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灭了关羽满门的人是谁?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庞会生平简介

灭了关羽满门的人是谁?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庞会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67 更新时间:2024/2/10 22:56:58

庞会,男,字号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庞德之子。曹丕即位后,思庞德忠烈,遂赐庞会等兄弟四人爵关内侯,邑各百户。庞会勇烈,有先父之风,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

史书记载

庞会其人物记载于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中,虽无单独传记,但在他人的传记中有数次提及其生平事迹,下面是从史书中相关节选。(其中加粗字体为裴松之后来加的注,非陈寿所书)

赐爵封侯

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德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遂为羽所杀。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赐谥,策曰:“昔先轸丧元,王蠋绝脰,陨身徇节,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壮侯。”又赐子会等四人爵关内侯,邑各百户。会勇烈有父风,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王隐蜀记曰:锺会平蜀,前后鼓吹,迎德尸丧还葬邺,冢中身首如生。臣松之案德死於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则其尸丧不应在蜀。此王隐之虚说也。

述:此段摘自《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中的庞德传记。在其最后叙述了曹操思庞德忠义为其流泪,封庞会与其一兄弟为列侯。其后曹丕即位再追思庞德,加封庞会与其另三兄弟四人。可见,由于其父庞德忠心于曹魏誓死与关羽相战的原因,其后代庞会等诸子在曹魏受到了尊重与厚待。此处还特别交代了庞会其人物性格勇烈,有先父的风范。

平反建功

乙亥,诸葛诞不就徵,发兵反,杀扬州刺史乐綝。丙子,赦淮南将吏士民为诞所诖误者。丁丑,诏曰:“诸葛诞造为凶乱,荡覆扬州。昔黥布逆叛,汉祖亲戎,隗嚣违戾,光武西伐,及烈祖明皇帝躬征吴、蜀,皆所以奋扬赫斯,震耀威武也。今宜皇太后与朕暂共临戎,速定丑虏,时宁东夏。”己卯,诏曰:“诸葛诞造构逆乱,迫胁忠义,平寇将军临渭亭侯庞会、骑督偏将军路蕃,各将左右,斩门突出,忠壮勇烈,所宜嘉异。其进会爵乡侯,蕃封亭侯。”

述:此段摘自《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中的高贵乡公传。公元257年,是高贵乡公曹髦在位为帝时,诸葛诞发兵造反,庞会与另一魏将路蕃遭到诸葛诞胁迫拒不从。后来二人率兵平息叛乱,庞会作战勇猛,因其战功进封为会爵乡侯。

破蜀复仇

艾遂至绵竹,大战,斩诸葛瞻。维等闻瞻巳破,率其众东入于巴。会乃进军至涪,遣胡烈、田续、庞会等追维。

述:此段摘自《三国志·魏书·钟会传》。叙述公元263年,邓艾在绵竹大破诸葛瞻后,钟会派遣庞会同胡烈、田续一起追击姜维

追谥羽曰壮缪侯。蜀记曰:羽初出军围樊,梦猪啮其足,语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述:此段摘自《蜀记》中的关羽传记。此处只是在段落最末提到了庞会,述道公元263年,庞会随钟会,邓艾讨伐蜀国,蜀破后,他找到了关羽的后代杀尽,算报了父仇。

人物争议

复仇争议

《三国志》记载中,从庞德的传记中可看出庞会作为其后在曹魏受到了尊重与厚待。在高贵乡公的传记中可看出庞会有先父的勇烈之风,是一位不错的将领,而且和父亲一样对曹魏忠诚。

其人物争议在于其随军灭蜀后,找到关羽后人杀尽,令诸多读史者唏嘘。在此,可以重新审视一下关羽、庞德、庞会当时的事迹作为。

公元219年魏蜀相战于樊城,关羽俘虏了庞德后,应该说关羽是很尊重这位战败之将的,劝其归降,并且晓之以情:“你的兄长庞柔在蜀国汉中为将,我希望你也来我这里为将,为何不早早归降呢?”庞德拒降赴死。之后的事情在裴松之所作的注中记载“王隐蜀记曰:锺会平蜀,前后鼓吹,迎德尸丧还葬邺,冢中身首如生。臣松之案德死於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则其尸丧不应在蜀。此王隐之虚说也。

”意为王隐(东晋史学家)曾书“庞德死后葬于蜀,钟会平蜀后,还葬尸首于邺城。”而裴松之否定这种说法,认为魏文帝曹丕曾派人去庞德墓所悼念,所以其尸首不在蜀。无论两种说法何为真,都能够说明关羽在庞德死后对其尸首较为尊重,没有丢弃或毁尸,而且很有可能是关羽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了埋葬或者转移安葬。可以总结说,关羽对待庞德,曾以理相劝其归降,那么降则收纳,拒则斩首,是当时历史战争中的普遍规则。庞德可谓为国事而死,二人并无私仇。并且关羽在遭到庞德的辱骂之后,亦然善待了其尸首,可谓仁义,不失大将之风。

