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吴质是什么人?曹丕太子四友之一,功劳大过司马懿

吴质是什么人?曹丕太子四友之一,功劳大过司马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426 更新时间:2024/1/14 3:11:17

吴质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曹操先封魏公再封魏王,取代汉室的野心其实已经昭然若揭,不过他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却一直摇摆不定:长子曹昂如果不是死于宛城之战,世子之位或许非他莫属,曹昂死后曹操极为看重聪慧的曹冲,《三国志》都提到:“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可惜曹冲却在208年夭折。

曹昂和曹冲之后,世子之争主要在曹丕和曹植之间展开,原本胜算不如曹植的曹丕之所以能逆袭上位,和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四人的襄助有莫大关系,这四人也因此被称之为曹丕的太子四友。

四人之中要说对曹丕上位功劳最大的并非是司马懿和陈群,而是历史上名气不如两人的吴质,为何这么说?吴质谋划的两件事情对巩固曹丕的地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件事情是有一次曹操出征,临行之前曹植歌功颂德大赞曹操拔得头筹,曹丕相形见拙之下吴质献策曹丕以痛哭和依依不舍相送曹操,此举使得曹操认为曹植华而不实,不如曹丕诚实和孝顺,可以说这一回合曹丕完胜曹植完全归功于吴质之谋。

第二件事情是世子之争的关键时刻,曹丕曾暗中将在外地为官的吴质“以车载废簏”偷偷送入府中商量对策,此举被曹植心腹谋士杨修得知于是密告曹操,曹丕大惊之下又是吴质献策,第二天仍然“以车载废簏”但是里面装的却是丝绢,果然杨修再次告密,结果曹操搜查之下只见丝绢不见吴质,于是认为杨修此举包藏祸心。

空负才名的杨修败于老谋深算的吴质之手,不仅为自己日后被杀埋下了祸根,也为曹丕在世子之争中胜出增添了一枚砝码。

正因为吴质在曹丕夺嫡之争中的出色表现,曹丕登基后对吴质大加重用:“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把河北之地特别是幽并两州都全权交给吴质,从这一点来说陈群和司马懿的权柄都不如他(司马懿在曹丕生前除了留守许都之外,并无掌握多少兵权,他真正得以执掌兵权是夏侯尚和曹丕先后去世以后的事)。

按理说吴质位高权重,又深受曹丕信任,他去世后的谥号应该有一个相当不错的美谥,可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230年吴质去世后被追谥为丑侯,按照谥法的解释:“怙威肆行曰丑”,这绝对是一个恶谥,那么同样为曹丕太子四友之一、和陈群司马懿齐名的吴质,为何死后如此凄凉,得了一个恶谥的谥号丑侯?你也不看看他都干了些啥!因为吴质的肆意妄为,朝中重臣几乎被他得罪了个遍。

一次宴会上,吴质见到曹真和朱铄两人一个肥硕一个消瘦,居然让优伶之人以两人相貌说唱取笑他们,惹得曹真和朱铄大怒之下拔刀相向差点打了起来。

曹真是谁?曹魏宗室第二代的领军人物,当时位居上军大将军,地位仅在曹休之下;朱铄同样也是太子四友之一,中领军掌管禁军也是位高权重,岂能容忍吴质轻辱取笑,吴质一下子就得罪了两位重臣。

吴质得罪的第三个人是陈群,陈群同样也是太子四友之一,还是曹丕指定的四位托孤大臣之一,不过吴质却不大看得上陈群,魏明帝曹叡继位后,吴质向曹叡进言:“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在捧高司马懿的同时狠狠的踩了陈群一脚,关键是曹叡还采纳了吴质之言:“有切诏以督责群。”

吴质得罪的第四个人是崔林,崔林出自清河崔氏,是崔琰的从弟,吴质都督河北诸军事时崔林是幽州刺史,正好归吴质管辖,吴质所辖州郡长官纷纷对吴质表示恭敬,唯独崔林不予理睬,这引起了吴质的不满,崔林“犹以不事上司,左迁河间太守。”由一州刺史被贬为一郡太守。

吴质得罪的第五个人是董昭

吴质在家乡名声不佳,曹丕登基后吴质发迹所以想以极端的方式回家乡找回场子,董昭和吴质同为兖州济阴人,面对新贵吴质,同样深受曹操和曹丕重用的董昭也只能隐忍退让。

曹真、朱铄、陈群、崔林、董昭都是曹魏重臣,为何吴质会一次次的折辱和轻慢他们?这可能和吴质的出身有一定关系:吴质出身于兖州济阴当地的寒族,而董昭、崔林、陈群等人无一不是当地世家大族出身,曹真则是宗亲贵族;在吴质看来,他之所以能位居高位都是因为自己的努力,期间的艰难和酸楚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可能是他看不上更容易成功的陈群、曹真等人的原因所在。

自曹丕时期开始,陈群拟定的九品中正制正式成为朝廷奉行的选官制度,寒族出身之人很少有出仕机会;吴质所作所为不仅仅得罪了太多的朝中重臣,更为关键的可能在于他对世家大族和门阀政治的蔑视和挑战触怒了既得利益者,否则很难理解以吴质的功劳,再怎么样他也不至于得到一个丑侯这样的恶谥!

