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朝为官的重臣张廷玉,最后结局怎么样?

三朝为官的重臣张廷玉,最后结局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66 更新时间:2024/4/7 1:02:44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张廷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清朝有一位重臣叫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在雍正元年加官为太子太保,命为诸皇子师傅,也就是乾隆皇帝的老师。作为典型的士大夫,做官做到如此也算是实现“兼济天下”的梦想。而最可贵的一点是,张廷玉为人谨小慎微,谨守黄庭坚的名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也是他为官五十年,历三朝而不倒的原因。但是老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做到如此的张廷玉,最后也没能落下一个好的结果。

张廷玉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张家在明朝时就世代为官。从张廷玉父亲张英开始,家族更是人才辈出,家族六代共出进士十三人,其中入翰林者十二人。张英本身是康熙朝的大学士,张廷玉本人也在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作为汉人的张廷玉奉旨习满文,御试满文一等第一,自称“得清书奥妙,同习之人实无出余右者”。

雍正元年时,张廷玉官至礼部尚书,更重要的是他加官太子太保,命为诸皇子师傅。中国自古崇尚尊师重道,成为帝王师更是知识分子、大儒和士大夫无上的荣耀,可见雍正对张廷玉的看重。到后来雍正甚至离不开张廷玉,成为皇帝的左右手,还把一些密旨交给张廷玉处理。

张廷玉年过花甲时,还要主持当时最浩大的文化工程:修《明史》。等到乾隆皇帝登基的那一年,张廷玉已经六十四岁,《明史》也修完了,他认为自己辛苦一辈子,也该歇歇了。于是在乾隆十三年时,已经是七十六岁高龄的张廷玉终于给皇上递交了退休申请。依照情理来说,一位德高望重、任劳任怨的大臣申请离职回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礼记·曲礼上》说:“大夫七十而致仕”,所谓“致仕”就是退休。但另张廷玉吃惊的是,乾隆拒绝了。

乾隆说:“你是获得了配享太庙殊荣的人,应该对朝廷贡献毕生的力量,哪有回家养老这一说?”一心想要告老还乡的张廷玉失了方寸,回答说:“配享的大臣,不见得都得干到死,比如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

张廷玉没想到,他的这句触动了乾隆的逆鳞。刘基是明初开国功臣,但后来朱元璋过河拆桥,让他退休,后来又偷偷派人下毒,把他毒死了。乾隆认为,张廷玉分明是心怀不满,用这个典故讽刺自己对功臣不够意思。然而这仅仅是张廷玉错误的开始。

后来随着张廷玉年龄增长,乾隆也终于答应让他退休。然而当时的朝中形成了以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位顾命大臣为首的两派。鄂派的一位重要人物史贻直,在乾隆面前进谗言,说张廷玉这个人不够忠诚,又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没有资格配享太庙。配享太庙是雍正帝给予张廷玉的赏赐,张廷玉极为看重这个名誉,担心在他退休之后,乾隆听信诸如史贻的谗言撤销这个赏赐,便做出了第二个不明智的决定:让乾隆写保证书。

乾隆帝对此十分不悦,认为这分明是在质疑自己的人品。然而乾隆看在是自己的老师的份上,还是答应了下来,乾隆原以为,如此施与“特恩”,第二天一大早张廷玉肯定早早前来谢恩,便早早的等在那里。然而张廷玉却以年老体弱。不便奔走为由,让儿子替他去谢恩。这一下,乾隆的怒火彻底被点燃了。

乾隆被“放鸽子”后,马上命军机大臣写了一道圣旨,令张廷玉“明白回奏”!当天写旨的军机大臣恰好是张廷玉的门生,叫汪由敦。汪由敦知道张廷玉可能要倒大霉了,因此连忙派人告密让张廷玉好有所准备。

不料这事弄巧成拙,张廷玉看来是被吓糊涂了,结果又犯了错误。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他就勉强支撑着,跑到了宫中,到乾隆面前去叩头请罪。这真是一个再愚蠢不过的举动了,按常理乾隆皇帝的谕旨第二天上午才能到张家。张廷玉的这一举动分明是告诉了皇帝,你身边有我的人,乾隆对朋党极为敏感,心想:军机大臣当中,居然有人敢于泄露朝廷机密给你,这次我可不能留情了。

恰在此时,张廷玉举荐的官员朱荃犯了贪污罪,正好给乾隆以把柄,便下旨收回了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物品,以示对张廷玉的惩罚。乾隆深知自己老师的清廉,便特别吩咐抄家的官员找找有没有对本朝不利的言语和文字,好持以把柄判张廷玉重罪,但结果让乾隆失望了。

