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浅论魏延的人际关系与性格命运

浅论魏延的人际关系与性格命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58 更新时间:2024/2/11 2:29:49

《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刘备自领益州牧后,随他入川的诸将得到封赏,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马超六将分别被封为荡寇将军、征虏将军、镇远将军、征西将军、扬武将军、平西将军。第七十三回,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再次封赏诸将,顺序是:关、张、赵、马、黄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两次重要封赏,排位略有变化,但上述六人位置在武将中一直突出。按现在的军衔,可视为开国元帅。《三国志》记载简略,细节和事件与小说有诸多不同,但对六人作用的记述,史书与小说也基本是一致的。

小说里,在“授军衔”或“评职称”之前,五虎上将都有足够的资历,都有自己的著名“代表作品”,有其生涯的华彩乐章,领受最高“军衔”或“职称”乃众望所归:关羽的代表作是斩颜良文丑、攻克长沙、力保荆州,张飞的代表作是当阳桥断后、智取瓦口隘,赵云的代表作是长坂坡保护后主、计取桂阳、截江夺阿斗。他们三人共同的优势是随主公征战多年,资历无人可比。马超情况有所不同。论战斗,他有两次很有名:一次斗许褚、一次斗张飞。后一次只能说显示了他的实力,不能说“立功”,因为他是在和刘备的部队作战,正如陈明仁与林彪血战四平不能算陈的战功一样;前一次虽然是与曹操部队作战,但那时他并不代表刘备,而是独领一支人马。那么这可以计算在他“资历”一项中,就是“曾经和敌人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黄忠也是降将,年龄虽大,参加蜀汉“革命”的资历却不占优。不过,他有很“硬”的代表作,而且“发表”日期正好,距离评职很近,那就是接连计夺天荡山、力斩夏侯渊。

比较特殊的是魏延。初步拟定评衔定职名单时,他本来位列第五,在马超之前。但到最后一轮终选时,他却被挤出了“五虎将”之外。估计,评委会内部有争议,比如有人可能提出马超是西凉方面军的一面旗帜,虽然参加蜀汉“革命”较晚,但军事势力和社会影响较大。所以,他被放在了魏延的前面。还可推测,评委会中投魏延反对票的是诸葛亮。刘备本来想替魏延说话,但考虑到马超的势力和影响确实重要;更重要的,和诸葛亮的关系对他来说更重要。所以他就没说什么,不露声色地在任命书上签了字。

但刘备心里想着魏延的事呢。他用另一种办法给老魏找补回来了。

对《三国志》所记蜀汉“授衔”或“评职”前后一个比较生动的重要情节,《三国演义》居然省略了,这有些异乎寻常:一般而言,为了使叙事更生动、情节更丰富,小说都是增加细节和情节。这被小说省略的一段就是《三国志·魏延传》开头写到的、也是被其他“品三国”学者引用过的:

刘备当了汉中王以后,想回成都,需要留下一员足可独当一面的大将镇守汉中。大家的舆论都认为这人准得是张飞,张飞也认为非己莫属。没想到,任命一宣布,汉中太守人选是魏延!全军都觉得出乎意料。

为了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树立魏延的威信,刘备特意把重要的军职文职干部们召集到一起开会,故意当着众人的面问魏延:

“老魏呀,我任命你做汉中太守,担负这么重要的责任,你有什么要对大家说的吗?”

魏延领会了主公的用意,两手叉腰,胸有成竹地说:“曹操要是亲自率领全国的兵来,我替您顶住;他要是派一名偏将领十万大军前来,我把他们彻底吃掉!”

刘备说:“好,讲得好!”

大家听了也佩服起来,觉得老魏有气魄。后来魏延镇守汉中期间果然恪尽职守,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

对魏延任汉中太守之事,小说却只一笔带过。不过,小说还是有很多情节表现了魏延随刘备、诸葛亮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的经历。

另一方面,《三国志》在为诸将立传时,将小说所谓“五虎将”(《三国志》没有“五虎将”称谓)共列一卷,顺序是关、张、马、黄、赵。而隔了几卷后,将魏延与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杨仪之类本不与魏延在一档次的人物放在一卷。

还是按小说讲吧。蜀汉“六大元帅”的际遇和命运,除了其资历战功,也与其人际关系及性格分不开。

先说人际关系。关张二人排在前,除了战功,也因他俩与刘备关系最铁,比诸葛亮和刘备更铁。小说里有“桃园结义”情节,《三国志》虽然没有,却也写明他们都是在涿郡一同起事,“恩若兄弟”。这方面赵云稍逊,但赵又非其他将领可比:刘备的嫡系传人能够活下来,全靠赵云啊!他和刘备的关系应该和诸葛亮差不多。而马超明显是外人,另一个“方面军”的。至于黄忠魏延,刘备对他们的信任程度差不多:虽然称不上是兄弟,但却是手下爱将。我们看进川各次战役中,黄魏二人每每互相呼应,做开路先锋。

