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权追封父亲孙坚为帝,为何追封哥哥孙策为王?

孙权追封父亲孙坚为帝,为何追封哥哥孙策为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345 更新时间:2024/2/15 15:32:48

你真的了解孙权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东吴这份儿家业他是从父兄手中接过来的。然而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他的父亲孙坚被武烈皇帝,母亲为武烈皇后,哥哥孙策却只追封了个长沙桓王。

“ 追封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三国志》

有人会说孙权此举实在过于小气,江东大部分是由孙策打下来的,如若孙策不早早离世,孙权是没有机会做上皇帝。那么孙权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个其实很正常,孙策毕竟还有儿子,追封孙策为帝,他的后代该如何自处?如果孙策没有后代,那封他个帝号也没什么关系。你比如司马懿他们家,司马师死后,传位于司马昭,而司马炎继位后将伯父和父亲都追封为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师没有子嗣,唯一的儿子司马攸还是司马昭过继给他的,所以便不存在后代争位这样的情况。

所以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这个名分问题涉及到权力,而在权力面前,亲情得靠边站。

孙策的政治身份尴尬,封孙策为帝,吴国政局必定会受到影响。要知道九五至尊,天子之位,无数人都会觊觎,特别是孙策得后代子孙们。孙策打下的天下,他们却不能继承,你让他们怎么想?估计心里都不舒服,但是没办法,他们在名分上确实没有资格,因为孙策只是长沙桓王,其子孙只能是诸侯,而不能是皇族。

这里简单讲就是两个问题:其一,追封孙策为帝便等于是默认了“兄终弟继”的合法性。倘若孙权过世,皇位的继承人应该是孙权的两个弟弟,还是孙权的儿子?其二,若追封孙策为帝,孙策的子孙是否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权?

孙权晚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储,孙权不得已,处死鲁王孙霸,废掉太子孙和,改立幼子孙亮。如果中间出现孙策的儿子加入太子之位的争夺,这无疑对东吴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此外要知道当时的江东四大士族依然握有实权,这些人的后代都在朝中担任着重要的职位,架空孙权不能说很简单,但这是有可能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道理谁都懂。而孙策的后代显然就是他们搞事情的一个大筹码,孙权显然不想给这些人这个机会。

所以孙权若追封孙策为帝,必然造成一个极为麻烦的政治隐患,而这一系列的政治问题都需要谨慎的考量。因此,为了避免“继承权”出现问题,导致祸起萧墙,孙权必须放下兄弟之情以大局为重。

其实话说回来,即使是不考虑孙权“家天下”的私心,不追封孙策为帝,也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孙策有立业之功,却无治国之劳。

众所周知,东吴基业基本就是孙坚、孙策和孙权这三父子弄出来的。其中在创建家业的过程中,孙坚和孙策无疑是功劳最大者。

首先孙坚,镇压黄巾军,发展孙家势力;剿灭区星,获得朝廷信任;讨伐董卓,拯救江山社稷,赢得百姓口碑;依附袁术,雄霸江东数郡。

如果将吴国比作一栋大楼,孙坚便如同吴国的“地基”。孙坚白手起家,用满腔热血和一片丹心在乱世之中不懈的打拼,孙坚聚沙成塔,积裘成衣,一步一步的将曾经赢弱不堪的孙氏家族领导向割据一方的乱世枭雄,孙策是东吴政权的开创者,亦是奠基者,理所当然被追封为武烈帝。

而孙策跳槽袁术,发展各人势力;突袭庐江,获得巨额创业资金;力挫江东四大家族,横扫黄祖,统一江东。孙策是一个合格的继任者,他完美的继承了孙坚的野心,以及百折不挠的韧性。

孙策最大的功劳,便是为吴国构建起了一个大致的发展框架,如果说孙坚是柴,那么孙策就是一团灼热的火,二者前赴后继,点亮了孙氏家族的光明。

但是功劳归功劳,资格归资格,追封孙策为帝没有问题,而没有被追封为“帝”,那也是说得过去。毕竟开创者有孙坚就够了,而孙权在东吴的影响力和作用显然也是要超过孙策的。

孙权从孙策手中接过大权,一定江东,联合江东四大家族,消灭反抗孙吴政权的个别势力;二吞江夏,统万民、安一方,一子定六郡;三战赤壁,开创三国鼎立之局面;四守东吴,施仁政、积兵马、屯粮草,广纳人才。

五挫西蜀、斗北魏、讨伐五溪蛮夷,实现东吴的长治久安。

孙权是保护“火种”的勇士,于乱世之中扛起万斤重担,身后是阴霾,身前是山隘,一路走来步步为艰、危险重重,只因逃不开一世雄主的命运,如果说孙坚是地基,孙策是框架,那孙权就是东吴的一砖一瓦。

