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同是投降 于禁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为什么同是投降 于禁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377 更新时间:2024/1/18 16:51:06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战役大家都不陌生,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甚广。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津津乐道关羽的威震华夏、于禁的狼狈窝囊。有多少人想到作为此时此刻胜利一方的关羽曾经也同样有过兵败投降,屈身事敌的经历。可结果却是关羽的投降不但没有成为他光辉一生的污点,反而给其留下了忠肝义胆的美名。而投降后的于禁之命运可谓是悲惨至极,令人叹息。

于禁投降为什么不被世人所认可呢?

网络配图

其一,于禁投降对不起曹操。可以说,三国时期,因为受到君主猜忌和排挤,或者不满故主无能、选择弃暗投明的降将们也不在少数。典型的例如张郃姜维等,他们都是属于在老东家那里混不下去了,或是因为不受重用、或是因为受到同事排挤,才选择投降的。后来事实也证明张郃得到了曹操重用,并且成为曹魏集团的重要军事将领,他的老上司袁绍也确实没有个好下场。那么曹操对于于禁如何呢?

简单介绍一下于禁这个人。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根据《三国志·于禁传》的记载“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简单来说,于禁跟随曹操多年,可以说是个相当有本事而且为曹魏前期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襄樊之战时,于禁已经官至左将军,受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此待遇不亚于刘备对于关羽、张飞。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对于于禁是给予了最充分的器重和信任的。而且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英武善断、豁达大度,用人各因其器,不念旧恶,不失为一代英主,也不存在什么弃暗投明的情况。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而言,曹操应该来说都是对得起于禁的。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关羽之后,才会发出“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的哀叹。

其二,于禁投降的同时,身边却有庞德这么一个愣头青作为对比。可以说,庞德的慷慨赴死,“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使得于禁投降的儒弱、失节一面进一步放大,两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陈寿对于禁的评价是“于禁最号毅重”,于禁曾经也是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然而到了晚年,却反不如庞德,也许是因为人到了暮年,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发生了改变了吧。

网络配图

再来看看关羽的投降为什么受人认可呢。

关羽被擒的时候,刘备投奔袁绍,当时徐州城破一片混乱,关羽很难得知刘备的具体去向。也就是说关羽是在不知刘备生死的情况下投降的,我们也就可以假设,如果当时关羽得到刘备已死的情报,很可能关羽也会选择以死殉节。而令人敬佩和赞赏的还是他后来用行动回报了曹操的不杀之恩,舍弃荣华富贵千里迢迢重投一穷二白的刘备。用他自己的话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何谓忠义无双?关羽展现出来的臣节甚至打动了极重人才、千方百计想留下他的曹操。关羽暂时的投降只是牺牲一时的名誉,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能真正回到刘备身边,用一生回报刘备知遇之恩,无愧天地。

我们无法回到建安二十四年于禁投降的那一刻,同样也无法得知当时这个老将军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和理由导致了他的投降,他人生最终的悲惨结局都使得我们惋惜和感叹。三国志记载了于禁晚年的情况:“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鄴谒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子圭嗣封益寿亭侯。谥禁曰厉侯。”

网络配图

于禁一生征战,出生入死,为曹魏立下功劳无数,而晚年却得到了这样的结局,不可谓不悲哀。在我们这个键盘侠丛生、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薄弱的时代,谁都能喊出一句“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没有经历过战乱时代的我们没有资格用现代的价值观看待于禁的一生。

标签: 于禁

更多文章

  • 张辽曹洪于禁曹仁:曹操最为依仗的大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将

    曹操手下有很多名将,比如张辽曹洪于禁曹仁等,那么,曹操最为依仗的大将是谁呢?在三国演义里,夏侯惇也很勇猛,比如这段:却说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高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惇不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

  • 国时期名将于禁:接连被魏蜀吴羞辱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战场上一名武将战败后被俘虏是非常耻辱的事。比如说三国时期名将于禁。一生其实只打了一次败仗,后期被关羽水淹七军,走投无路,率3万余人投降,从此晚节不保,饱受非议,被蜀吴魏三方连着羞辱:先是被关羽直接关进大牢。别的降将一般不会限制自由,或者跟着新东家征战,或者再找机会反回去或逃跑,但于禁直接被关羽收监了

  • 魏国名将武力大比拼:于禁和徐晃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武力

    于禁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徐晃和于禁是同时期的将领,他们两人之间谁更厉害呢?作为魏五子良将,其以治军严整为名,其表现不管是曹操NRT人妻被张绣反咬一口时清理青州兵内乱的同时立营垒抵挡追兵,亦或是只带数十骑入,便能入朱灵军营夺其指挥权,”灵及其部众莫敢动“,其表现都可圈可点,兢兢业业三十余年,毅重之名名实

  • 于禁对曹操衷心可嘉为何会投降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于禁在曹操麾下效力长达三十年之久,为什么面临险境,就投降了关羽呢?这到底是为什么?要知道,在于禁投降的时候,官职是左将军,假节钺。当时曹操属下,除了夏侯惇,就数他,完全是曹操的心腹大将啊。而且投降之后,曹操哀叹良久,说:“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关于这个命题,大家不妨跟着小编一

  • 三国名将于禁:早知屈辱而死不如阵前谢罪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于禁字文则,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也算是个悲情人物。近日看到一部国漫,有一部分讲的是三国名将于禁为了保护曹操后人,最终以自己灵魂祭献换取主角的力量。其中讲到:罪将于禁,能力不足,不得已保护后主,只能祭献生命来帮助幼主。最终于禁光荣牺牲了,这点也许是作者向于禁致敬。但是事实上,一代名将于禁,是兵败投降于关

  • 揭秘三国五子良将最终结局:于禁羞愧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五子良将

    三国时期忠臣良将辈出,有很多都是旷古的军事奇才。刘备的蜀国有张赵马黄五虎上将,而在曹魏一方也有五子良将一说,分别是曹操账下的五员大将: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那么这五人最后的命运又是如何呢?下面,大家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五个人的历史结局。网络配图1、张辽在

  • 曹操的五子良将大排名:于禁排名最后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一代枭雄曹操手下有诸多能臣良将,其中最有名的就要属五子良将了。五子良将都是曹操手下干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之间的排名。网络配图NO.1:张辽张辽(169-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曹操麾下五大将之首。张辽随曹操四处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之围,降昌豨

  • 曹操大将于禁投降关羽后过上了何样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做为曹操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早年就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并在征张绣时显露出了大将之风。可是到了于禁的晚年却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众所周知的,在南下抵挡关羽的战争中,不幸兵败,被关羽生擒。在大将庞德绝不投降,以至被关羽砍头忠义两全的比对下,于禁居然选择了投降,这真是大跌众人的心理预期。曹操听说后都是大为痛心

  • 为什么说于禁在曹操诸将中地位最高?证据在这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禁

    曹操手下有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曹洪等曹氏宗族大将,也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五子良将”,还有许褚、典韦等非常信任的猛将,在曹操时代,这些大将中,于禁的地位最高,为什么这么说呢?证据是什么呢?于禁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战功赫赫,因其功劳,被封为左将军。但在五子良将中,于禁的地位最高。当然

  • 他军功赫赫为何康熙会判他终身监禁最终死于禁所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康熙

    他以武上位,性格残暴,不受管制,后把持朝纲,甚至阴谋篡位,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个奸臣。他是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却独揽大权、徇私舞弊,是影响清初朝廷的重要人物。--- 鳌拜网络配图鳌拜前半生都在征战沙场,作战英勇,乃一神勇悍将,沙场雄鹰,且对皇太极和顺治帝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