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中华第一猛将:蒙恬如何枉死于小人之手

揭秘中华第一猛将:蒙恬如何枉死于小人之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514 更新时间:2024/1/15 18:25:01

中华第一猛将蒙恬秦始皇在平定六郡、一统中国的过程中,蒙恬可谓是其不可或缺的顶梁大将。秦朝确立后,也是由于蒙恬的存在,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见其威名。除了北逐匈奴,蒙恬还率军收复了河套等地,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与秦道,无论是对秦朝还是整个中华,他都功不可没!可惜一代名将却枉死于小人之手,这是怎么回事?此外,影视剧《神话》中的蒙毅将军是否真有其人?他与蒙恬又有何关系?

一统江山的顶梁

“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此句出于《史记》,是史太公司马迁对秦将蒙恬的赞叹。这位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的大将,以其忠勇与才略,一次又一次为大秦书写了辉煌。

蒙恬(?—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山东省蒙阴县人,故里在蒙阴县城。他是秦始皇时期的着名将领。蒙恬出身于武将之家,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幼有宏志,希望长大后能够征战沙场,像自己的祖辈那样为国拼杀。他天资聪颖,武艺高强,酷爱研习兵法与刑狱法,长大后还曾担任过审理狱讼的文书。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家庭关系获封秦国将领,遂跟随大将王贲率军南下攻齐,秦军一路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很快攻占了齐国的都城临淄。由于蒙恬表现突出,战功卓着,于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被秦始皇封为内史,成为秦始皇的得力战将。公元前前248年,蒙恬率领秦军勇猛作战,分别攻取韩、赵、魏三国,为秦国一统江山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威震匈奴千里

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却仍受到北疆匈奴的频频骚扰。早在中原混战之时,匈奴就乘机进犯黄河,还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秦都咸阳也在他们的窥视之中。秦始皇为此患所扰,于公元前215年,任命蒙恬为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抵抗匈奴。时值秦朝初立,国内的战火刚刚平熄,官兵百姓还未及喘息,北部边境却又传战书。匈奴军队肆意屠杀秦境百姓,抢劫牲畜财物,边境人民生活艰难,不得安定。长期的征战早已令兵士厌烦,百姓也饱受其苦,况且匈奴民族向来善于骑射,强悍无比,蒙恬将军面临的将是一场苦战。

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兵将的士气?怎样才能打赢骑射精湛的游牧敌兵?蒙恬将军一边苦苦思索,一边率兵赶赴边关。敌兵虽然凶猛,但毕竟是游牧民族,虽擅长野战,却作战分散。尽管秦朝此时处于百废待兴时期,兵马的数量不及汉朝时那般庞大,可秦军在蒙恬将军的指挥下,兵阵严整,布局有方。《史记》中这样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显然秦军采用的是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进攻方式。这种战术相较于靠勇力猛攻的匈奴骑兵来讲,当然先进一些。

不过,秦军多为步兵,这种兵阵不如匈奴的骑兵灵活机动,当匈奴采取从四方包围袭击的战术时,秦军便会处于劣势,不易反击。这时就体现了武器的重要作用。秦军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弩,弩当时是中原人特有的武器。秦军将各式弩箭装载于战车上,瞬时齐发,密集的弩箭如雨般覆盖下来,即使对方骑兵从侧翼袭击,想靠速度取胜,也难以得逞。

不管怎么说,蒙恬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将军。青年时代,他曾长年驻守于北方边境,对匈奴的战法十分了解,加上他本人颇有勇气,敢于直冲,并且富有野战经验,因而此战成为了他人生的巅峰之作。通过对敌情的侦察与分析,蒙恬迅速制定了作战计划,第一次交战就给了匈奴有力的回击,使其四散溃逃。公元前214年春,蒙恬率军与匈奴在黄河以北进行数战,重创了匈奴主力部队,最终彻底打败匈奴,迫其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

他不负众望,一举收归河套等地区,又渡过黄河,将百姓迁至阳山以充实边县。此战后,蒙恬这个名字令匈奴闻风丧胆。贾谊也曾评说此战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蒙恬战功的由衷称赞。

