却受人摆布,甚至有些人还被大臣们结果了性命,不过其中也有不少皇帝虽是傀儡身,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顺利扭转局势,宇文邕就是如此,执政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被权臣操纵,却在关键时刻转危为安。

公元543年,宇文邕在同州出生,年少时就表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聪明才智,父亲宇文泰十分喜欢这个儿子,逢人便说将来自己的志向都会由宇文邕来继承,宇文泰是西魏权臣,所以少年时代的宇文邕生活无忧,甚至在12岁的时候就被加封为辅城郡公,等到北周建立之后,宇文邕又被封为大将军。

看似备受重用,实际上朝廷大权都被宇文邕的堂兄宇文护把持,宇文护手段残酷,独揽大权之后,很快就废除了宇文邕的哥哥周明帝,找来找去决定拥护17岁的宇文邕为新皇,说宇文邕当上了皇帝,可是并没有实权,北周大权依然是宇文护垄断。

说起宇文护这个人,最初宇文泰去世之前,认为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十分年幼,局势又十分混乱,于是就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宇文护,希望他能辅佐自己的儿子们管理国家,可是宇文护被权力蒙蔽了双眼,很快就废除了皇帝,想要扶持一个傀儡继续统治。

宇文邕虽然年幼却懂得权衡利弊,十分清楚宇文护势力庞大,自己根本无法与之正面对抗,于是采用韬光养晦的政策,上位之后,对于宇文护众多越权行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日常行事极力讨好宇文护,当时正值战乱宇文护的母亲不幸被俘,直到35年之后宇文护才得以与母亲团聚,为此宇文邕大力赏赐宇文护的母亲,每到重大节日,宇文邕都会亲自带领众人向宇文护母亲行礼,以此来博得宇文护的信任。

看到这个皇帝如此懂事,宇文护也认为此人并不会对自己造成困扰,也就打消了再次换皇帝的想法,不过依旧在暗中要挟宇文邕,暗示他一旦脱离自己控制就会毫不犹豫的除掉他。

难不成宇文邕甘心做一个傀儡嘛?其实并不是,公元564年,宇文护率军攻打北齐不利,此次战败之后,宇文护在朝廷的声望大大下降,这也给宇文邕重新掌权提供了条件。

最初宇文邕与宇文护相安无事,暗中却在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一直在寻找机会,终于在公元572年,宇文邕等来了铲除宇文护的那一天,宇文邕曾对宇文护说太后年事已高却好酒,自己几次劝导都没有用,希望兄长能入宫劝谏,宇文护听令前往,就在他与太后谈话的时候,宇文邕命人偷袭,当众杀了宇文护。

铲除了心头大患之后,宇文邕迅速在朝中清算宇文护的亲信势力,此次行动避免了宇文邕走向了傀儡皇帝的悲惨结局,清除了朝廷内乱,此时北周大权收归宇文邕所有,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宇文邕在宇文泰打下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北周的势力,鉴于宇文护的前车之鉴,宇文邕改革军制,加强皇权统治,将军队国家化并且取消了民族限制,只要是北周境内的男性,都能参军入伍,大大加强了军队建设。

宇文邕安定国内之后决定北上,打算灭顶北齐,北周与北齐交战多年,双方互有胜负,但是这种情况自宇文邕独立掌权之后发生了变化,北周国家实力大大上升,一些列的外交政策让北周占据了绝对优势。

公元575年,宇文邕与大臣商量之后,亲自率军北上,北周军队进入北齐如入无人之境,但是宇文邕下令不得骚扰百姓、践踏庄稼,此举赢得了百姓好感,两年之后宇文邕打下北齐全境,此后统一黄河流域,为后来隋朝建立打下了基础。

宇文邕私下里生活简朴,对外争战时常与部下同吃同住,对于俘虏为奴婢的人都赦免为良人,只不过在宇文邕进攻突厥的时候,不幸在中途病逝,死后追封为武皇帝,葬于孝陵。

宇文邕可以说是北周历史上最出色的皇帝,制定了众多政治制度都被后世所沿用,其中为了加强思想建设,曾下令灭除佛教,强迫僧侣还俗,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人口编入农户,解决了原本紧张的财力,此外宇文邕还打击贵族势力,南北朝时期世族大家占据大片土地,让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极为头疼,只有宇文邕能狠下心来大力打击,规定“正长隐五户及十丁以上,隐地三顷以上者,至死”,此令一出,有效地打击了贵族势力。

