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朗真的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王朗是个怎么样的人?

王朗真的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王朗是个怎么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654 更新时间:2024/1/22 1:22:47

王朗真的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王朗是个怎么样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并且能言善辩,靠一张嘴活活气死王朗,这也成了演义中的经典一幕。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这段故事的鬼畜视频,被诸葛亮所说的“厚颜无耻之人”给洗脑了。那在历史上,王朗真是一位厚颜无耻之人吗?实际上这只是杜撰出来的情节,王朗并非是被诸葛亮气死,这两人可能根本就没见过面。而且王朗修为也并非是那种被激怒就难以控制情绪的人,想要了解王朗的为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是这样的,在诸葛亮招降了姜维,连下魏国三城后,魏国君主曹睿有点坐不住了,赶忙问手底下的一帮大臣们,谁可与诸葛匹夫一战,击退蜀军。魏蜀征战多年,都知道诸葛亮不好对付,所以此时谁出战谁倒霉。大臣们都一言不发,场面一度很尴尬。

就在这时,文绉绉的司徒王朗说话了(放心,他不是要请缨出战),他保举(坑)大将军曹真出战诸葛亮,还说了一个让曹真无法推脱的理由——臣观先帝每用大将军曹真,所到必克。

一听这话,曹真当场就傻眼了,赶忙用“才疏智浅,不胜其职”来推脱。但王朗又发话了,说曹真身为社稷之臣,不可推辞,他还表示愿随曹真一起出征。

此时的王朗,可能早已把自己看做是管仲乐毅这样的大才了,但曹真就只能暗暗叫苦了,无奈之下,曹真只得拉上郭淮一起去对抗蜀军。

话说到了两军阵前,三人商议退敌之策,这时,王朗又发话了,他说自己一席话便可叫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对于王朗近期的多次发话,只有这次,让曹真很是高兴,等到两军相迎,曹真和郭淮压阵,王朗乘马而出,点名要与诸葛亮对话。

诸葛亮一看王朗这阵势,必是有备而来,自己也就只能随机应变了。

果然,王朗一开口便说诸葛亮兴兵无名,还以“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来为曹魏政权正名,说曹魏是天命所归,而蜀汉之举属于“逆天理、背人情”,最后还不忘劝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

王朗想必对于自己的这番说辞很是满意,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不仅没有倒戈,反而以“朽木、禽兽、狼心狗行之辈、奴颜婢膝之徒”反唇相讥。

诸葛亮还说王朗身为汉室老臣,不思安汉兴刘,却助逆贼篡位,实在是天地不容,天下人都恨不得吃他的肉,死后也没有面目去见大汉的诸位皇帝。

听到这里,王朗气满胸膛,最终撞死于马下,诸葛亮轻松完胜。原本要一席话退敌的王朗却被诸葛亮反杀,不得不说,这样的王朗很逊色。而对于诸葛亮骂死王朗,后人还有赞诗一首:“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王朗彻底成了一个笑话,但话说回来,演义毕竟是演义,与正史往往有所出入,真实的王朗可没有这么逊。

1

博学有才,温恭孝义

王郎,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从小聪明好学,师从当时的儒学大家杨赐。

在那个还没有科举的年代,官吏选拔几乎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王朗却因通晓经书而官拜郎中,出任菑丘县长。但是出任县长没多久,自己的传业恩师杨赐就去世了。王朗得知恩师去世的消息后,毅然弃官,穿孝服居丧,为恩师守孝。

王朗此举让当地太守深为感动,于是向朝廷举荐王朗为孝廉,但是王朗以守孝之期未满为由拒绝了。

王朗守孝期满后,徐州刺史陶谦举察他为茂才,官拜徐州治中从事。当时汉献帝在长安,关东有人起兵,王朗便与别驾赵显等人以“春秋大义”进谏陶谦,派遣使者进京接受皇上的命令。

