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董仲舒为何会想用神秘主义来制约皇帝的​皇权​

董仲舒为何会想用神秘主义来制约皇帝的​皇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770 更新时间:2023/12/25 13:10:31

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从董仲舒开始的,可是董仲舒在思想史上一般被称作新儒家。新儒家和传统儒家的主要区别就是要和秦制兼容,不能反对秦制。但是也不能说,董仲舒就完全放弃了儒家的这些东西,他实际上也还是想对皇权有所制约的。那“革命”不能讲了,怎么办呢?董仲舒就想了一招,就是大量引进所谓的“谶纬之学”,即图谶纬书。这是从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那里兴起的一种学问。阴阳家特别强调所谓的“天人感应”,但是董仲舒讲的“天人感应”实际上是指人间的善恶、治乱,上天会有感觉的,并通过一些象征符号来体现出来,这些象征符号有的是图形,就是图谶,有的是一些让人不知所以然的文字,就是纬书。这些东西里面有很深的学问,一般人是看不懂的,谁能看得懂?只有儒生可以看得懂,那就可以用来解释种种事情。比如说,有一些事情觉得这些事是坏事,就告诉皇帝说,不得了了,上天不高兴了,某个地方掉下来一块石头,讲一些啥啥,皇上你要注意,你不注意,上天就要发怒了。某些事情,如果你做得好的也是一样,上天会有某种征兆,比如某个地方出现一只灵芝……董仲舒就用这一套神秘主义的东西,试图对君主有所制约。

可是这个制约有没有效呢?实际证明是没效的。谶纬之学在两汉曾经盛行一时,但是到了东汉,统治者就已经对谶纬很不满意了。因为装神弄鬼这一套,是可以为统治者提供一些依据,但是这些东西容易变成老百姓造反的工具。比如黄巾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死,皇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就是典型的谶纬语言,而且有人做过研究,说这几句话除了煽动变天以外,里头隐藏着一个符号,就是中平元年的某月某日,然后那一天果然是黄巾道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表现出非常高度的一致性。可是黄巾起义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全国的黄巾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没有任何统一的组织,现在的历史证明,“三十六方同日而起”不是形容词,真的就是在同一天。那么这个事情当然就使得统治者感到是一个问题。

我想大家不用看很多书,大家如果读过《三国演义》就会知道里头提到孙策于吉的故事,孙策杀于吉其实就是镇压谶纬。那么到了后来,晋代、北朝一直到隋初,多次发生统治者严禁谶纬,焚烧图谶纬书,杀谶纬之士这样的事儿。有人甚至认为,北魏和隋初的两次规模之大超过焚书坑儒,以至于图谶纬书到了现在基本上就被灭绝了。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这个东西了,晚近的一些学者要研究图谶纬书,他们基本上是找不到材料的。那么也就是说,你用这一套东西来吓唬皇上,其实也是吓不住的。

礼乐之变:从温情脉脉到军法恐吓

既然吓不住皇上,那么儒家要变成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支柱自然也是需要改造。比方儒家的“礼”这个概念,在汉代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在前面给大家讲过,儒家是讲小共同体本位的,儒家的“礼”一方面是强调长幼尊卑,另一方面是强调温情脉脉,而且传统儒家通常讲“礼乐”,“礼乐”是礼求异,乐求同。“乐”是祭祀的时候大家都唱一样的歌,强调的是认同。“礼”是区别贵贱的,区别上下的,所以“礼”一定要强调不同。可是强调上下尊卑的“礼”,是笼罩在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因此即便是上下尊卑,给人的感觉也好像是一种保护。所以在传统儒家的话语系统中,“礼”被认为是礼遇、礼待、礼貌。如果皇上对你好,这就叫礼遇、礼贤下士、待之以礼。当时很少有人用“礼”来描述一种威慑或者让人恐惧的东西,但是从战国年间开始,这个礼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首先就是军队内部的一些非常严厉的军法被叫作“礼”。战国年间有一部很有名的兵书叫作《司马法》,这个《司马法》就被叫作“礼”。《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礼”类,叫作《军礼司马法》。那么这个“礼”本来是一种温情脉脉之礼,但是到了《军礼司马法》里就已经变成了一个杀气腾腾的法;这个“礼”本来是一种知遇之礼,但是到了《军礼》中就变成了一种恐吓之法。