吴质之子吴应一直为其父得此恶谥鸣不平,一再上书抗辩,终于在二十多年后改谥为威侯,这当中或许有司马氏的因素在内,毕竟当初吴质可是大大的赞扬过司马懿。

标签: 吴质三国

更多文章

  • 司马伦:司马懿最小的儿子,被迫饮金屑酒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马伦,西晋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司马伦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继承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经过精心准备,同年冬,司马炎仿效曹丕代汉故事,接受魏帝曹奂禅让登上帝位,国号晋,改元泰始,封曹奂为陈留王,曹魏遂亡。司马氏经过

  •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而杀杨修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操,杨修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操杀杨修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曹操绝对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残酷统治者。他身边的任何人,对手也好,朝臣也罢,都会受到他的摆布。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从。虽然名不正言不顺,但一路走来也算顺风顺水。曹操为人残暴多疑,但是他也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爱

  • 曹操死后有人镇得住司马懿吗?为何还让他篡权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懿,三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司马懿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攫取了曹魏大权,自此曹魏几代人的努力最终都为司马懿做了嫁衣,可是曹魏励精图治数十年,在曹操死后难道就无人可以制衡司马懿了吗?其实并非如此,除了曹丕和曹叡之

  • 司马懿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为何做法却完全不同呢?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诸葛亮

    司马懿和诸葛亮,最初都是老皇帝的托孤大臣。但是最终,两人走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诸葛亮成了精忠护国的忠臣,司马懿则成了篡位夺权的奸臣。那么,为什么这两人,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发展道路呢?有人说,这是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道德水准不一样,诸葛亮公而忘私,道德水准比较高。司马懿自私自利,道德水准比较低。不

  • 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为什么没像司马懿那样篡位呢?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蜀汉,诸葛亮

    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吗。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诸葛亮这是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毒害了,要是我,刘备托孤现场就学司马懿,当场半身不遂:对不起陛下,臣有心无力,赏点银子赐我回家养老吧!诸葛亮之所以留下美名,乃至于被后人神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兑现了那句承诺——鞠躬

  • 魏明帝曹叡对司马懿千防万防 司马懿最后是怎么夺权成功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叡,司马懿

    对曹叡和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都城洛阳。司马懿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

  • 司马懿的皇后张春华是个怎样的人?为何会被称为狠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春华,西晋

    张春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三国的历史之中,有一位深不可测的人物便是司马懿。从某些角度来说,曹操都未必是此人的对手。司马懿可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大能人。在真实的历史中,他是能够和诸葛孔明齐名的大军事家。他一共辅佐过4代魏国的天子(曹操、曹丕、曹睿、曹芳),也

  • 司马懿靠三千死士才能夺权成功,这三千人后来都是去哪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懿,西晋

    你真的了解司马懿的死士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司马懿的夺权成功很大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趁着权臣和皇帝都不在,一个是因为自己所养成的3000死士。不得不说司马懿是一个胆大心狠的人,他对于权力有着自己的喜爱和追逐。当初北魏在先后灭掉东吴和蜀汉的时候,就应该将司马家族的权力降低,并

  • 司马懿和杨修都很有野心,为何曹操杀了杨修没杀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操,曹魏

    你们知道为何曹操选择杀掉司马懿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曹操时相当渴求人才的,但是他性格多疑,同时对于那些学问比自己高还瞎显摆的人,他是很记恨的。司马懿和杨修都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主要谋士,都是极为聪慧的人,但是由于二人的性格的巨大差别,在面对顶头上司是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导致二人一人成为一个

  •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没有投降的话,他击败司马懿的可能性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爽,曹魏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高平陵之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如果在公元249年(魏正始十年)的高平陵之变中,在高平陵陪同皇帝曹芳祭祖的曹爽听从了大司农桓范的建议,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退居许都,号召天下勤王讨伐司马懿,胜算很大。但是,考虑到曹爽的性格问题,以及家眷都在洛阳等因素,再给曹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