但是,在与蜀汉另一个实权人物诸葛亮的关系方面,“六大元帅”的差异就大了。

关张二人,诸葛亮绝不敢妄动。赵云是他的最爱。马超虽非亲信,但出身名门,且由诸葛直接指挥的机会不多。黄忠始终受到尊重。唯独对魏延,诸葛亮一开始就看着不顺眼。魏延对刘备打下长沙立有战功,这孔明不仅不赏,甚至要杀掉老魏,亏得刘备保下。按说,老魏提出“入党”申请的时间早于黄忠:早在刘备部队率难民南逃过襄阳时,老魏就开城门迎接并力战文聘。当时刘备出于某种考虑没有进城,害得老魏新单位没去成,旧单位呆不下,才投了长沙太守韩玄。

诸葛亮这样对待魏延,究竟是为什么呢?据诸葛亮自己说,是他看着魏延脑后有反骨。其实这是托辞,或者说是小说作者为诸葛亮找的托辞。诸葛亮不喜欢魏延,而诸葛亮又是全书倾力塑造的理想人物,所以魏延就得委屈点。

魏延的遭遇,从根本上说还是与其为人及性格有关。

性格弱点,关羽张飞都很明显,如关羽的刚愎自用,张飞的嗜酒任性、不善待下层官兵。他们最后都吃了自己性格的亏,为此丧了命。在小说中,魏延某些方面与关羽有些类似:相貌方面,都是“面如重枣”;性格方面,都比较孤傲,而且对士兵都还不错。但是,关羽孤傲,除了实力的资本,还有大哥刘备这个保护伞,魏延就不能相比了,尽管刘备也保护过他。你魏延傲,你牛,傲得过牛得过诸葛丞相么?孔明先生当年自比管仲乐毅,谋略上把谁放在眼里?可这魏延偏觉得自己比丞相还高明,刘备死后他屡次向诸葛亮提建议,要效法高祖与韩信的做法,与诸葛亮分兵出击,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不采纳,他还把不满表现出来,说诸葛亮胆怯。这话也许是当诸葛面直接流露的,也许是私下议论被人打小报告添油加醋汇报上去了。那诸葛亮能信任他吗?小说写一开始诸葛亮就说魏延有反骨,应该是根据后来结果的一种追溯。《三国志》本传末还替老魏所谓叛国罪名辩护了几句,小说却只写了事情经过。

魏延能有那些成就,真得感谢主公刘备的信任。刘备去世后,他和顶头上司诸葛亮虽然关系不好,但后者毕竟用得着他,所以南征北战还总带着他,对他比较信任。街亭之战没用他为主将,大概是为培养锻炼新人。

但诸葛亮死后,他的悲剧就是必然的了。虽然舆论上都认为会由他代替诸葛亮,但结果不然。

老魏一辈子的遭遇有两次出乎大众舆论之外,一次是好事,一次是坏事。好事就是前面说的被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坏事就是诸葛亮没让他接班。没了刘备、没了诸葛亮、没了五虎将,论资历、论能力,按理确实该轮到他了。但他人脉不行,人际关系紧张,即使诸葛亮让他接,别人怕是也不会配合啊。

其他“元帅”之间的关系,关张最亲密,赵云与关张接近。马超与大家疏远些。本来黄魏二人应该最好:他们互相都救过对方的命。但黄忠活着时他们关系也并非莫逆:一次魏延贪功遇险,黄老虽然救了他,战斗结束后却要求依军法杀老魏。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关张之间,或关张赵之间。你说他“善养士卒”吧,最后时刻士卒们还都闪了他晾了他。

魏延的一生,有幸运,有不幸。论能力他是有的,但早年在襄阳、在长沙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使他压抑感很重,总想爆发,有时做事考虑得就不够理性周全,没考虑别人会对他怎么看,每每受累不讨好。刘备死后,在受诸葛亮直接指挥时期,如果他对诸葛亮表现出足够的尊敬,比如主动提出拜丞相为师。这样可能诸葛亮有可能改变对他的成见。诸葛亮当他导师也足够资格。可他做的恰恰相反,结果事与愿违。

标签: 魏延命运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为什么打压排挤大将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延,诸葛亮,子午谷奇谋