万里长城安边

后来,为巩固边陲,彻底御敌于国门之外,蒙恬受秦始皇之命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长城,把原来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为一体。据史载,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进,也给中华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此外,秦始皇为了方便其巡游天下,又派蒙恬集合兵匠,自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到甘泉宫修建直道,这就是着名的秦道。它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只是不知因何并未竣工。秦道的开通,不仅改善了九原的交通条件,还加强了北方各地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对军队的调动与物资的运输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生自将军世家

蒙恬出身于武将世家,先祖是齐国人,但是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都是秦国的将军。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战国时,蒙恬的祖父蒙骜投靠秦昭王,并通过多次征战累官至“上卿”。公元前248年,蒙骜领兵攻打韩国,相继占领成皋、荥阳等地,并设置为三川郡。公元前244年,他再次攻韩,此次一举占领了韩国13座城池。公元前247年,蒙骜率军攻打赵国,占领太原。公元前246年,平定原为赵国的晋阳后,又攻打赵国新城等地,并夺取了37座城池,设为太原郡。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国时,由于遭到信陵君无忌率领的魏、韩、赵、楚、卫五国联军的抗击,蒙骜战败。不过,公元前242年,信陵君去世后,蒙骜趁机攻打魏国,占领长平、山阳等地,共夺取20座城池,设为东郡,挽回了战败的面子。

其父蒙武也在秦国为将,曾任秦内史。蒙武亦屡立战功,《史记》中这样记载:“始皇二十三年,蒙骜子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

《神话》中的蒙毅将军

随着影视剧作品《神话》的热播,剧中的人物蒙毅将军可谓是家喻户晓。事实上,史上确有其真人,他就是大将蒙恬的弟弟。“蒙恬弟蒙毅,亦深得始皇信任”,“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当时,蒙毅主要为内谋,蒙恬则担任外事。蒙氏兄弟二人一文一武,有勇有谋,深得秦始皇的尊宠与信赖。

蒙毅为人公正耿直。早先,中车府令赵高触犯了秦律,蒙毅受命审判,他按秦国条律公正执法,这得罪了赵高,赵高遂对蒙氏兄弟十分记恨。果然,在秦二世胡亥即位后,赵高便偷偷向胡亥诽谤蒙毅,谎称其曾在始皇面前非议胡亥,胡亥于是大怒,将蒙毅囚禁起来,还要诛杀蒙恬。蒙氏兄弟最终被小人之言所陷害。

三代尽忠,至死感恩

蒙氏一门三忠,三代事秦,并且立下无数战功,这在中国历史上实不多见。

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蒙恬在临终前曾说:“吾先人及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虽囚,其势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此一句足见其侠肝义胆与对秦国至死不渝的忠诚!从将军世家走出的蒙恬,自幼就将家族命运与秦国联系在一起,他身上沉积着三代人对秦国的赤诚与感情,这也许可以解释为蒙恬何宁死也不选择背叛秦朝的原因。

英雄忠义,含恨自尽

“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笔,难写孤臣一片心。”此诗乃清人阎秉庚所题,它真实地道出了一代名将令人叹惋的结局。蒙恬将军一生忠于秦国,终生为秦朝的统一大业血战沙场,可叹如此英雄却枉死于小人之手!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在游会稽的途中患病,他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病死在沙丘,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此时正得宠于公子胡亥,于是就同丞相李斯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为新君。由于蒙毅曾得罪过赵高,胡亥即位后,赵高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对圣旨有疑,便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胡亥派李斯等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并将蒙恬囚禁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赵高因惧怕蒙氏兄弟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便散布谣言,谎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又囚禁了蒙毅。子婴力谏,认为不可诛杀蒙氏兄弟。胡亥盛怒之下执意要杀蒙毅,还派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

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蒙恬辩解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皇上。”蒙恬喟然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啦,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遂饮毒酒自杀。

蒙恬之死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一代名将,殒身于捏造之罪,其冤情之大,令唐太宗都无不叹惋地说:“朕观最冤的是蒙恬”。蒙恬的忠义最终让他选择了冤死,他在临终宁可将罪过归咎于自己挖断了地脉,也不肯反抗他效力一生的国家,其遗言更让后人看到了他大忠大勇的真性情!

