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北宋有名的文臣夏竦为何非要跑去打仗?

揭秘:北宋有名的文臣夏竦为何非要跑去打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935 更新时间:2023/12/22 15:07:26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夏竦,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夏竦打小就非常聪明,好学上进,写得一手漂亮文章,《宋史》说他“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然而,这样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却与使枪弄棒的武夫行当结下了不解之缘,这让他别扭难当,也受尽了嘲笑与攻击。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入侵,夏竦的父亲不幸死于战场。宋真宗出于抚恤烈士家属的考虑,赏了夏竦一个“三班差使”的小武官。这是夏竦参加工作的第一站。但这个武官差事让他十分不快,所以总思量着改变自己的命运。

绞尽脑汁之后,他决定毛遂自荐。某日,他守候在宰相李沆下朝必经之地,等李沆路过时,他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献于马前。李沆是爱才之人,就收了夏竦的诗作,回家仔细阅读。当读到“山势蜂腰断,溪流燕尾分”一句时,他不禁拍案叫绝。第二天,李沆把诗作藏于袖内,议完事后随即呈给了宋真宗,希望皇帝量才录用,给他换个文职。宋真宗听从了李宰相的建议,安排夏竦出任丹阳县(今江苏丹阳)主簿。

做文臣,是夏竦梦寐以求的,这里才有他驰骋的疆场和奋斗的目标。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夏竦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把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自然步步高升,先后任过光禄寺丞、国史编修官、知制诰。宋仁宗即位后,夏竦甚至还任过短短几天的宰相,并深得欣赏与信赖。

不过,春风得意的夏竦并没有彻底摆脱带兵打仗的武将命运。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自立国号“大夏”,与宋朝分庭抗礼。边事吃紧之际,宋仁宗想到了夏竦这位多能大臣,便安排他到陕西前线率军痛击汲汲东下的党项大军。

突然又要率军戍边,这对于以道德文章发家的夏竦来说,内心别提有多难受了,他辞了几次,但都辞不掉。无奈之下,他只得不情愿地再次开始了戎马生涯。

夏竦不会打仗,更不想打仗。虽然身在前线,却丝毫没有与敌开战的打算。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极言开战之不利,说当年李元昊的父亲反叛,宋太宗命五路大军征讨都无功而返,如今李元昊无论财力还是兵力,均远胜其父在世时,而宋军则将不如前猛、兵不如前勇,主动出击势必自取灭亡。

夏竦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大臣们纷纷上书:“竦惧战或败衄,托以兵少为辞尔。”什么今不如昔、兵微将寡,都不过是托词,无非是夏竦胆小怯懦罢了。

在舆论的压力下,夏竦只好勉为其难地准备出兵。他避开所有闲杂人员,召集手下的文官武将,用了五天五夜的时间,密谋进军方案,从兵马调动、粮草供给到进攻路线,事无巨细。这些文件捆绑在一起,两个壮汉都抬不起来(这哪是部署军事,简直是著书立说)。然后,夏竦把这些文件藏在一个大柜子里,落锁,贴上封条,派人严加看守。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些文件忽然一夜之间遗失殆尽,后来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了柜子里。于是,进攻因泄密而作罢。这一事件不仅成了士大夫们批评他的有力证据,而且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最好笑料。

夏竦戍边的笑话还远不止这一个。据《谈苑》记载,夏竦曾经张榜于市,花巨资买李元昊的头,“有得元昊头者,赏钱五百万贯,爵西平王”。李元昊听说后暗笑,立马派出特工,装扮成卖荻箔(一种编席子的材料)者,混入宋军驻扎的边城,故意把荻箔遗失在城内。陕西一带的荻箔很贵,拾得者如获至宝,展开一看,里面却藏着李元昊发布的悬赏文书:“有得夏竦头者,赏钱两贯文。”夏竦得知后,气得七窍生烟,急忙派人四处收缴这些悬赏文书。然而,文书可以收,但消息早已到处流布,远近皆知。

被人家看足了笑话,夏竦深深感到屈辱和疲惫,连连上书请求皇帝解除自己的兵权。庆历年间,宋仁宗终于召他回来,改任为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夏竦到亳州后,赶忙向仁宗上了一封“万言书”,为自己辩护。但仁宗理解又能如何?朝廷内外对夏竦的反对之声从来就不曾停止过。

皇祐三年(1051年)九月,夏竦奉旨监修黄河,由于长时间冒雨指挥,他一病不起,当月就去世了。夏竦去世后,宋仁宗非常惋惜,准备给他赠谥号“文正”。然而,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刘敞等人却说:“世谓竦奸邪,而谥为正,不可。”尽管夏竦已经入土为安,他们仍旧纠缠不放,宋仁宗只好把夏竦的谥号改为“文庄”,降了档次。