但是这个东西能叫“礼”吗?把你吓得发抖就是对你的礼遇吗?那是礼贤下士吗?当然不是这么一回事的。其实,我们要理解“礼”的含义,就会知道《礼记》讲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对诸侯讲的,意思是说,你作为一个诸侯,你对卿大夫你要礼遇,怎么礼遇呢?即使他有过错,你也不能侮辱他的人格,你要尊敬他,尊敬的结果就是你不要对他动刑,这就是所谓的“刑不上大夫”,实际上是“礼遇”的意思。但是庶人跟你隔着好几层,庶人如果说应当得到礼遇,那也是庶人自己的主人的行为,每一个人都有主人的,庶人也有,那最直接的主人、最简单的主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就是家长。那么会有别人对你礼遇,但是我就用不着给你礼遇。《礼记》的原文前面讲的就是祖孙的关系不同于父子的关系,然后又讲天子和诸侯之间有一种这个礼的关系,诸侯和卿大夫也有礼的关系,卿大夫和士也有礼的关系,但是这个里头是不能越级的。因此我们看到所谓的“礼”,本来是一种小共同体内部温情脉脉的上下之别,可是到了战国年间,已经变成陌生人社会中一种带有军事色彩的、挺吓人的一种事儿了。那么到了叔孙通那里,当然更是这样。

周官作礼:打造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

到了西汉晚年出现了一个很戏剧性的事儿,据说是河间王刘德从民间仿造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周官》,这个《周官》到了西汉末就很受刘向刘歆两个人的重视。刘向、刘歆在西汉末年到王莽年间被认为是意识形态的专家,他们就认为这个《周官》应该叫作《周礼》,而且把《周礼》列入官学,甚至列入到了原来人们认为的《礼》的前面。就是所谓的《礼记》《仪礼》和《周礼》这“三礼”中,《周礼》又是放在第一位的。大家知道《周礼》本来就不叫《周礼》,叫《周官》,这一本书其实讲的和小共同体内的、温情脉脉的上下秩序毫无关系,它是以周的名义,说朝廷设有六个部门,叫作“天地春夏秋冬”,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夏官和冬官,这六官相当于后世朝廷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天官就相当于吏部,地官就相当于户部,地官司徒有属官七十八,春官宗伯就是后面的礼部,有属官七十,夏官司马就是后来的兵部,等等等等。那么按照整个《周官》这本书,总共中央六部有360多个“司局级单位”,每一个职官都有不少属员,合计有数万人之多,整个这本书就是讲什么官、什么衙门、干什么事。

那么像这样的一本书,和儒家讲的“礼”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而且西周时代能够有这样庞大的中央机构吗?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周礼》这本书来源是可疑的,而且你会发现关于《周礼》的争论实际上是我们汉以后思想史争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讲得简单点,凡是主张中央集权的、凡是主张偏向法家的那一套的,比如王安石,都是高度评价《周礼》的,认为《周礼》不仅是儒家的正宗,而且应该是最重要的一部典籍。王安石变法,搞理论基础就是《周官新义》。那么凡是反对这一套的,凡是对法家那一套有反感的,从二程一直到康有为,都认为《周礼》是伪书,甚至有人说《周礼》干脆就是刘向、刘歆父子造出来的书,说他们为了王莽篡权编了这么一本书,作为王莽篡权的理论根据。其实照我看,说这本书是刘向、刘歆父子全部凭空虚构的,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古代的书基本上就算是后人编的,基本上也用的前人的素材,凭空捏造是不太可能的。《周礼》这本书的很多材料,今人已经指出,在汉以前,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有人提过的,那么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凭空虚构的东西。可是我是相信整个《周官》描述的这样一个中央政府体系是造出来的,西周时代不可能有这样的东西,而且我们要知道中央机构分成六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根据现在我们看到的材料,秦始皇时代是没有六部的,秦始皇时代只有左右曹诸吏,汉武帝设尚书台,本来是分成四曹,也就是后来的四部,到了汉成帝时代变成五曹,到了东汉光武帝就变成了六曹尚书,所谓六曹尚书就是后世的六部尚书。可是东汉的光武帝是不是最早搞六曹的呢?其实也未见得,我有一种猜想,而且我觉得这个设想是有道理的。我觉得王莽时代大概就已经有了六曹,而王莽这个六曹就是比附《周礼》的六官。刘向、刘歆搞了《周礼》这么一本书,列了一个六官,然后王莽就搞了六部或者说是六曹,到了东汉又继承了这个东西。但是这个所谓的《周礼》的“礼”和儒家原来讲的那个“礼”已经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它强调的是中央集权,这个东西已经完全是秦制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周制的东西了。

