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丁仪是什么人?曾与清河公主有婚约的他是什么结局

丁仪是什么人?曾与清河公主有婚约的他是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989 更新时间:2024/1/18 7:34:04

大家好,说起丁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我们先简单看看这一对兄弟的父亲的情况。丁仪字正礼,丁廙字敬礼,他二人是沛郡人,他俩的父亲是丁冲。

根据《魏略》记载,丁冲和曹操本来就是好朋友,甚至有时曹操出行都会让丁冲与自己乘坐一辆车。当时天下大乱,恰逢张杨在觐见献帝后返回了河内地区。丁冲了解局势后向曹操表示,现在正是展现您“匡佐之志”的时候。曹操听闻丁冲的建议后,更加坚定了迎接天子的设想,在将天子安置在许都之后,丁冲因功被封为司隶校尉。

酒是一种让人上瘾的东西,丁冲愣是因为频繁和将领们喝酒,以致于对酒极度上瘾最终“醉烂肠死”。也许,就是咱们所谓的胃穿孔或胃出血“喝死”了吧。丁冲喝死了,曹操非常伤心。每当想起丁冲的去世,曹操总想要为他做些什么,于是目光就转移到了丁仪和丁廙兄弟。

曹操听闻丁仪很有才学,虽然还没有亲眼见到丁仪,就打算把自己的闺女嫁给丁仪,曹操在做决定前,还特意咨询了时任五官中郎将曹丕的意见。曹丕指出,女方嫁人都会比较在意男人的长相,丁仪此人眼睛有些问题,恐怕您的闺女不会高兴,我认为可以让她下嫁给伏波将军的儿子夏侯楙。曹操了解情况后,采纳了曹丕的建议。由此看来,此女正是我们熟知的清河公主,也就是未来打算公报私仇寻求谋害亲夫(夏侯楙)的曹操的长女。

曹操不打算将闺女嫁给丁仪后,亲眼见到了丁仪。在通过和丁仪议论后,曹操对丁仪的才能赞不绝口表示:“丁仪是一个优秀的士子,即使两只眼睛都瞎了,我也应当将自己的闺女嫁给他,何况丁仪只是眼睛小?我儿曹丕误我!”这话刺激到了丁仪,毕竟当时丁仪也需要通过这一层关系逐渐上位,同时也对曹丕的成见感到不满。

丁仪和曹植是好朋友,在曹操面前丁仪也常常夸奖曹植。当曹操有意立曹植为储君时,丁仪常常“蹦出来”对曹植一顿赞美,这严重影响到曹操对于储君的选择。而丁仪为了让曹植上位,他在建安十八年分别参与了对崔琰毛玠的陷害。根据记载,崔琰和毛玠都在那一年公开表示支持曹丕,这也是丁仪下手的主要动机。在这次丁仪的政治报复中,还涉及了何夔与徐奕等人。此事一出,大臣们对丁仪甚是恐惧。

话说话来,丁仪的弟弟丁廙也不逊色。根据史料记载,丁廙年少时就很有才学,长大后依靠他才学的积累也可谓博闻强识。因曹操善待,很早就被安排在公府“上班”,没过几年就担任黄门侍郎。而丁廙,也是坚定的“曹植党”。关于立储之事,当时的大臣们都不愿和曹操直言或多加隐晦。丁廙却偏偏逆流而上,借着一次机会,丁廙从容与曹操沟通世子问题。

丁廙表示,曹植仁厚孝顺、聪明绝顶、学识渊博且文笔绝伦。现如今天下的贤能君子,无论老幼都愿意跟曹植交往甚至愿意为曹植而死,这正是上天给大魏的福泽,让大魏永享国祚的征兆。

曹操询问,我是很爱曹植,我立他为储君会怎么样呢?

丁廙指出,国家兴衰,天下存亡并非愚劣琐贱的人能够理解的。我听说“知臣莫若於君,知子莫若於父”,如果君父不具备这些条件,这样怎么能了解臣子呢?况且,了解一个情况并非能从一件事或一样东西上了解,详细地了解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看透彻。而您为君“圣哲”且对自己的孩子们都非常了解。如今若是下达正确的指令,放话让国祚永安,这正是上应天命,下合人心。我不怕招来杀身之祸,不敢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曹操听后对丁廙的表述非常赞赏。

丁氏二兄弟虽然官职不同,但在当时都以相似的方式为同一目标而努力。殊不知细节决定成败。曹植因饮酒过度逐渐让曹操极度反感,建安二十二年曹植擅闯司马门,让曹丕占据绝对优势。此事之后不久,曹操就立曹丕为世子。建安二十四年,曹植因为醉酒耽误大军出动救援曹仁,曹植彻底在曹操心中失去信任。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经众大臣们一顿操作,曹丕顺利继为魏王。曹丕称王后,也许因曹植曹彰之前的恶劣行径(曹彰在曹操去世后问魏王玺绶何在)有所记恨,开始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清算。

一开始,曹丕将丁仪的官职转为右刺奸掾,并且暗示丁仪自裁。丁仪胆子却不大,过了多少天都没有对自己下手。曹丕因此可能认为丁仪贼心不死,“你不是不愿意自杀吗?我让你哥俩一族人的男子全死!”曹丕下令,诛杀丁仪兄弟并将他二人家族中的男子全部杀死。