军事方面宇文邕吸收汉族农民充当府兵,规定但凡从军本人可以免除徭役,同样家庭可以免除三年的赋税,大量兵力直接收归中央管辖,间接加强了皇族对全国军事的控制。

总结来说宇文邕一生都致力于改革图强,充分调动了汉族士兵的潜力,此外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一系列的措施解放了生产力,恢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难能可贵的是一生征战总是身先士卒,历史记载“"锐情教习,至于校兵阅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

标签: 宇文邕北周

更多文章

  • 关羽晚年败走麦城路过马超的地盘 马超为什么出手救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关羽,马超

    很多人都不了解马超和关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三国的名将里,关羽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可惜他虽然威风了半辈子,最后的结局却不大好,晚年败走麦城,最后在临沮这个地方被杀了。可能有的朋友就会问,临沮不是马超的底盘吗?他怎么不救救关羽呢?说起这个马超,他的经历也是很复杂的,他父亲是凉

  • 前朝公主杨淑妃的身世有坎坷?李世民为什么会那么宠爱她?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杨淑妃,隋朝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杨淑妃的故事。作为前朝的公主,嫁到新政权王室的,她就是李世民的妃子,她的封号是四妃之中排行第二的淑妃。其实有很多人一直觉得,李世民这一辈子翻来覆去这么多女人,最喜欢的肯定只有皇后一个人。这个理论我不否

  • 齐国上大夫晏婴面对楚国的刁难,他是怎么做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晏婴,齐国

    晏婴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晏婴生于齐国,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父亲病死后,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后来晋国派兵伐齐,齐军毫无准备,一败涂地。齐灵公比较窝囊,跑进临淄城就不出来了,晏婴苦劝无果,眼睁睁看着晋军在城外肆意烧杀前掠,尽兴了才撤退。看到晋国退军,晏婴主张和晋

  • 荀彧能成为曹操的首席谋士,凭借的是自身三大优点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荀彧,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荀彧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众所周知,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写人物传记的时候,是按照每个人的才能和功劳来写的。陈寿在写三国志魏书的时候,魏书十中最先出现的人物是荀彧,之后分别是荀攸和贾诩,到了魏书十四,才是程昱和郭嘉。在陈寿眼里,曹操谋士的排名是这样的,荀彧荀

  • 秦武王举鼎被砸气绝而亡 赢荡举的鼎有多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武王,举鼎

    很多人都不了解秦武王举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古籍已记录了时间地点不大会错,主要重量未知。龙文赤鼎,据说是九鼎之一,《战国策》记载了秦要侵略周夺取九鼎的故事:周

  • 乾隆为什么会传位给嘉庆 传位而已,反正没有实权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嘉庆

    很多人都不了解乾隆和嘉庆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有一天,乾隆让位了,竟然让给嘉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从表面上看,乾隆一直都说忘不了当年圣祖皇帝,也就是康熙皇帝的教诲,多次表示如果自己在位的时间超过60年的话,那就让位给其他人,绝对不会超过圣祖皇帝的60年期限。所以在其八十五岁的

  • 曹参是汉朝战功真正的第一人,他为什么会被刘邦辱骂?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参,汉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曹参。要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刘邦说他是第二,几乎没人敢自称第一。刘邦的传奇人生,除了他自身的逆天运气和善于拿捏人性之外,助其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莫过于他手下集结了一批大将。可以说,刘邦之所以能够从地痞无赖上位成为皇帝,战胜不可一世的西

  • 三朝为官的重臣张廷玉,最后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廷玉,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张廷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清朝有一位重臣叫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在雍正元年加官为太子太保,命为诸皇子师傅,也就是乾隆皇帝的老师。作为典型的士大夫,做官做到如此也算是实现“兼济天下”的梦想。而最可贵的一点是,张廷玉为人谨小慎微,谨

  • 何栗:北宋末世宰相,揭秘其鞠躬尽瘁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何栗,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何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北宋末期,有一位大臣叫何栗,字文缜,宋仙井监人,今四川仁寿县。何栗在读书时,有一次找看相先生给他算命,算命先生说他命极贵,要大魁天下。何栗问:“哪一年中状元?”看相先生说:“乙未年。” 何栗追问:“何时入相?”答:“不出

  • 为什么布衣乞丐出生的朱元璋,能在元末群雄逐鹿中笑到最后?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明朝

    你真的了解朱元璋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朱元璋,是一个谜。众所周知,他的起点很低,史书上说他“淮右布衣”,意思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出身。然而,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可谓是生在社会的最底层,连正经的名字都不配有。他的原名叫朱八八,后来加入了起义军才改名为朱元璋。而为了生存,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