而观庞德,在战败被俘之后,关羽以理相降,其却辱骂关羽以及刘备。相比之下,气质上则显得失智。但他不降就义的忠义之举被肯定,在之后受到了诸多赞誉。

综上看来,关羽虽然是庞德的直接杀害者,但于公二人均服从于国事,于私也并无任何私仇。在公元263年破蜀时,樊城之战已经过去44年了,可推算庞会当时至少是近50岁的老人了,甚至更高,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中国古代,他已是一位很高龄的老者老将。在时隔这么久远的时间之后,他依然没有忘记杀父的仇恨,在此杀尽关羽后人以报父仇,不禁令人感到这仇恨之可怕。

在现今的文明观看来,庞会所为是凶残以及不人道的。关羽并不能算作其仇人,就算关羽是的的确确的杀父大仇人,而他早已归于尘土之后,杀他后人也是没道理的,他的后人又与你有何冤仇呢?!

放在历史当时,文明不如现在再看。据记载后主刘禅投降后,名义上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而其后宫被赏赐给了魏国诸多没有妻室的将领。可见,连后主都这样,蜀国诸将在亡国后大多不被尊重,甚至被严重的侮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庞会的行为当然是成立的,在当时不会有什么异议。但我们在今时今日的文明角度来看,只能唏嘘与感叹,是绝不会认同的。

还有,另有记载关羽后人中有不为官行于民间者,躲过了庞会的杀害,所以关羽的血脉应该流传了下来。

复仇存在争议

庞会灭门之行颇为残忍,引发争议。除此之外,在学术界,庞会究竟是否有杀尽关羽后人复仇,也有很大的争议。

这要先从史书的记载中探究,庞会复仇只记载于王隐所书的《蜀记》中,未记载于陈寿的《三国志》中,裴松之在作注时引王隐《蜀记》所书加于《三国志》关羽传末。此外,再无史书记载。即此,需要探究相关的三位记史者和他们的记史特点。

庞会是否有灭门复仇一说,在学术界争议颇多。若无,则此事便是王隐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而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根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陈寿离三国历史最近,记史严谨,他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将这个事件记录下来?如果有,这个事件的地位应该值得书写一笔,而且这个事件又符合当权者尊曹贬刘的倾向,怎么会没有书上?庞会灭门若有,那么最有可能遭到杀害的人应该是关彝(关羽之孙,关兴之庶子),但《三国志》在关羽传末记载到了关彝,却未书他遭到了杀害。

2:王隐《蜀记》的真实性,这个常遭到后人质疑,南朝裴松之在作注时就经常引其所书然后辨析推翻。王隐所书尊曹贬刘的倾向太明显,希望曹魏君臣的结果都比较好,而蜀汉君臣的结局都不好,以向天下人显示曹魏晋朝受命与天,晋皇帝是上天所赐的合法皇帝。为此,甚至牺牲了史书的真实性,产生了一些虚假、编造、夸张的记载。

3:裴松之为何不直接质疑庞会灭门的真实性,这要探究裴松之作出质疑的习惯。其一般会引其它更可信的记载来质疑;或者记载明显在情理上不符。裴松之质疑习惯于有理有据,而不是模棱两可。若找不到强有力的佐证,他宁愿不去质疑,引而不评。不质疑并不代表裴松之就认同了其记载,裴松之多次辨析王隐所书《蜀记》,可见,裴松之本人也是很不认同王隐的记史习惯。关于庞会灭门的引而不评,应该是推翻找不到太有力的证据,亦留给后人去思量的空间。

4:在记载中有漏洞,公元263年伐蜀,钟会被姜维阻于剑阁;邓艾偷渡阴平。战斗非常精彩,诸多蜀魏后期将领纷纷登场亮相。若庞会真有随军,庞会是一位勇将,却为何不见记载于参加任何一场大小战斗?(驳:《钟会传》有记载庞会参战)而他灭门复仇一事则像是强加于史书的记载之中。

5:在当时政策上有不符,邓艾破蜀后,为稳定局势,防止人心惶恐,造成动乱,借魏帝之名,赦免蜀汉君臣。庞会此时若去杀尽关羽后人,明显是与邓艾安抚政策不符,而可能造成动乱。他不会遭到阻止么?不会遭到责罚么?

6:在人性情理上也有不符,庞会是庞德之子,在高贵乡公传的记载中也是一位忠勇之人,他会杀害手无寸铁的受降之人么?一个好汉应该不屑于作出这种事情。而且时隔44年之久,复仇之情真的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都不能淡漠么?还会如此极端么?就算有复仇之情,大可以拉关羽后人在庞德庙上叩首赔罪,即可告慰先父,亦可成就美名,不至于手段如此决绝。

综上所述,关于庞会灭门的记载是比较薄弱的,是可以被质疑的,此事有可能是为了迎合晋朝尊曹贬刘的立场捏造出来的,并且最先记载此事的王隐也非讲求严谨真实的记史者。但是质疑,只能停留在一些有限的阶段,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直接推翻《蜀记》的记载。历史中是否有庞会灭门,最后还是留给各读史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蜀记》记载为编造,那么王隐可谓是辱庞会之名,逢迎晋皇帝而对其有愧啊!