在曹丕下决定后令人意外的是,自己的好朋友夏侯尚突然给曹丕磕头请求绕过丁仪兄弟,夏侯尚磕破了头流尽了泪,却没有改变曹丕露出屠刀的结果。按理说夏侯尚一直和曹丕极为友善,此时为何“蹦出来”给“敌军阵营”的谋士开解?这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曹丕最终以丁仪兄弟工作出现问题为借口,大开杀戒。

抛开世子之争,丁仪的文学思想成就,也不容忽略。他曾经写了一篇名叫《刑礼论》的文章。在文章中指出,礼制礼节并非要局限于“叔嫂不亲之类”的伦理规范,而是必须要将“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种种必要条件”先安排好,再去惩罚那些不符合正常秩序规范的人和事。

简单来说,要想惩罚社会不良风气,你需要先把社会稳定下来,让社会正常运转下来,再去依法执行刑罚和要求礼制。

如果丁仪是一个古代法学家,专心研究法制与行政,不因世子之争而张牙舞爪,也许能成为影响深远的人。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标签: 丁仪三国

更多文章

  • 揭秘历史上两个清河公主,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河公主,西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河公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汉赵灭西晋、前秦灭前燕,中间相隔不过50年。巧合的是,亡国之际,西晋、前燕都有一位清河公主,且都尚未成年。当国都被破,乱兵杀入皇宫,两位公主的母亲分别是晋惠帝的皇后羊献容、前燕的太后可足浑氏,她们虽有护子之心,但自身

  • 清河公主身份尊贵为什么会被当奴隶贱卖?回宫后的做法服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河公主,晋朝

    对清河公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是变化万千的,谁都不知道在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说不定上一秒我们还是开开心心的过日子在下一秒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措手难及的事情。就比如说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一位叫做清河公主的人。他就是西晋时期晋惠帝的女

  • 清河公主落难回宫之后都做了些什么?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河公主,晋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河公主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有十岁的皇帝临死前曾说:愿来世不再生在帝王家。从含着金勺子出生,从小就享受荣华府富的他们,却并不像常人印象中的光鲜亮丽、穷奢极欲,反而,她们在战乱中,常常经历痛不欲生。现在要说的,就是一个落难的公主,流落在民间在富贵

  • 清河公主的一生有多坎坷?虽出身高贵被当成奴婢贱卖受尽凌辱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河公主,晋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清河公主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是变化万千的,谁都不知道在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说不定上一秒我们还是开开心心的过日子在下一秒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措手难及的事情。就比如说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一位

  • 揭秘东吴名将吕岱: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如皋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吕岱,三国名将,东吴

    吕岱,字定公,东汉海陵县如皋人。生于公元160年(东汉延熹三年),初为郡县小吏,汉末战乱,投奔孙权,驰骋疆场,身经百战,为东吴开拓疆士,屡立战功。先后官拜昭信中郎将,升迁庐陵太守、交州刺史,封都乡侯、番禺侯、镇南将军。80岁时,晋升上大将军。92岁时,孙亮接位,封为吴国大司马。公元256年(吴太平元

  •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标:清除内部异己李严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标

    今日兴趣所致翻了翻三国方面的资料,发现诸葛亮一系列奇怪的北伐虽然没有为蜀国夺取到什么东西,但在清除内部异己方面倒是挺成功,甚至不仅仅在蜀国这一块成功。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诸葛家族。这是当时最著名的世家大族,在魏蜀吴三国均一度拥有很大的势力。网络配图在蜀国,其成员任托孤大臣之首,益州牧(看看蜀国的地盘,

  • 诸葛亮和李严同为顾命大臣 为何诸葛亮要废掉李严?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

    刘备临终托孤,分别委任诸葛亮和李严而人为顾命大臣,那么,诸葛亮为何要废掉李严呢?网络配图本该两人同心协力,共同辅助后主,而且,当时李严在外掌兵,对朝廷的事也不能施加强大影响。但是,为什么诸葛亮掌权后,很快就开始清算李严,打击李严,最后将其废为庶人?这里面的真相是什么?他到底怕什么?“李严要与诸葛亮平

  • 揭秘诸葛亮卑鄙篡权:废掉刘备托孤重臣李严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

    同年冬天,二次北伐开始,蜀军围陈仓,但是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次年的建兴七年(229),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遣大将陈式攻魏之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战,诸葛亮出建威,郭淮退军,亮取二郡。至此,后主诏诸葛亮复丞相职。然而这数次北伐中,依旧不见李严等一干东州和益州集团骨干人士的踪影,相信李严

  • 为什么刘备白帝城托孤,李严也是托孤大臣,他有什么能耐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白帝城托孤,李严

    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对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不陌生,临死前的刘备可谓是相当大度,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刘阿斗要是能行,就让诸葛亮全力辅佐,实在不行就取而代之,吓得诸葛亮赶紧跪地表忠诚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其实在刘备托孤之时

  • 刘备托孤为什么选择李严而不是大舅子吴懿?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

    李严和吴懿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两名重臣,两人都是蜀国东州派的头面人物,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在蜀国有很大的影响力。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退守永安,在白帝城托孤,托孤之人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位李严。和李严相比,吴懿资历更深,在益州的影响力更大,而且还是皇亲国戚,是刘备的大舅哥,但刘备却选择了李严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