蒙恬含恨冤死后,部下将士悲愤万分,将其遗体葬于陕西省绥德城西大理河畔,数千万将士用战袍兜土成墓,状似山丘。传说,蒙恬的部署官兵,因感怀将军恩德,悲愤将军枉死,遂一个个自尽于将军倒下的地方,鲜血竟染红了刻有将军遗言的石碑。

标签: 猛将蒙恬小人

更多文章

  • 蒙恬简介 秦朝著名将领中华第一勇士蒙恬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蒙恬,秦朝,秦朝名将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汉族,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立志报效国家。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修筑西起

  • 秦军将领—蒙恬之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蒙恬,简介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游会稽途中患病,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这时得宠于公子胡亥,他想立公子胡亥,于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为太子。因早先赵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执法,引起赵高对蒙氏的怨恨。胡亥即位,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

  • 和老爹站在对立面 公子扶苏是现实版祁王萧景禹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扶苏,秦朝

    在古装大戏《琅琊榜》中,祁王萧景禹被所有人称赞为一代贤王,每次发声劝诫父亲都是一副正义化身的样子。然后让皇帝感觉浑身不舒服,找个机会就把他赐死了。秦朝公子扶苏也是如此。在那个思想开放的时代,虽说有“焚书坑儒”,但各家思想还是有机会传播的。秦王嬴政深谙法家思想,执政主张严刑峻法,但是他最看好的儿子崇尚

  • 大秦帝国避免灭亡的希望如何破灭:扶苏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朝,灭亡,公子扶苏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李斯列传》)。他有大仁,大勇,大智。《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他为天下苍生请命

  • 秦皇暴亡身为继承者扶苏为何一点风声都没有?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朝,其实好,扶苏

    秦是个很有意思的王朝。扫合群雄时何其风光,未想却二世而亡,可说是“雄起很霸道,早泄很无力”,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当然,导致秦王朝覆亡的元素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规避不了,即帝国继承者的传接上出现了重大差错:废长立幼!当然,“废长立幼”这事,倒不是秦皇的意思,是他的贴身太监赵高给他拿的主意。而且,拿主意的

  • 李斯为什么帮胡亥而不帮扶苏 李斯扶苏有仇?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朝,​赵高,扶苏,李斯,胡亥

    赵高修改诏书,杀死嬴政嫡长子扶苏,当时身为宰相的李斯为什么没有阻止赵高,反而还和赵高狼狈为奸,帮助赵高害死扶苏呢?李斯和扶苏之间是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使得他非要置扶苏于死地。李斯,嬴政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也是他向嬴政提出了皇帝的称号,绵延千年的皇帝称号正是由李斯提出来的,李斯也被始皇封为宰相。秦始皇统

  • 胡亥是个怎样的皇帝?为什么是胡亥而不是扶苏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胡亥,扶苏

    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前210年―前207年在位。胡亥少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

  • 秦二世胡亥与公子扶苏之间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胡亥,扶苏

    胡亥的即位完全是赵高为了自己专权而一手策划的,在秦始皇的众公子中,胡亥论才干绝对不够即位的资格。他的长兄扶苏是最优秀的,秦始皇也将他作为继承人来培养,虽然秦始皇并不是很喜欢他。为了增长他的治国经验,派他到北面的边境上和蒙恬一块戍守。而胡亥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是出名的纨绔子弟,没有什么帝王儿子的风度。有一

  • 秦始皇儿子公子扶苏简介 扶苏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始皇,儿子,扶苏,简介

    秦汉之际,天下大乱,农民起义不断,陈胜吴广率先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皇长子,深有一腔抱负,想要治国平天下,可是却未能完成他的雄伟计划。那么,公子扶苏是谁?扶苏有什么资料和经历?扶苏是怎么死的?公子扶苏简介姓名:赢扶苏称呼:公子扶苏朝代: 秦朝民族:汉族出生地:咸阳逝世日期:公元前210

  • 末代秦王子婴:一个比较识时务的治国仁君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王子婴

    最早关于秦三世子婴的介绍出现在《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中,当时的秦始皇在巡游的中途去世,秦二世胡亥登上皇位。胡亥的身旁有赵高辅佐,自然不会放过以前的忠臣。胡亥登基的时候就准备杀掉蒙恬、蒙毅两兄弟,秦三世子婴劝谏胡亥不要这么做,这样不利于国家朝政的管理,但是胡亥不听诛杀了忠臣相反任用没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