陶谦采纳了王朗等人的建议,天子对陶谦此举很是欣慰,于是授予陶谦安东将军,赵显担任广陵太守,王朗担任会稽太守。

2

儒雅正直,不卑不亢

王朗任会稽太守四年,移风易俗,施政得当,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建安元年,孙策攻取会稽,王朗的下属们认为孙策所向披靡,会稽城很难守住,都劝王朗避其锋锐,弃城而逃。但王朗自认为自己身为汉吏,为皇上保住城邑是自己的职责,所以不纳众言,坚守城池。所向披靡的孙策数次渡水攻固陵,均被王朗击退。后在孙静的计策下,王朗才被孙策击败。

会稽失守后,王朗准备逃到交州,但是船出海到东冶时,遭到孙策追击,无奈之下只得投降。孙策因敬重王朗儒雅正直,且有名望,所以对他只是责问了几声,并未加害于他。他还派张昭劝王朗为他效命,但王朗坚决不肯,孙策只得放了王朗。

王朗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处境困厄,朝不保夕。即便如此,他还是收容、体恤亲友旧属,做了很多有道义的事。

后曹操向汉献帝上书征召王朗入朝为官,王朗从曲阿辗转江海,几年后才到了中原。曹操任命王朗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曹操曾问王朗,孙策其人如何。王朗虽然被孙策打得落荒而逃,但他却公允正直,不在背后说人坏话,以豪杰评价孙策,还说孙策日后必成大器。

3

交锋诸葛,文坛盛事

正史中的王朗与诸葛亮确有交锋,但不像演义中的那样于两军阵前,而是通过书信往来。

据《三国志·许靖传》记载,王朗和蜀汉大臣许靖是旧交,他曾写信规劝许靖等一帮蜀汉大臣归魏,但许靖等人却不予理睬。于是王朗纠集了华歆陈群等一帮魏国写作好手,联名向诸葛亮发起挑战。

信中以天意为主题,分析魏蜀两国之局势,其文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其中萤火虫和月亮、腐草和鲜花等比喻也用得恰到好处,令人叹服。

诸葛亮收到信后,也回了一篇为蜀汉正名的文章。文中以君臣伦理为切入点,严厉批评王朗等人身为汉臣,却助曹魏篡汉的不忠行为。层层分析,并得出只有汉室正统才能一统天下的结论。两方皆是逻辑清晰、文采斐然。

而王朗和诸葛亮的这次交锋被罗贯中写进了《三国演义》,于是便有了“武乡侯骂死王朗”的故事。

故事中王朗以“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将朝代更替归于天数轮回,认为天下之主历来都是有德者居之。所以,在王朗看来,“黄巾倡乱,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这些都是大汉气数已尽的征兆,以此引出“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的时下危局。

而诸葛亮认为造成此危局的原因,是“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单从这一方面来看,王朗可以说比诸葛亮看得开明,毕竟桓灵二帝确实非有德之君。

紧接着,王朗以曹氏两代君主的功绩来阐述曹魏得天下乃天命所归,其中“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颇为大气。而诸葛亮选择王朗汉室旧臣的身份予以回击,说他身为汉臣,“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这“一功一过”之间,难分胜负,所以接下来就需要拿实力来说话。王朗以“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劝诸葛亮倒戈来降。诸葛亮则以蜀汉正统的身份正出师之名,以“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反击王朗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一说。双方各有辩词,难分伯仲。

之后又有过多次这样的书信交锋,每次交锋,都堪称文坛盛况,不过最后都不了了之。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而王朗于同年去世,两人未曾谋面。

4

曹魏重臣,经学大家

王朗归魏后,深受曹魏集团的器重。曹操称魏王后,王朗执掌魏国律法,务在宽恕,罪疑从轻。

曹丕继魏王后,王朗右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当时魏国已征战三十余年,士兵疲敝、百姓赋重、民生多艰。王朗上书劝育民省刑,详细阐述了魏国国情,希望曹丕为魏国长远发展计,减轻刑狱、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得到了曹丕的大力支持。

曹丕称帝后,

改御史大夫为司空,进封王朗为乐平乡侯。后王朗多有谏言,且多被采纳。他还曾将自己的职位让出,举贤任用。明帝即位后他升任司徒,位列三公。

王朗自归魏以后,前后事三位君主,皆对其颇为倚重。后与曹真等人因功得以配享曹操庙庭。

不仅如此,作为一生致力经学研究的经学大家,他还校注了很多儒家经典,如《周易》《春秋》《孝经》《周官传》等。魏国朝廷还以王朗所著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的标准。曹丕更是以“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来评价王朗。