标签: 汉朝汉武帝董仲舒

更多文章

  •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董仲舒,新儒学,汉朝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思想核心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认为天是最高主宰,皇帝代表天的意君临天下,受命于天而进行统治,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天人关系说先秦时就有之,但董仲舒杂揉诸家,加以发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对自然现象的比附来详尽论证,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

  • 董仲舒不受汉武帝重用真相:大而无当光说不练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汉武帝,董仲舒

    自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以来,作官就成了读书人的一种信念、一种归宿,很多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入朝理政,参与政权建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凭借知识优势,不断获取权力,晋升职务,有的甚至爬到了最高位。另有一些人却相反,虽然有抱负,有思想,也能勤奋工作,但始终得不到重用,有时甚至还会受到伤害。这样的例子很多

  • 历史疑云: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武帝,董仲舒,独尊儒术,

    西汉初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从此,儒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

  •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十儿子 刘嫖为什么认为他能够当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朝,刘彻

    还不了解:汉朝刘彻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彻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为何刘嫖认为能够让他当太子?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他的母亲王娡很受宠,窦太后也喜欢她。可是,她毕竟不是皇后,所以刘彻也并非嫡子。虽然刘启也很喜欢刘彻,而且在立长子刘荣为太子的同时,也

  • 馆陶公主刘嫖是如何扶持刘彻上位的?她是何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馆陶公主刘嫖,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馆陶公主刘嫖是如何扶持刘彻上位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馆陶公主刘嫖,对于这个名字大家或许有些陌生,但这位公主的所作所为,即使放到历史上所有公主当中,也绝对算得上名列前茅。她不仅与王娡联手,将汉武帝刘彻扶上了皇帝宝座,而且在其皇位差点不保时,出手帮其稳住皇位。虽说晚年

  • 历史上馆陶公主一共有四个 她们为何都没有刘嫖那么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馆陶公主,古代

    很多人都不了解馆陶公主,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看过《美人心计》的,都被里面戚薇演的馆陶公主恨得牙痒痒吧,她像极了自己的母亲,却也不同。她凭什么安排汉武帝的事业,包办他的婚姻呢?就因为她是亲姐姐吗?其实只是为了行自己之便。历史上还有另外三位馆陶公主,她们没有刘嫖那么出名,但他们也真实存

  • 50岁的长公主刘嫖生理需求旺盛 丧夫后养男宠求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嫖,养男宠,馆陶公主

    汉武帝刘彻早年,身边有一位特殊的亲戚,按血缘关系她首先是刘彻的亲姑姑,按姻亲关系她又是刘彻的丈母娘(她的女儿阿娇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她就是西汉皇室有名的长公主刘嫖,也有根据封地称其为馆陶公主的,汉武帝时期又称其为窦太主。刘嫖出生很高,她是汉文帝有史料记载的两个女儿中的一位,还是汉文帝和窦太后唯一

  • 馆陶公主刘嫖家族考辩:决定汉初局势的重要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馆陶公主,汉武帝,汉景帝,

    刘嫖是西汉汉文帝和窦皇后的唯一女儿,也是史料记载较为详细的皇室公主,更是影响了汉初历史的重要人物。刘嫖的封邑在馆陶县(县治位于今冠县东古城镇),所以称馆陶公主,又因为嫁给堂邑侯陈午为妻,所以《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又称其堂邑大长公主。汉景帝登基时封刘嫖为馆陶长公主;汉武帝时,身为武帝的姑妈和岳母被

  • 馆陶公主刘嫖简介 历史上馆陶公主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公主,古代公主

    馆陶公主叫刘嫖,她是汉文帝刘恒和窦皇后的唯一女儿。刘嫖出生那会儿,刘恒还在代国(今山西太原)做代王,公元前一七八年吕后死后,太尉周勃领头造反,杀掉整个吕氏家族,还把吕后扶立的小皇帝刘弘扯下了台。让谁当皇帝呢?挑来挑去,大臣们看上了刘恒。就这样,刘恒稀里糊涂地坐上了皇上,窦氏成了皇后,刘嫖也就封为了馆

  • 为什么对卢植的评价那么高?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卢植,东汉

    卢植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我们常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思就是说,即便是金子,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没有一丝的杂志,而人也是如此,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让所有人都喜爱,能够成为一个“完人”,或多或少其实都会有一些缺点,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三国历史上,刘备的老师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