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黄巢大将张全义反复无常却能活得那么久

黄巢大将张全义反复无常却能活得那么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23 更新时间:2023/12/22 13:22:54

张全义,字国维,濮州临濮人。初名言,又作居言。降唐后唐昭宗赐名全义。出生在“世为田农”的家庭。祖父张琏、父张诚都是农民。

恢复洛阳经济

曾在县里做小吏,多次受到县令的困辱,于是就逃亡加入了黄巢的起义军。黄巢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主管大齐的水运事务。黄巢失败时,他到河阳(今河南孟县)投降唐将诸葛爽,屡立战功,诸葛爽表请唐廷任他为泽州(今山西晋城)刺史。

张全义的石像

二年(886)十月,诸葛爽病死,大将刘经与张全义立诸葛爽之子诸葛仲方为留后。刘经与诸葛爽另一大将李罕之争夺洛阳渑池(今属河南)一战,刘经为李罕之所败,退守河阳。诸葛仲方年幼,刘经派张全义前去抵敌,张全义竟与李罕之结为同盟,调转矛头进攻刘经,结果被刘经打败。他与李罕之退保怀州(今沁阳),并向李克用求援。在李克用所派援军的联合进攻下,刘经和诸葛仲方被迫逃往汴州投靠朱温。于是李罕之自领河阳节度使,以张全义为河南尹,治理洛阳。

当时的洛阳,经过多年战乱,仅存断壁残垣,破败不堪。张全义初到时,那里“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全义麾下,才百余人,相与保中州城。四野俱无耕者”。张全义从他的部下中选出18

人为屯将,每人发给一面旗一张榜,到周围18

县的残存墟落树旗张榜,招抚流散逃亡的民众,劝耕农桑,恢复生产。张全义为政宽简,除杀人者要偿命处死以外,其余都从轻处罚。“无严刑,无租税,民归之者如市,又选壮者教以战阵,以御寇盗。数年之后,都城坊曲,渐复旧制。诸县户口,率皆归复,桑麻蔚然,野无旷土。”洛阳周围30

里内,有蚕麦丰收的农家,他一定亲自到访,召来全家老幼,赏给酒食衣料,表示慰劳。“民间言张公不喜声伎,见之未尝笑,独见良麦佳茧则笑耳”。对于有田荒芜的,他就召集民众查问原因,有因为缺牛耕地的,便要求有牛的邻里负责助耕。“由是邻里有无相助,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李罕之是张全义的“刻臂为盟,永同休戚”的患难之交,又是张的上级,因军中乏食而经常向张全义求取军粮及缣帛,次数多了,张全义不满。文德元年(888)张全义于李罕之出兵攻打河东的晋(今山西临汾)、绛(今新绛)二州时,乘其后方无备,派兵袭取了河阳,自任河阳节度使。李罕之无奈,投奔李克用,讨得援兵3

万回攻河阳,围困日久,城中食尽,张全义部“啖木屑以度朝夕”,向朱温求救,朱温派兵救援才得解围。朱温安排大将丁会守河阳,令张全义依旧担任河南尹。张全义感谢这一次救命之恩,从此听命于朱温。

后梁封魏王

朱温挟唐昭宗东迁洛阳前,令张全义修缮洛阳宫殿,他十分卖力。朱温打算篡唐时,他担心朱温对他不放心,就主动避让权位。朱温就调他为天平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为东平王。昭宗被杀后,又将他调回仍任河南尹,兼忠武军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

张全义的画像

朱温建梁称帝后,又令张全义兼河阳节度使,进封魏王,赐名宗奭,想是朱温要他以当年辅弼周天子的召公为榜样努力为后梁效劳。张全义则一直小心谨慎,不但竭尽全力做好朱温的后勤供应,而且忍辱到了常人难以接受的程度:乾化二年(912),“太祖兵败蓨县,道病,还洛,幸全义会节园避暑,留旬日,全义妻女皆迫淫之。其子继祚愤耻不自胜,欲剚刃太祖,全义止之曰:‘吾为李罕之兵围河阳,啖木屑以为食,惟有一马,欲杀以饷军,死在朝夕,而梁兵出之,得至今日,此恩不可忘也!继祚乃止。”由此可见张全义在梁尽管位极人臣,进爵封王,可还是靠卑身曲事以求保全。

后梁末帝朱友贞时,张全义未受信任,曾经请求到河北指挥作战,未被采纳。后唐李存勗攻占梁都开封,他从洛阳赶去觐见,“泥首待罪”。由于在后梁时他常通过其弟张全武秘密与太原方面交往,所以李存勗待他很客气,“抚慰久之”。张全义一方面表示自己“曾栖恶木,曾饮盗泉,实有瑕疵”,改去朱温所赐宗之名,并请李存勗到洛阳行郊天之礼,公开表示效忠新朝;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系“厚赂”李存勗的皇后刘氏,竟至使刘皇后认他为义父,真可以说是费尽心机。因此,张全义在后唐也受到尊崇,先被封为魏王,后改封为齐王,任命为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并兼领河阳。可是他处理政务很马虎,“凡百姓词讼,以先诉者为得理,以是人多枉滥,为时所非”。另外,他与河南的一个县令罗贯有私愤,便通过刘皇后在李存勗面前说罗贯的坏话,结果罗贯被杀,“冤枉之声,闻之远近”。

