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英雄谁最杰出?南宋洪迈唯独喜欢东吴太史慈!

三国英雄谁最杰出?南宋洪迈唯独喜欢东吴太史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566 更新时间:2023/12/13 1:42:29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国英雄谁最杰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通常,当提起《三国演义》里的英勇人物时,首先会想到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吕温侯,或温酒斩华雄的关云长,或喝退百万曹兵的张翼德,或是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常山赵子龙,想要从中指出谁是最杰出的豪杰,并非易事。而南宋的洪迈却旗帜鲜明的点出了首屈一指的俊杰,东吴太史慈

他是否言过其实,或者是一种谬论,不能轻率的做出定论,试从各个方面综合来分析洪迈的观点。

首先,简略的审视洪迈个人的资历

历史上不乏口出狂言之人,夸夸其谈,即使当时也没有多少人相信,如纸上谈兵的赵括;或是善于言辞,能够迷惑一时,却不能盛行一世,如杨国忠,号称自己早预知安禄山会反,又说“叛军必生内变,不过十天,安禄山定为部下所杀”。

倘若洪迈留下了类似的名声,当然不可相信他的言论。实际上洪迈是一位史学名家,他的作品《容斋随笔》 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史学名著,也奠定了他在文学

、史学、考据学领域的重要地位,被历代名人誉为“垂范后世”的佳作。

《容斋随笔》内容博大精深,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历代治乱兴衰、纵横韬略、为人处世、文坛趣事、历史珍闻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备受称道。

《容斋随笔》也得到后人极高评价,如宋朝何异说,“可以稽典故,可以广见闻,可以证讹谬,可以膏笔端”。明朝李翰称赞它:“可劝可戒,可喜可愕,可以广见闻,可以证讹谬,可以砝疑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写道:“辩证考据,颇为精确…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许多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容斋随笔》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甚至有人赞誉此书是补《资治通鉴》之不足、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精粹的珍品。

由此可见,虽然洪迈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善于识人的名声,比不上主持“月旦评”的东汉许劭——连曹操都欲求之片语以定身价,但洪迈的见识也值得参考,他对太史慈的评价需重视与思考。

其次,从原文来理解洪迈对太史慈的评价

在《容斋续笔》卷三里有一篇关于太史慈的文章,开篇即是对他的赞美之辞。

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洪迈承认三国时期出现了不少人杰,但他毫不掩饰对太史慈的称赞。

而让洪迈偏爱太史慈的原因,是由于太史慈的信义和壮烈。在宋孝宗乾道年间,封太史慈为灵惠侯,在文书中总结了他主要的事迹,洪迈也认同其中对他的溢美之词。

《容斋续笔》:太史慈早年赴孔融之难,可称是青州的烈士。晚年跟随孙策,于是成为吴国的信义之臣。立庙至今,是老百姓的司命星。鉴于你一贯的营状,用封侯建庙二件事来敬奉,这样一来长江流域一带,都能记得神亭大战的壮烈。

洪迈对三国时期太史慈的评价,值得一看。第一,他作为宋代人,对900年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刻的见解;第二,相对现代人,同为饱受封建道德薰陶的古人,他更能体会三国时代的道德理念和思维方式,能从现代人无法触及的另一角度去分析前朝人物。

第三,对太史慈的分析

虽然洪迈在史学领域声名显著,但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他的观点,也不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不能轻易相信权威,也不能随意否定他人的见解;他人观点可作为参考,当作分析的基础。

从其他史料对太史慈的记载全面分析太史慈,从而来考证洪迈的观点是否可信,此外,《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家之言,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太史慈重信义

《三国志邴原传》讲述了一些太史慈的故事,邴原曾藏匿刘政,后又把他托付给太史慈。

《三国志邴原传》:原匿之月馀,时东莱太史慈当归,原因以政付之。

如果不是相信太史慈的为人和担当,邴原不会轻率的冒险请他帮忙。

而邴原是汉末名士,他结交的朋友也是同道中人,太史慈同意救助刘政,一方面是太史慈勇于助人,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品德的欣赏,其实也侧面反映了太史慈的品质,为人仗义。

《三国志邴原传》与同郡刘政俱有勇略雄气

在《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被孙策抓获后感恩请降,并且主动提出去招降刘繇旧部,和孙策约定第二天正午返回,诸将都认定太史慈不会回来;而第二天正午,太史慈准时归来。