    魏延是刘备集团的铁杆之一,早在刘备涿州组织武装镇压黄巾起义时,魏延就是其中的一员,是刘备集团的铁杆之一,这从刘备的任命可以看出。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并要返回成都经营后方。汉中军事、经济地位十分显要,自然要挑选重要将领在此镇守。大家都认为,镇守汉中的职任必张飞无疑,张飞也是这样看的。出乎众人

  • 魏延:三国蜀汉第二个实权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延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备受大家喜爱,他也是我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巅峰成就之一。但他毕竟是一部小说难免会有艺术夸张,小说中有很多很三国史实不符,蜀汉名将魏延就是其中典型。大家知道,刘备出道以来,武不过关羽,张飞,赵云;文,不过简雍和孙乾,在徐州才有糜竺和糜芳兄弟的投靠。到荆州,刘备手下的人才多了起来,首先是徐

  • 解答千古奇冤魏延被诸葛亮设计杀害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

    三国时期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因病重垂危下令撤军,在临死之前诸葛亮密谋杨仪,姜维等人,诸葛亮告诉杨仪等他死之后大军陆续撤回汉中,让魏延断后掩护大军,如果魏延不听将令的话就把魏延杀死。网络配图 后来诸葛亮殁,杨仪等人秘不发丧并且派人去探魏延的口风,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

  • 揭秘诸葛亮为何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相信有很多人都看过了,而三国演义中蜀国大将魏延貌似最具争议的一个人物。诸葛亮坚称魏延有反骨,出祁山的时候,魏延建议子午谷出奇兵不被采纳,诸葛亮死后,还要设计杀死魏延,这都是什么原因呢?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做?谈到《三国演义》,为魏延打抱不平的人就不少,尤其是为诸葛亮首出岐

  • 魏延为什么造反? 揭秘三国魏延造反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延,魏延造反,三国

    导读:诸葛亮打仗喜欢把每个人当棋子使,让你干啥就干啥,别问为什么,魏延能自己思考,每有意见和诸葛不符就顶撞,诸葛估计烦他了。至于最后反叛,是被杨仪小人陷害的,政治上的夺权,根本没有叛变。网络配图魏延是个将才。但做事急功近利,向诸葛献计出子午谷出长安就是个例子,这个地方地势险要,这样冒进的打法完全是拿

  • 火烧葫芦谷:诸葛亮竟然想烧死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魏延

    导读: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诸葛亮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知道赚了自己多少眼泪。话说诸葛亮火烧葫芦谷,司马懿自知难逃一死,正待放弃逃生,忽见天降大雨,诸葛亮见之发此感叹。然则,在其他版本的《三国演义》中火烧葫芦谷并非如此简单了,这件事竟然充满着诸葛亮的算计……网络配图“火烧葫芦谷,魏延宰马藏马腹

  • 魏延:三国第一悲剧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魏延

    导读:魏延可以说是三国第一悲剧人物,空有武艺却一生不被重用。他两投刘备,忠心可鉴却被诸葛亮认为“脑生反骨”,落得个一生凄凉的下场。网络配图魏延在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空有一身好武艺,一生颠沛游离,保了三个主人,没有一个信任他。刘备对魏延稍好些,又碰上个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诸葛亮

  • 历史探秘:诸葛亮为何死后要杀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魏延

    导读:诸葛亮杀魏延,在《三国演义》中颇为离奇。诸葛亮说魏延生有反骨,日后必反,因此他留下锦囊妙计,击杀魏延。那么诸葛亮为何要杀魏延?仅仅只是因为这个虚无缥缈的“反骨”?网络配图“谋反”过程回放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宫,他死后,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首先是马谡被斩,然后是李严被废,接下来的

  • 三国秘史:魏延比赵云更适合做大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魏延

    导读:读三国,品人物,大家对赵云的评价远比魏延来的高。魏延最后反了蜀,赵云确是一生忠于蜀国。很多人看不起魏延,魏延在三国演义中的功绩也比赵云小,然而魏延是真的没有才能吗?他和赵云想比,真的不适合做大将吗?都是蜀汉名将,小说中赵云很牛,贵为蜀汉五虎将,又是刘备的盟兄弟,人称四千岁。叫桃园三结义,后续赵

  • 解密三国:魏延是不是诸葛亮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魏延

    导读:三国战乱时期,魏延到底是不是诸葛亮所杀,也成为了一大谜团。其实连诸葛亮都不会想到,在其死后会被杨仪暗算了一计,以此来杀害蜀国上将魏延。网络配图诸葛亮没想到死后会被杨议算了一计三国大浪淘沙,淘尽无数英雄,然最终尘埃落定时,英雄苦泪,唏嘘之间,令人无法自已。诸葛亮,三国时期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之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