虽然这次没有达成乾隆的心愿,但这次“浩劫”相当于对张廷玉晚年生活影响很大,所谓的张派也树倒猢狲散。忠贞的三朝元老,哪怕一生谨小慎微也难逃因一时的错误而落魄收场。

标签: 张廷玉清朝

更多文章

  • 何栗:北宋末世宰相,揭秘其鞠躬尽瘁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何栗,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何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北宋末期,有一位大臣叫何栗,字文缜,宋仙井监人,今四川仁寿县。何栗在读书时,有一次找看相先生给他算命,算命先生说他命极贵,要大魁天下。何栗问:“哪一年中状元?”看相先生说:“乙未年。” 何栗追问:“何时入相?”答:“不出

  • 为什么布衣乞丐出生的朱元璋,能在元末群雄逐鹿中笑到最后?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明朝

    你真的了解朱元璋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朱元璋,是一个谜。众所周知,他的起点很低,史书上说他“淮右布衣”,意思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出身。然而,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可谓是生在社会的最底层,连正经的名字都不配有。他的原名叫朱八八,后来加入了起义军才改名为朱元璋。而为了生存,他要

  • 恩怨分明的猛将胡大海,为什么会被铁锤砸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胡大海,明朝

    胡大海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他率军大败10万蒙古铁骑,本应该是朱元璋麾下的第一武将,却被铁锤砸死了。胡大海,其出生年月不详,泗州虹县人。他身材高大,十分聪明。早年,曾当过乞丐。由于他面相不好,那些人非常嫌弃他。不但不给他吃食,还羞辱他。那时,胡大海暗自发誓

  • 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燧是什么样的?他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高燧,明朝

    对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大明风华》一开播就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欢,在电视剧中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都不是省油的灯。朱高煦想造反夺取朱棣的皇位,不过被人发现了,也没有成功。朱高燧就更过分了,想要投毒杀死自己的父亲朱棣,朱棣知道后就想处死朱高燧

  • 杨素本应辉煌一生,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杨素,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杨素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在隋炀帝时期,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帮助杨广夺得太子之位,又帮助他和病榻上的隋文帝斗智斗勇,直到君临天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隋炀帝。此人就是隋朝大名鼎鼎的宰相杨素

  • 南朝梁名将王僧辩,为什么要拥立萧渊明为皇帝?他是什么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僧辩,南北朝

    南朝梁名将王僧辩,为什么要拥立萧渊明为皇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王僧辩这个人还是很能打仗的,顺利平定了侯景的叛乱,但是在选择谁做皇帝的问题上,和陈霸先意见不合,南辕北辙,最后兵戎相见。陈霸先技高一筹,在战场上把王僧辩打得大败,作为失败者,还是那句话,胜者为王败者贼。王僧辩

  • 陈霸先为什么会选择用自己的姓做国号?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陈霸先,南北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陈霸先为什么会选择用自己的姓做国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国号的确立,往往被视为一个朝代或政权开始的标志。古人认为国号的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运兴衰,在它的选择上,都是慎之又慎。如汉代,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就以"汉"作为国号;而元代

  • 不费一兵一卒,将明英宗从瓦剌接回的杨善,为什么还会有人说他是不怀好意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杨善,明朝

    杨善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说起杨善,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但说起土木堡之变,大家马上就会想起,那个不听群臣劝告,执意要亲征瓦剌,结果被敌军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而最终去瓦剌将明英宗接回来的人,正是这个杨善。杨善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前,就被擢升为礼部左侍郎,兼管

  • 童年凿壁借光,中年当上丞相,此人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匡衡,西汉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述匡衡的故事。“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此而奋斗的士子如过江之鲫,并涌现出许多勤奋好学的案例,如匡衡凿壁借光。一、求学之路匡衡是汉朝东海郡人,年轻时特别爱学习。他家里穷,买不起蜡烛,白天要帮人干农活没时间读书,晚

  • 什么是牵羊礼?郑太后为什么会受到这种屈辱?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郑太后,宋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郑太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牵羊礼,就是弱势的一方将自己上身的衣服全部脱光,然后牵着山羊去向对方乞降,以表示自己的坦诚和温顺。说白了,就是一种卑微的投降仪式。牵羊礼的原创者其实并不是女真人,而是女真人之前1000多年的中原人。当时(春秋时期)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