《三国演义》对这一事件做了少许改动,在《三国志》里,记载的是刘繇死后,孙策命太史慈去招降刘繇的部下,太史慈与孙策约定不超过 60

日返回,结果如期归来,小的改动没有影响太史慈的守信形象。这一点让陈寿也很敬佩,他在《三国志》里夸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2,太史慈孝顺

因为听说了太史慈的名声,治理北海的孔融多次派人问候太史慈的母亲,并送去馈赠的物品。即使是小恩小惠,也是孔融有知人的本领。当孔融被黄巾军围困时,太史慈的母亲希望他去报恩救人。

《三国志》在此处的细节处理非常好,“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救兵如救火,太史慈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他停留几日,不是迟疑胆怯,也不是犹豫不决。太史慈有智慧,看得清孔融照顾老母的用意;他也有孝心,不愿违背母亲的意愿。太史慈知道黄巾军势大,战场凶险,单身前往,很可能一去不回;

所以,虽然形势危急,他也要先在家里陪老母三天,尽尽孝心,可以说他是抱着慷慨赴死的心态去救援孔融。

不为名,也不求利,太史慈不顾生死,单枪匹马,于数万军中一进一出北海城,只为报答孔融善待自己母亲的恩情。

三国里的英雄人物,像太史慈这样孝顺、淡薄名利的几乎没有,或许这也是他得到洪迈看重的原因。

3,太史慈武艺超群,才能出众

在《三国演义》里出名,要么是智慧一流,要么是武力过人,太史慈在这两方面都表现不俗。

论武艺和智谋,在太史慈救援北海时便展现无遗,为了迷惑敌人,他假装练习射箭,多日只留在城门附近,等麻痹了黄巾军后,再突然冲出,随后用弓箭连射几个追兵,使追兵退却。

在太史慈偶遇孙策时,虽然敌众我寡,他仍然毫不畏缩,和孙策单挑,势均力敌。在《三国演义》里,孙策勇猛英武,绰号“小霸王”,正史《三国志》没有着重描写孙策的勇武,但也足以表明太史慈的武艺不凡。

《三国志》: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论箭术,太史慈也很擅长。《三国志》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太史慈跟随孙策征战,城楼上一名敌将用手托定护梁大骂吴军,太史慈一箭射去,将其手牢牢固定在护梁上。

《三国志》: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

太史慈不但有计谋,而且做事不拘泥。在他当郡使和州使争先给朝廷送公文时,太史慈使计骗州使帮他检查奏章,然后马上把将奏章砍坏,再劝州使一起逃跑,随后再独自返回递交奏章,从而以郡胜出而告终。

太史慈智送公文虽然显得他有点狡诈,但他做事仍有底线,更表现出太史慈胆子大、敢担当、头脑灵活,还有一些蔑视规则的感觉,为人不拘泥。

所以,太史慈是一位智勇兼备、信义双全的英雄好汉,即使与众所周知的关张赵等相比,他也毫不逊色。从《三国演义》中太史慈的形象来看,他有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赵云的胆气、黄忠百步穿杨的箭术。

结语

根据正史《三国志》,小说没有过分夸大太史慈的形象,反而略写了一些事迹。考虑到《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对于作者的意图也容易理解。《三国演义》描写的重点是蜀汉,太史慈虽然信义可风、勇猛威武,但是他活动范围有限,仅是在东吴一隅,没有在大的战役中“一战成名天下知”,相对来说,他是游离于小说主题之外的人物,因而,即使太史慈人物形象饱满,作者也会加以削弱,以致用笔不够。所以太史慈虽然形象高大却没有被写成典型,故而在《三国演义》名声不大。

如果抛开时势造英雄观点的束缚,太史慈形象完全可以刻画成忠义的化身、勇武的象征。

在《三国演义》中,编纂了太史慈殁于东吴攻打合肥一战中,临死之前,仍然大叫“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故事为假,但临终之言却是真实的。战士的归宿终将是沙场,为太史慈塑造出战场埋骨的形象,未尝不是作者表达对太史慈的惋惜之意。

吴书曰: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所以,凡举三国英雄人物,洪迈对太史慈的推崇并不为过,太史慈的信义、智谋和武勇,无愧对他的赞美。