所以我说孙策虽然有立业之功,却无治国之劳。

比起孙坚打天下之功,和孙权坐天下之功来看,孙策更像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期,虽然他的功劳不可磨灭,但决然到不了被追封为帝王的程度,况且孙权称帝之时,孙策已经过世近三十年,孙策在东吴影响早已经被江东百姓淡忘,因此追封孙策为帝毫无政治利益可言。

总而言之,孙策已死,所以封帝也好,封王也罢,一切都只不过是孙权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

标签: 孙权三国

更多文章

  • 孙权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事件 为什么他晚年会变得如此昏庸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权,东吴

    还不知道:孙权晚年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权建立吴国,刘备建立蜀国,曹丕建立魏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时代——三国。这里咱们就来说说孙权,看一看孙权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事件。吴太祖孙权简介孙权,生于公元182年,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 曹操如果不是对徐庶欺骗 他就能消灭刘备孙权统一三国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操,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操统一三国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建安六年,刘备被曹操所击败,只好南下依附刘表,刘表为了能让刘备替自己分担,便让他驻扎新野抵御曹操。曹操得知后便派出大将曹仁出兵攻打刘备,此时徐庶便用计击退了曹军的前锋部队,斩杀了吕旷和吕翔。随后曹仁便亲自带兵前来,可是

  • 孙权六次打合肥都失败,他在想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权,三国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孙权。淮南的重要性我们先说说淮南有多么重要。在三国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南朝能够长期保持军事优势地位,除了北方长期战乱外,有淮南一线是关键。到了后来的陈朝,丢掉了淮南一线,南北统一从军事角度上说已经没有了阻碍。唯一的阻碍,就是汉文化南北方的融合程度.过了南北朝隋

  • 孙尚香真的是孙权的妹妹吗?历史上有没有孙尚香这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孙尚香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历史上有没有孙尚香这个人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一直以来,孙尚香是孙权的妹妹,这一点很少有人怀疑,不管是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还是小说故事,亦或是现代的游戏动漫,对于这个设定都从来没有变过,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事实。但是如果看看他们的年龄就会让人感到很奇怪,孙坚

  • 孙策将位置传给孙权之后 孙权是怎么对待他的后代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权,孙策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和孙策的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孙权的父亲和哥哥都非常的英勇善战,东吴这片土地最早也是由孙策打下来的,但是无奈孙策遭刺杀身亡年仅26岁。而且当时孙策的孩子都还太小,不然这个位置也不会传给孙权。但是孙权称帝以后并没有追封孙策皇位,只封了一个长沙桓王

  • 孙刘联盟是怎么形成的?刘备为什么要向孙权示弱?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刘备,孙权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孙刘联盟是怎么形成的?欢迎关注哦。蜀主刘备,一直是三国话题的一个热门人物。对于这位枭雄,不少读者也对他看法不一。支持者认为他雄才大略,是当世唯一堪比曹操的枭雄;反对者亦执己见,觉得刘备假仁假义,是一个善于伪装的演员。可不管怎么说,刘备能白手起家,创建出

  • 孙权被合围时周泰是如何将他救出的?周泰是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孙权,周泰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三国武将周泰的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濡须之战中,孙权与曹操两人战况不可谓不激烈。据演义记载,当时孙权在濡须坞中,听得曹兵杀到江边,便决定亲自和周泰一同引军前来助战。而此时孙权麾下的大将徐盛,在李典军中搅做一团,奋力厮杀,于是便率麾下众军杀入接应。不料却被张辽、徐

  • 孙权将嫁妹妹给刘备,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尚香,三国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孙尚香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孙尚香嫁给刘备的真实原因按照演义里面的描述,孙夫人是一个识大体的女人,她嫁给刘备是被周瑜利用,返回东吴也是被孙权欺骗。然而历史上的孙夫人却没有演义中那么清白,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孙夫人不是刘备从东吴娶来的,而是孙权送给刘备的。孙

  • 她是孙权唯一册封的皇后,最后却被宫女勒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权,三国

    你们知道孙权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潘氏,是东吴大帝孙权在世时唯一册封的皇后。潘皇后本是一个官差的女儿,但是因为父亲犯事被判了死罪,她和姐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发配到皇宫做苦工。一般做苦工的女子都是满面愁容,给人的印象也是脏兮兮的。但是潘氏不一样,她天生的长相就极好,一眼看去,给人

  • 孙权劝曹操称帝,他有什么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权,三国

    在历史长河中,孙权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曹操去世前,也就是公元220年正月到三月之间。这个时候,孙权与曹操的关系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既是政治使然,又是形势所迫,在政治上,孙权偷袭并占领了刘备势力在荆州所有的地盘,本着不能两面受敌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