一个毫无将帅之才的人,却一再受命领兵打仗,以至于闹出许多荒唐事,受到许多屈辱。任用文人领兵,是宋朝抑制藩镇割据的“奇招”,对于巩固政权、稳定江山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物极必反,文人带兵往往勇气不足而柔弱有余,从而导致军备削弱、组织涣散、战斗力缺乏,最后积重难返。没有一支能够抵御外来入侵的军队,外敌侵扰贯穿整个宋代数百年,便不足为奇了。

标签: 夏竦北宋

更多文章

  • 博学多才的夏竦,为何皇帝非要他带兵打仗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夏竦

    夏竦打小就非常聪明,好学上进,写得一手漂亮文章,《宋史》说他“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然而,这样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却与使枪弄棒的武夫行当结下了不解之缘,这让他别扭难当,也受尽了嘲笑与攻击。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入侵,夏竦的父亲不幸死于战场。宋真宗出于抚恤烈士家属的

  • 夏竦如何因为一句诗就在官场平步青云,屡屡升迁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夏竦

    当代人升官的“敲门砖”形式丰富,内容多样:最基本的就是送钱,其他的诸如送房送车送小三的,真可谓包罗万象。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送钱这种方法会被大家唾弃的。当时的论调是:要当官就得拿出真才实学,最起码得会写诗,要不然就回去“复读”,还是别来官场丢人现眼了。宋真宗时期的夏竦,因为父亲战死沙场,朝廷就给他

  • 历史上真实的夏竦是怎样的?盘点他从政期间做的利国利民的好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北宋,夏竦

    夏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作为一部历史故事剧,《清平乐》里当然不能只有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也是必不可少。夏竦就是这种反面人物的代表。在《清平乐》中,步入官场之初的韩琦,曾经一纸弹劾让4个宰相同时丢官。夏竦在散朝后追上韩琦,讨好地说:“片纸落去四宰执,必可载入

  • 北宋著名大臣夏竦,揭秘其那些荒唐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夏竦,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夏竦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夏竦[sǒng](985年—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好学上进,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据《宋史·夏竦传》记载说: “竦资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象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

  • 曹成部将杨再兴先杀岳飞部将韩顺夫 最后还杀了岳飞亲弟弟岳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岳飞

    据国家级正史《宋史》记载,岳飞有个一奶同胞的弟弟叫岳翻。金兵南下,姚太夫人深明大义,送两个儿子上前线杀敌报国 。岳飞留下原配刘氏在家照顾老母亲姚太夫人,自己带着弟弟岳翻为国尽忠去了。绍兴二年,岳飞率部大战曹成于莫邪关。曹成部将杨再兴先杀岳飞部将韩顺夫,又杀了岳飞亲弟弟岳翻。杨再兴,江西吉水人,民间传

  • 岳飞弟弟岳翻是怎么死的 真的是被杨再兴用回马枪杀掉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岳飞

    杨铁心把那枪使发了,招数灵动,变幻巧妙。但那道人身随枪走,趋避进退,却那里刺得着他半分?七十二路杨家枪法堪堪使完,杨铁心不禁焦躁,倒提铁枪,回身便走,那道人果然发足追来。杨铁心大喝一声,双手抓住枪柄,斗然间拧腰纵臂,回身出枪,直刺道人面门。这一枪刚猛狠疾,正是杨家枪法中临阵破敌、屡杀大将的一招“回马

  • 抗金名将岳飞的弟弟 南宋将领岳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岳飞

    岳翻,抗金名将岳飞的弟弟(小说里作岳翔),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绍兴二年,岳飞攻打曹成时,岳翻随张宪为前军进攻莫邪关,被杨再兴杀死。简介岳翻,抗金名将岳飞之弟。绍兴二年,岳飞讨伐曹成,岳翻被曹成部将杨再兴所杀。史书记载《宋史·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 水心先生 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宋,政治家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生于瑞安,后居于永嘉水心村,世称水心先生。淳熙五年(1178年),叶适中榜眼。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平江府观察推官、太学博士、尚书左选郎、国子司业、知泉州、兵部侍郎等

  • 叶适主要的成就分别在什么方面 有关于人物的作品及评价有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代,政治家

    主要成就学术思想叶适在在宋代学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全祖望认为“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学,至水心始一洗之。然水心天资高,放言砭古人多过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仅如象山之诋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经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见弃之。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

  • 永嘉学派代表有谁 南宋进士叶适相关信息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宋,韩侂胄

    叶适(1150~1223)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正则,号水心。温州瑞安人。淳熙进士。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权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南宋大臣韩侘胄伐金失败,叶适以宝谟阁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金兵退,他被进用为宝文阁待制,兼江