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朗和诸葛亮的辩驳中,两人到底谁更有理一些呢?

王朗和诸葛亮的辩驳中,两人到底谁更有理一些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813 更新时间:2024/1/21 4:55:30

三国之中,诸葛亮可谓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被鲁迅评价为"多智而近妖",是不可多得的谋士。然而,诸葛亮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其几乎算无遗策的智谋,还体现在他令人叹服的口才上。

诸葛亮曾在蜀魏两军对阵之时,将王朗气到吐血而亡,实际上,王朗所言也句句在理,为何他却落了下风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继承其匡扶汉室统一中原的遗志,多次兴兵北伐。诸葛亮兵进天水时,不仅取了天水,还使反间计收服了姜维,可谓势如破竹。魏主曹睿大惊失色,急封曹真为大都督,命他前去迎敌,王朗也自告奋勇去做军师。

两军开战前,曹军商量退敌之策,王朗毛遂自荐,说只用一席话便可以让蜀军撤退,曹真简直是大喜过望。其实王朗的自信确实情有可原,他提出的三点劝降原因也着实切中蜀军要害。

首先,王朗指出诸葛亮所兴的是无名之师。蜀军虽然打着汉室的旗号,但实际上已经是改弦更张了。其领导者刘备虽号称刘皇叔,但从他过去卖草鞋为生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只不过是汉室旁支,血统并不纯正,那么他也很难代表汉室讨伐曹操。其次,王朗指出顺应魏是顺应天命。此时的魏国,经过曹操数年的征战和发展,实力已经不可小觑。

三国之中,魏的发展潜力是最大的。后来吴蜀被灭,而魏独存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诸葛亮足智多谋,不可能不知道这点,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最后,王朗以利诱之,表示只要诸葛亮倒戈卸甲,魏国一定愿意厚待他。王朗这一席话,先是兴师问罪的指责,后又讲明道理,最后以利相诱,可谓是句句在理。

王朗的话虽然有理,但诸葛亮却又是何等人物。隐居之时,便以一席话分析天下大势,让刘备将其视为神人;赤壁之战,在东吴朝堂上以一己之力舌战群儒,不败反胜;气死周瑜后,仅凭一番吊唁之话,便让东吴众人心服口服。诸葛亮反诘王朗本为汉朝大臣元老,应安汉兴刘,却反与曹操同谋篡位,继而骂王朗是谄谀之人,是老贼,无颜见先二十四帝。诸葛亮这一番话,直把王朗气得撞死于马下,那诸葛亮这番话究竟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首先,王朗确实行过"不忠"之事,问心有愧。王朗曾任会稽太守,在这期间,孙策兴兵攻打此处。王朗虽然不是武将,却自认是朝廷命官,理应保护诚邑和百姓,数次击退孙策的进攻。然而,好景不长,孙策得了叔父孙静的妙计,最终让王朗兵败。王朗虽然始终不肯为孙策效命,但是他也投降了孙策,不算保全气节。后来,王朗又因为曹操的征召而去当官。王朗熟读经书,又曾被举孝廉,从他不肯归顺孙策,可以看出,他心中的道德标准还是很高的。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在明知不对的情况下,投降孙策,归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心中定然本就不安,诸葛亮可谓骂到了他的痛处。

其次,王朗一直备受人敬重,乍一听如此辱骂之言,会气急攻心也就不足为奇了。王朗在任会稽太守四年,十分被当地百姓爱戴,即使后来投降孙策,孙策也因为敬重王朗,对他十分礼遇。入魏为官后,又官至曹魏三公,连魏王曹丕都听从他的劝谏。再加上王朗本就是三国时有名的经学家,学问做得极好,很受读书人推崇,他为人又乐善好施,恭俭节约,在这种情况下,王朗基本没有听过别人的不敬之语,被诸葛亮这样指着鼻子大骂,难免接受不了。

最后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王朗年事已高。在此次两军对峙时,王朗已是七十六岁的高龄。在医疗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人到七十古来稀,王朗已算是难得的高龄了。虽然王朗看起来身体硬朗,还能随军,但是身体难免有些疾病。王朗很有可能本就存在一些心脏或者脑方面的疾病,在言语刺激下,忽然发作也是情有可原。