标签: 三国关羽庞会

更多文章

  • 关羽水淹七军的故事是真的吗?关羽为何能水淹七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关羽,水淹七军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各种战法战例层出不穷,其中水战屡见不鲜。三国时期关羽“水淹七军”无疑是最让世人津津乐道的水战之一。在历史上,关羽水淹七军也实有其事,只不过七分实、三分虚,是罗贯中在史实基础上略加演义而成的。书中第74回,关羽领军攻打曹魏的樊城,曹操闻报,命于禁、庞德二将共起七路大军,前往樊城解围

  • 曹操为什么送关羽赤兔马 送关羽的原因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三国,曹操,关羽

    三国一代枭雄曹操,老奸巨猾,城府极深。他对人才的渴望表现的非常强,在他一生的战争岁月中,他取得了非常显赫的功绩。但因为他的自私自利,滥杀无辜,残忍狡猾,他受到了后世历史学家的严厉批评。故此,现在我们在历史书籍中,经常见到一个模棱两可的曹操,他就像是一个双面人一样,在不同场合变化着不同的脸。笔者其实是

  • 白马之战一场深入敌后的斩首行动,关羽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关羽,汉朝

    公元199年6月,袁绍率领大军南下进攻曹操,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拉开序幕。当时曹操占据黄河以南的兖州、豫州和徐州等,而袁绍则占据黄河以北的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等,虽然他们的边界线沿着黄河绵延好几千里长,但主要争夺的战略要点,却显然非常明确。曹操当时的军政中心在河南许昌,而袁绍的军政中心在河北邺城,

  • 白马之战,为何秒杀颜良是关羽而非张辽?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白马之战,汉朝

    虽然刘备麾下大将关羽的威名,早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他一生中,最拿的出手的战绩,仅有一战。说到此处,可能有很多人想到了襄樊之战时,他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其实不然,这一战之初,庞德将其射伤,使他的军队忌惮不已;这一战的结果,则是他被徐晃正面击败,若非天降大雨,汉水泛滥,他可能无法取得这样的战

  • 白马之战关羽一刀秒杀颜良之前,为何要倒提青龙刀?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白马之战,汉朝

    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是袁绍和曹操官渡决战之前的两场前哨战,这两场大战袁绍损失惨重,他手下两名最勇猛的大将颜良和文丑都死于这两场大战中,特别是颜良在白马之战前半段时候大展雄威,以强悍的武力震慑得曹操麾下“众将栗然”,最后还是关羽出马在千军万马中一刀秒杀颜良而回。关羽一刀秒杀颜良,《三国志》中描写得比较简

  • 仓亭之战中赵云保护刘备突围,关羽和张飞去干什么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仓亭之战,汉朝

    仓亭之战,刘备被曹操打的落花流水,几次陷入重围,有性命之忧,多亏赵云出面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那么,问题是,刘备被围,危急时刻,为何是赵云保护刘备突围,关羽和张飞怎么不见了?按理来说,关羽和张飞是刘备兄弟,兄弟三人应该同舟共济,同心协力,生死与共才对,但是,刘备几次遇险,都是赵云出手相救,赵云不仅力

  • 古墓出土偃月刀,影响了人们对关羽看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

    刀,是冷兵器之王,早在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用石片发明了最简易的刀具,到了青铜时代之后,各种金属刀具开始广为流传,在战场上,刀也是最常用的兵器之一,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凭借一把青龙偃月刀,威震一个时代。然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贵州出土了一把偃月刀,因为重量十分诡异,有学者研究发现:这影响了人们对

  • 关羽全力攻打曹操,为什么没有留意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关羽,三国

    在公元217年的春天之时,孙权派了都尉徐详去出使曹营,向曹操请求归降,这使得江东和曹操之间敌对的紧张关系缓解了很多,因此孙权当时便把注意力从曹操那边转向了处于长江上游的刘备身上。在当时,在孙权手下的重臣鲁肃去世了,因此联刘派势力大损,而当时关羽对江东咄咄逼人的气势,也使得孙权大为恼怒。而在孙权手下的

  • 关羽为何败走麦城?诸葛亮早就料到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三国

    公元219年,关羽在高调打败于禁之后不久,后方江陵等地失守,自己也在不久之后,被东吴俘获。孙权因为从前和关羽联姻被拒,所以心中暗恨,于是不但砍下了他的头颅,还把他进献给曹操。那么,明明一开始很顺利,不但围困樊城,更打败了于禁增援的军团,这个时候甚至整个华夏都在看好关羽的将来,为何关羽的局军团突然之间

  • 关羽在樊城之战中斩杀了庞德,为后来埋下了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关羽,三国

    庞德在樊城之战中,落于水而被关羽军队擒获。关羽其实是爱惜庞德的勇猛的,就劝说他归降蜀汉,而且他的堂兄庞柔在蜀汉为官,旧主马超也在蜀汉,大家可以一同为臣。可是庞德性烈如火,拒不投降。不投降也就罢了,可是庞德还口出秽言,大声喝骂,于是关羽斩杀了庞德。两国交战,本是国事,兵败被擒,不降即杀,也是很正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