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三国于禁最后选择背叛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揭秘三国于禁最后选择背叛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377 更新时间:2024/1/17 13:24:53

于禁,作为魏军的五子良将,有名的左将军,却晚年节操不保,在魏国与蜀国的战争中,为了救助曹仁,同庞德一起与蜀国的第一大将关羽阵前对垒,惨败于关羽,当时庞德因誓死不降,被蜀将关羽斩立决,同为魏国的大将,于禁却不同于庞德做法,临阵投降于关羽,降于蜀国。

为何于禁在同伴庞德被杀后,没有立即追随庞德而死,相反却放弃节操,老来背叛曹操,背叛魏国呢?其中是否有着大家不知道的隐情?翻阅历史,得知当时与关羽对战时,于禁不敌于关羽,于禁手下士兵有三万之众,可以推断于禁的投降必定与这些士兵有关,接下来咱们从以下层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从于禁的个性来分析,他是一个武人,既然选定了曹操为其主公,若曹操没有任何对不住、怠慢于禁之处,于禁万不可能临阵投敌的。

第二,于禁曾经阵前斩杀过昌豨,昌豨何人?昌豨与于禁也曾是老相识,并曾经有一定的交情,昌豨初因对战失败被魏国俘虏而投降于曹操,曹操真心对待他,但后期昌豨抓住机会却临阵反戈。于禁这时候对待昌豨的态度为何呢?于禁活捉昌豨后,并没有将其交给曹操,为其求情,而是根据军中法纪规定,将昌豨斩杀于曹军军营前,昌豨死后,于禁痛苦流涕,可见他的心里是极其痛苦的。但即便如此,对待叛乱者,于禁的态度是相当明确的,所以在于禁的心理,他是不赞同临阵投敌行为的。

综合上述两点,于禁投降必是为了保全三万战士,宁愿自己一生背上这洗不脱的污名。

于禁厉害吗于禁,魏国的著名武将,封号左将军,作为五子良将的领头人,武力值定是不容小觑的。那么于禁究竟有多厉害?厉害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上图中可看出,于禁的主要武器有两种,弓箭和长剑,这两种武器既可以作为远攻,又可以近身对敌,可以说互相补助,也可以说于禁的武力值比较均衡,虽然并没有任何一样特别出众,但却能够兼修,实乃不易。

其次,于禁追随曹操征战沙场,大大小小战役不下百十来场,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对抗黄巾军,成功将其收服。另外于禁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也算是可圈可点,成功地牵制了袁绍大部队兵力,为曹操的兵力部署提供了充裕的时间,防守得当之时也不忘趁机进攻,也算是小有所胜。

再者,最为重要的是,于禁的真正厉害之处并在于征伐沙场,而更在于他的治军严明,在他的军营中,人情一概免谈,在军法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权贵,也没有低劣之分。在于禁的部队,可以充分看出曹操征战思想的彻底贯彻和执行。昌豨与于禁曾经是旧相识有旧交,但昌豨反叛曹操后,于禁主帅征讨昌豨,将其活着,有人前来劝说于禁应该将昌豨交予曹操亲自处理,但有军法明令,此种归降又再次叛逃之人应就地处置,于禁含着泪将昌豨斩首,严守军法,其治军之严明在五子良将中可做表率。

标签: 于禁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被羞辱而死的曹魏大将 于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自古以来,将军战死沙场都是一件成全名节之事,“马革裹尸还”更是一种英勇和壮烈。当然,能够建功立业,受赏封侯从而终生得享尊荣也是一名战士所愿。然而,有的人立有赫赫战功,也被拜将封侯,却由于“一失足成千古恨”而没有了这番荣耀。三国时曹魏的大将于禁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事例,因为他虽然拜将封侯,却没有战死在战

  • 如何评价三国魏国武将于禁临阵投敌的行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于禁,三国时代英雄豪杰,之前曾在王朗麾下任职,后因战功被王朗推荐给了曹操,从此效忠于曹操,归属于魏国势力。但后期与关羽对战时战败,被关羽俘虏,归降了刘备,成为刘备的一员大将,后关羽战死沙场后,于禁辗转从吴国逃回魏国,被曹丕接收,但众人皆瞧不起于禁,认为变节之人实乃小人,众口铄金,议论纷纷,于禁老矣却

  • 为什么同是投降 于禁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战役大家都不陌生,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甚广。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津津乐道关羽的威震华夏、于禁的狼狈窝囊。有多少人想到作为此时此刻胜利一方的关羽曾经也同样有过兵败投降,屈身事敌的经历。可结果却是关羽的投降不但没有成为他光辉一生的污点,反而给其留下了忠肝义胆的美名

  • 张辽曹洪于禁曹仁:曹操最为依仗的大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将

    曹操手下有很多名将,比如张辽曹洪于禁曹仁等,那么,曹操最为依仗的大将是谁呢?在三国演义里,夏侯惇也很勇猛,比如这段:却说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高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惇不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

  • 国时期名将于禁:接连被魏蜀吴羞辱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战场上一名武将战败后被俘虏是非常耻辱的事。比如说三国时期名将于禁。一生其实只打了一次败仗,后期被关羽水淹七军,走投无路,率3万余人投降,从此晚节不保,饱受非议,被蜀吴魏三方连着羞辱:先是被关羽直接关进大牢。别的降将一般不会限制自由,或者跟着新东家征战,或者再找机会反回去或逃跑,但于禁直接被关羽收监了

  • 魏国名将武力大比拼:于禁和徐晃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武力

    于禁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徐晃和于禁是同时期的将领,他们两人之间谁更厉害呢?作为魏五子良将,其以治军严整为名,其表现不管是曹操NRT人妻被张绣反咬一口时清理青州兵内乱的同时立营垒抵挡追兵,亦或是只带数十骑入,便能入朱灵军营夺其指挥权,”灵及其部众莫敢动“,其表现都可圈可点,兢兢业业三十余年,毅重之名名实

  • 于禁对曹操衷心可嘉为何会投降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于禁在曹操麾下效力长达三十年之久,为什么面临险境,就投降了关羽呢?这到底是为什么?要知道,在于禁投降的时候,官职是左将军,假节钺。当时曹操属下,除了夏侯惇,就数他,完全是曹操的心腹大将啊。而且投降之后,曹操哀叹良久,说:“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关于这个命题,大家不妨跟着小编一

  • 三国名将于禁:早知屈辱而死不如阵前谢罪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于禁字文则,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也算是个悲情人物。近日看到一部国漫,有一部分讲的是三国名将于禁为了保护曹操后人,最终以自己灵魂祭献换取主角的力量。其中讲到:罪将于禁,能力不足,不得已保护后主,只能祭献生命来帮助幼主。最终于禁光荣牺牲了,这点也许是作者向于禁致敬。但是事实上,一代名将于禁,是兵败投降于关

  • 揭秘三国五子良将最终结局:于禁羞愧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五子良将

    三国时期忠臣良将辈出,有很多都是旷古的军事奇才。刘备的蜀国有张赵马黄五虎上将,而在曹魏一方也有五子良将一说,分别是曹操账下的五员大将: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那么这五人最后的命运又是如何呢?下面,大家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五个人的历史结局。网络配图1、张辽在

  • 曹操的五子良将大排名:于禁排名最后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一代枭雄曹操手下有诸多能臣良将,其中最有名的就要属五子良将了。五子良将都是曹操手下干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之间的排名。网络配图NO.1:张辽张辽(169-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曹操麾下五大将之首。张辽随曹操四处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之围,降昌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