除此之外,王朗被后人所称道的还有他那独到的眼光。他选中司马氏,将自己孙女王元姬许配给了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二人生下了司马炎这位一统三国的晋朝开国皇帝。

到了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明白,这个在演义中被活活骂死的人,其一生却成就非凡。

标签: 三国王朗

更多文章

  • 王朗和诸葛亮的辩驳中,两人到底谁更有理一些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王朗

    三国之中,诸葛亮可谓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被鲁迅评价为"多智而近妖",是不可多得的谋士。然而,诸葛亮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其几乎算无遗策的智谋,还体现在他令人叹服的口才上。诸葛亮曾在蜀魏两军对阵之时,将王朗气到吐血而亡,实际上,王朗所言也句句在理,为何他却落了下风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

  •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气死了王朗吗?王朗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王朗,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写到,诸葛亮首次北伐,魏明帝曹睿派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率领大军抵御蜀军。两军对战之前,王朗夸下海口,只要一席话,就能说得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而退。结果王朗没有说动诸葛亮,反而被痛

  • 三国曹爽为何被称为马背上的英雄政治上的蠢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曹爽

    三国,特别是三国中的有名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连七岁孩童都能说出一二,如桃园三结义,亦或者是诸葛亮赤壁之战。那时的振奋人心,那时的情绪激昂,久久不能平复的热血情怀。乱世出豪杰,历史上从来不匮乏英雄的存在,但在三国鼎立时,却是盛产英雄的时代。不光文臣,更多武将,基本上是到达了历史的鼎盛时期,无以比拟的辉

  • 揭秘官二代曹爽的下场为何如此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爽

    大司农桓范指天疾呼: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你们的父亲曹真,一代将才,生出你们两兄弟,竟然是两头蠢猪,坐着等别人来灭族啊!)每每念此语,心潮起伏,不该啊,实在不该,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如此一清二楚的优势,为什么却把就要到手的胜利果实,拱手让给了司马,而自己却遭受夷灭三

  • 曹爽信任他:然而三国却因此而统一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爽

    公元234年,一个让刘禅倚重,让孙权敬佩,让曹叡嫉恨的人物病逝了。他就是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曹叡简直快高兴的跳起来了。曹叡是曹操的孙子,曹丕的儿子。自从他爹曹丕把皇位传给他,他就没过过好日子。终于,那个数次北伐攻打魏国,令他头疼不已,让他夜不能寐的家伙挂掉了。他终于可以把心放下来了。曹叡开始考虑自

  • 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真的是忍无可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司马懿,曹爽

    司马懿的隐忍能力是出了名的,连巾帼之辱都能忍,却为何面对曹爽就忍不下去了呢?难道是什么胯下之辱?还是其他原因呢?武林军事今日揭露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司马懿是个目的性极强的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忍受一切,甚至可忍巾帼之辱,但是,凡危及他政治生存权利的人和事,他都毫不容忍地铲除。所以,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的

  • 司马懿讨曹爽是怎么回事?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

  •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隐忍卧床十年诛灭曹爽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司马懿

    只要我们拭去尘埃,用心观察,许多事情或许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板上钉钉。历史的另外一副面容值得我们探究、深思。说起三国,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奸臣形象,除了曹操,大概就是司马懿了。司马懿挨骂,主要归因在两件事情上:一个是他的子孙当了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另一个就是高平陵之变。高平陵之变,要从公元239年讲起。这

  •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讨曹爽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

  • 司马懿为什么要装病?司马懿的目的是除曹爽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司马懿

    魏明帝死后,幼子齐王曹芳即位。根据明帝遗诏,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起初,曹爽由于司马懿德高望重,又是自己的前辈,每有军国大事,不敢自专,都要由司马懿决断。后来,曹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引荐了一些人为心腹,驾空了司马懿。司马懿面对这种情形,一时也无可奈何。自己虽然受明帝遗诏与曹爽共同辅政,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