当然,这样的分析,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现实中的王朗并非被诸葛亮骂死,据史记载,王朗是死于许昌,他的死亡时间也是在此战结束的大半年后,这些都与《三国演义》中的记载不符。《三国演义》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奇书,但在欣赏其中的情节和人物时,与历史结合可能会收获更多。

标签: 三国王朗

更多文章

  •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气死了王朗吗?王朗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王朗,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写到,诸葛亮首次北伐,魏明帝曹睿派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率领大军抵御蜀军。两军对战之前,王朗夸下海口,只要一席话,就能说得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而退。结果王朗没有说动诸葛亮,反而被痛

  • 三国曹爽为何被称为马背上的英雄政治上的蠢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曹爽

    三国,特别是三国中的有名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连七岁孩童都能说出一二,如桃园三结义,亦或者是诸葛亮赤壁之战。那时的振奋人心,那时的情绪激昂,久久不能平复的热血情怀。乱世出豪杰,历史上从来不匮乏英雄的存在,但在三国鼎立时,却是盛产英雄的时代。不光文臣,更多武将,基本上是到达了历史的鼎盛时期,无以比拟的辉

  • 揭秘官二代曹爽的下场为何如此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爽

    大司农桓范指天疾呼: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你们的父亲曹真,一代将才,生出你们两兄弟,竟然是两头蠢猪,坐着等别人来灭族啊!)每每念此语,心潮起伏,不该啊,实在不该,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如此一清二楚的优势,为什么却把就要到手的胜利果实,拱手让给了司马,而自己却遭受夷灭三

  • 曹爽信任他:然而三国却因此而统一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爽

    公元234年,一个让刘禅倚重,让孙权敬佩,让曹叡嫉恨的人物病逝了。他就是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曹叡简直快高兴的跳起来了。曹叡是曹操的孙子,曹丕的儿子。自从他爹曹丕把皇位传给他,他就没过过好日子。终于,那个数次北伐攻打魏国,令他头疼不已,让他夜不能寐的家伙挂掉了。他终于可以把心放下来了。曹叡开始考虑自

  • 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真的是忍无可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司马懿,曹爽

    司马懿的隐忍能力是出了名的,连巾帼之辱都能忍,却为何面对曹爽就忍不下去了呢?难道是什么胯下之辱?还是其他原因呢?武林军事今日揭露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司马懿是个目的性极强的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忍受一切,甚至可忍巾帼之辱,但是,凡危及他政治生存权利的人和事,他都毫不容忍地铲除。所以,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的

  • 司马懿讨曹爽是怎么回事?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

  •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隐忍卧床十年诛灭曹爽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司马懿

    只要我们拭去尘埃,用心观察,许多事情或许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板上钉钉。历史的另外一副面容值得我们探究、深思。说起三国,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奸臣形象,除了曹操,大概就是司马懿了。司马懿挨骂,主要归因在两件事情上:一个是他的子孙当了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另一个就是高平陵之变。高平陵之变,要从公元239年讲起。这

  •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讨曹爽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

  • 司马懿为什么要装病?司马懿的目的是除曹爽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司马懿

    魏明帝死后,幼子齐王曹芳即位。根据明帝遗诏,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起初,曹爽由于司马懿德高望重,又是自己的前辈,每有军国大事,不敢自专,都要由司马懿决断。后来,曹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引荐了一些人为心腹,驾空了司马懿。司马懿面对这种情形,一时也无可奈何。自己虽然受明帝遗诏与曹爽共同辅政,但

  • 揭秘司马懿和曹爽的故事 他们之间是如何斗智斗勇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司马懿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懿智斗曹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司马懿是名门子弟,曹操曾经征召他出来做官,那个时候司马懿觉得曹操出身低微,看不起于是不想应召。但是曹操权倾朝野,司马篮也不敢得罪他,他就宣称自己中了风,痪在床不能出来做官,曹操怀疑他是找借口推脱,课了个刺客去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