标签: 三国太史慈

更多文章

  • 太史慈:曹操看重不用,刘备错失 孙权重用了他成就了霸业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东吴,太史慈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太史慈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三国之中,最重要的属于什么,当然是人才,曹操靠着手下文武的帮助,成就了魏国的天下,刘备靠着诸葛孔明的帮助,立足益州,建立蜀汉,孙权靠着周瑜等人的支持,立足江东,创下了吴国基业,所以,对于三国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人才,得到一个

  • 历史上的张辽和太史慈结局是什么 和三国演义的有什么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辽,太史慈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张辽与太史慈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辽与太史慈皆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不过太史慈却因早亡令后人多有惋惜,话说太史慈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清楚,太史慈之死与曹魏名将张辽有着莫大的关系,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历史上的张辽与太史慈的结局究竟是怎样

  • 假如孙策太史慈程普一起打赵云,他能逃出来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代,三国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在《三国演义》众多武将中,武力公认第一的人当属吕布,除了吕布之外,第二名虽然有些争议,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赵云能排在第二名,所以有了“一吕二赵三典韦“的说法,说明赵云的武艺还是值得被认可的。赵云作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有着常胜将军的美称。与吕布相比,赵云

  • 小霸王孙策与汉末猛将太史慈,他们两人谁的武力值更高?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太史慈,东汉

    孙策和太史慈谁更厉害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在三国的历史上,小霸王孙策和太史慈两人曾经在神亭岭有过一场真正的单挑决战。《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太史慈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

  • 有勇有谋的东汉战将,太史慈一生有哪些谋略?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太史慈,东汉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太史慈,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东汉末年,三足鼎立,英雄辈出。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人放在了同一列传中,因此后人称他们5人为“西蜀五虎上将”。同时,因为张辽、乐进、于禁、典韦、徐晃5人也在同一列传,陈寿称之为“时之

  • 太史慈捉拿孙策时,为什么还要请曲阿小将帮忙?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太史慈,汉朝

    你们知道太史慈捉拿孙策时,为什么还要请曲阿小将帮忙,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捉拿孙策时,他的身边有一个不出名的小将,战力超高,甚至一度有人认为此人的战力堪比吕布!那么为何这么厉害的人在书中竟然不出名,这个人又到底是何来历呢?罗贯中先生为何要安排一个这么一个隐身高手出场?说

  • 甘宁怎么死的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甘宁因何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甘宁,怎么死的,三国,吴国

    甘宁怎么死的:甘宁(?—220年),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少年时好游侠,纠集人马,持弓弩,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身佩铃铛,衣着华丽,人称锦帆贼。甘宁是怎么死的呢?甘宁在一次公元222年春二月战死于吴蜀夷陵之战,而后归葬于甘宁镇。

  • 大将甘宁是被谁杀死的?夷陵之战甘宁被谁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甘宁,夷陵之战

    《三国演义》中说大将甘宁死在夷陵之战中,那么甘宁是哪国人,在夷陵之战中是被谁所杀的。甘宁简介姓名:甘宁外号:锦帆贼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220年国籍:孙吴出生地: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官职:西陵太守、折冲将军典故:谈笑自如家庭成员:祖先:甘茂,战国时秦国丞相儿子:甘瑰,甘宁之子,后来因犯罪被罚迁徙

  • 甘宁实力如何?孙权手下大将甘宁的武器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甘宁,三国,吴国大将

    甘宁实力如何?吴国武力高的人不多,孙坚,孙策,甘宁,太史慈,周泰,黄盖,程普,凌统。甘宁原本是江贼,用虎皮包裹船身身系铃铛,人称锦帆贼,试问没有实力敢这样显摆吗?地方政府没有能制服的,水战他们来去如风,甘宁是首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甘宁也想走正途,当时孙策还没有统领江东,孙坚还是袁术的部将,甘宁就投

  • 甘茂后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甘宁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甘宁,三国,东吴名将

    甘宁(?-公元220年),字兴霸,外号锦帆贼,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少年时在地方上为非作歹,抢夺船只财物,身佩铃铛,人称锦帆贼。之后停止抢劫,破黄祖、退关羽、袭曹营,建功立业,但也与凌统有杀父之仇。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甘宁去世,孙权深深痛惜,后世加封其为昭毅武惠遗爱灵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