后唐同光四年(926)二月,赵在礼据魏州发动兵变,李存勗打算亲自征讨,大臣们则主张派李嗣源前往,李存勗本不答应,最后在张全义的力荐下才同意。可是李嗣源到魏州后便与变兵合流。张全义闻变后,忧惧不食而死,终年75

岁,谥忠肃。

标签: 黄巢

更多文章

  • 揭秘张全义为感恩朱温竟任由妻女被朱温凌辱?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全义

    张全义朱温都是五代十国的著名人物,张全义是五代后期的一位将领,本名为张言,字国维,是山东人。而朱温又名朱晃,是五代时期梁国的开国皇帝,曾归顺于唐,不料后来朱温篡位成功做了皇帝。朱温在位时十分注重农业的发展,尽量减少税收,这就使得当时的百姓赋税负担较轻,更利于农业的发展。朱温最后是被自己的儿子杀害的,

  • 揭张全义为感恩朱温竟任然由妻女被朱温凌辱?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温

    张全义朱温都是五代十国的著名人物,张全义是五代后期的一位将领,本名为张言,字国维,是山东人。而朱温又名朱晃,是五代时期梁国的开国皇帝,曾归顺于唐,不料后来朱温篡位成功做了皇帝。朱温在位时十分注重农业的发展,尽量减少税收,这就使得当时的百姓赋税负担较轻,更利于农业的发展。朱温最后是被自己的儿子杀害的,

  • 卖妻求荣的张全义:功劳虽有过失亦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全义

    关于张全义简介,张全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著名人物,出生于852年,去世于926年,享年74岁。张全义字国维,是濮州临濮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人。其实他最初的名字叫张言,而张全义这个名字是唐昭宗后来赐予他的。张全义简介介绍他本来是一位种田的农民,后来在机缘下参与了黄巢起义,在这次农民起义中张全义被任命

  • 朱温玷污了张全义妻女,他为什么会无动于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全义,唐朝,五代

    张全义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张全义出生于852年,他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知名人物,原名张言,后唐昭宗为其赐名“张全义”。原本,张全义只是一个种田的农民,后来,因为参加了黄巢起义才有机会进入官场。在这次起义当中,张全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负责管理水运的相关事

  • 忍痛献出妻子的张全义,后来过得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全义,五代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张全义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说起这个张全义,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熟悉,毕竟他在历史上留下的笔墨很少。他本是一介农民,后来在县城当了一个小官,不过当地县令经常为难与他,逐加入黄巢大军。在黄巢内部,很快得到了重用,等黄巢自立为大齐后,他便做了吏部尚书权倾一时。只不

  • 张全义是什么人?参加农民起义发家,三朝皇帝封为王爵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全义,唐朝

    你真的了解张全义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古代,普通农民想要进入仕途,除了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以外,正常途径是别无他法了,除非是通过起义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当年唐朝末年,黄巢就是因为多次科举考试,都是名落孙山,最后一气之下写下反诗出了长安,参加了农民起义,最终建立了大齐王朝。然

  • 张全义如何从一个农夫逆袭成五代大臣的?他有什么本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全义,五代十国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张全义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他都有什么秘密呢,请听我详细道来。在五代十国这个乱世之中,各路军阀连年交战,烽烟四起,生灵涂炭。在乱世中,不仅老百姓的性命贱如蝼蚁,有时候,达官贵人们也难以自保。后梁太祖朱温手下的魏王、河阳节度使张全义,

  • “天堂”苏州的奠基人 五代吴越国钱元璙父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五代十国,吴越国,钱元璙

    钱元璙(公元886-942),字德辉,初名传璙,浙江临安人。钱元璙是大名鼎鼎的吴越国王钱镠的第六子。钱镠在位时,他做过宣武军(今河南开封)节度判官,太傅,同中出门下平章事等官。后其弟,钱镠第七子钱元瓘继承吴越国王之位后,众兄弟尽改“传”为“元”,钱传璙也就改名为“钱元璙”,升检校太师,中书令,开封仪

  • 广陵郡王钱元璙生平简介 钱元璙后代及人物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五代十国,吴越国,钱元璙

    钱元璙(887年-942年),字德辉,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名钱传璙,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武肃王钱镠的第六子,文穆王钱元瓘的哥哥,母亲庄穆夫人吴氏。同母兄弟钱传瑛、钱传璛、钱传璟、钱元琳。钱元璙历任沂王府咨议参军、宣武军节度使判官,散骑常侍,马军厅事指挥使。武勇都之变,徐绾召淮南军入侵两浙。在顾

  • 五代十国中的不倒翁 宋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五代十国,赵匡胤,赵弘殷

    宋太祖赵匡胤创立了宋朝,并扫平天下,终结了五代十国的纷乱时代。在那个时代,改朝换代,换个皇帝就像吃顿饭那么容易,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但是也不乏一些奇人,他们能够历经数朝而不倒,比如著名的十朝元老——冯道,他就是政坛不倒翁的象征,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王朝十个皇帝,而且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